03.04 劉邦奪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靠張良嗎?

兔牙傳說


王立群曾在《百家講壇》上總結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四行”:1.自己得行;2.有人說你行;3.說你行的那個人得行;4.身體得行。

所以,按照這個標準,劉邦奪得天下,不是隻靠張良。首先劉邦一身而言,他沒有士大夫的條條框框,任人唯賢,本身就吸引人才加入自己的團隊;其次,這些已加入的有識之士自身就帶有廣告效應,會吸引更多更有才能的人才加入這個團體;再次,因為前邊兩條,劉邦的確召集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就有文臣,又有武將;最後,劉邦打天下時正值年富力強之時。以上,剛好對應王立群老師的“四行”。

此外,還有一點,競爭對手不停的犯錯,畢竟張良最早投靠的是項氏。


奔跑依然


劉邦最終能夠奪取天下,張良的功勞的確不小。張良在劉邦最需要他的時候,能夠出來鼎立相助,給他出謀劃策,也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說這全部都是張良的功勞那也不對。


在當時張良被稱為是“漢初三傑”其中之一,但除了張良外還有韓信跟蕭何。這三人才是成就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因素。對這三人漢高祖劉邦對他們做過這樣一番評價,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給他們來定個位的話,韓信就是三軍總指揮,相當於總司令,張良就是總參謀,蕭何就是後勤部長。劉邦就是統領全局的一號人物了。

所以說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基本上就是靠的這三人,但是除了這三人外,劉邦被他們稱為主公,作為一個統領就必須要有著一個遠大的目標和必勝的信念,再加上一個中年男人應有的成熟的心智。

所以說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才獲得天下是不正確的,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那他出的計謀和策略誰去執行,沒有韓信誰有能力打敗項羽?如果沒有蕭何在後方籌措錢糧,誰又保證軍隊的供給?如果劉邦自己沒有一個堅強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誰又願意奉他為主公了?



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外人鼎立相助外,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一個成功的慾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劉邦能夠成功這三人的確功不可沒,但最主要靠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為人處世的智謀。


小程看歷史


劉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的漢朝,劉邦能建立漢朝奪得天下的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第一點,劉邦出身是不算是最底層,也基本上是最底層啦,做啦一個小官,我覺得他能夠了解百姓的苦難,更知道如何俘獲人心。

第二點,劉邦是一個小混混,小混混最能的就是管理手下,收緊手下的心,如果劉邦沒這點本事,也不能成小混混,在那混不起來,也就為他後來成就大業,管理手底下的人有啦幫助,什麼樣的人能要,怎麼安排,就像韓信。劉邦直接讓他做的大將軍,超過跟他自己那麼多年兄弟的官。

第三點,劉邦對自己的人很相信,善於管理,把軍事大權交給韓信,把財政交給蕭何,知道誰能幹什麼,誰不能幹什麼,不像項羽,自己打仗領著人,一邊打仗一邊做謀士。

第四點,劉邦有很多能力大的人,像韓信,一代軍事奇才張良,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後人多自比張良...張良的智力幾乎作為一個謀士來說,也算是當時無敵。陳平,基本和張良齊名的人~~ 按照三國中類似的說法,張良和陳平就是劉邦的臥龍和鳳雛,曹參,史載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這一條基本也不用懷疑曹參的能力了,蕭何,這個人政治手腕極強...用韓信誅韓信,都有他的功勞...堪稱權術達人,樊噲,至少項羽誇獎過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計和三國比較的話,至少是許褚這種級別的人物,




昌南楠


劉邦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一、善於整合現有資源。

二、善於採納謀士的計謀。

三、屢敗屢戰,執著不氣餒。

四、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張良是他的重要謀士,漢初三傑之一。說靠張良,沒錯。但不全是靠張良。

同屬於三傑的蕭何、韓信,他們也是功勞很大。劉邦也靠他們。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劉邦是一個有容人之量、能夠虛心聽取別人好的建議的人。楚漢相爭,劉邦勝,項羽敗,是必然的。 劉邦之所以打敗項羽,是因為他比項羽更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

劉邦取得天下是有原因的。會用人。如張良、蕭何、韓信懂政治、懂軍事、懂經濟。是漢初三傑。三人對劉邦很忠心。劉邦用人的策略。

第一順應歷史潮流。平衡人們心理。劉邦能高遠矚。看清社會潮流。民心所向。識大局。懂大理、順應民心。敢於前進。他深刻了解幾百年的諸侯戰爭。特別是“苦秦苛法”給人們帶來的沉痛災難。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便毅然加入了“誅暴秦。伐無道”的農民起義的行列。

第二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劉邦的用人原則之一。就是用人惟賢。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一律因才錄用。且不求全責備。漢初三傑之一蕭何是沛主吏橡。謀土張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將軍韓信是個討飯的叫花子。周勃是一個編席打簍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張蒼為秦御史。叔孫通為秦待博士。樊噲是剝狗的屠夫。婁敬為車伕。灌嬰是小商販。還有陳平夏侯嬰等皆白徒。但他們各有其長。才為劉邦大膽任用。為劉邦打天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第三以國家為重。納諫如流。鴻門宴之前。按先約。劉邦先入關。當為關中王。可項羽有40萬兵劉邦僅10萬兵。自然不服。於是。想借鴻門宴之機殺害劉邦。劉邦為了將來一統天下之大計。故暫時委曲求全。忍辱去漢中為王。若非張良勸說。劉邦真想和項羽決一死戰。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先入咸陽後。劉邦也是十分美幕秦朝富麗堂皇的皇家宮闕。但經張良、樊噲勸說。立即回軍壩上。為了國家大計。連婁敬的遷都和和親建議。劉邦均一一採納。劉邦是納諫如流的一代明君。

第四大膽使用。用而不疑。劉邦另一個用人的策略即是大膽使用。用而不疑的原則。他從不偏聽偏信。更不輕易懷疑所用之人。陳平棄楚投義。劉邦觀其有オ。便大膽使用。封為都尉。兼掌參乘。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輛車子。於是引起部下諸將的不滿。劉邦親自做了一番調查後。更加信任和重用陳平。把陳平又升為護軍中時。監督全軍將領。別人再不敢說三道四了。劉邦的信任使陳平十分感動全力匡扶漢室。矢志不論。曾六出奇計。為漢朝立了大功。劉邦在對韓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膽使用。使其在平定項楚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投奔項羽後。項羽不予重用。又投劉邦。又不被瞭解和重用。於是又想逃跑。可是。蕭何深知韓信的軍事才能。滅項楚定天下。沒有韓信不成。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說服劉邦要重用韓信。劉邦立即採納蕭何建議。破格提拔韓信為“大將軍”。統帥全軍。並下令。若有不服者“殺頭”。使韓信感動不已。竭力扶漢誅項。5年一統天下。

由於劉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賢土武將前來投靠。甘願為劉邦效勞。形成了一個以劉邦為首的中堅集體。故而使劉邦能由小及大。由弱變強。5年一統天下。創建雄漢之偉業。


松青追夢人


1.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集思廣益,能隨機應變。漢初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張良是戰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他的天才在楚漢戰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漢高祖之手,戰爭的勝負不言而喻

3.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宴請劉邦,在鴻門宴中張良與劉邦周旋,最終離開,之後回營殺了曹無傷。

4.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在劉邦所用的各種人才中,來自敵營的不少。劉項相爭,項羽屬下的許多人才紛紛投奔劉邦,劉邦照納不誤。劉邦禮賢下士的名聲吸引了項羽營中許多經營人才,包括項羽的叔父項伯,都樂意為“沛公”所用。 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而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仍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被委以重任。

5.有遠見卓識,具有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才能。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不如韓信。但能將三人團結起來,共圖大業。






未知的古今歷史


懂得用人,善於籠絡人心,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厚黑學運用得好,臉厚心黑,馬基耶維利主義的先驅,王道之學的忠實踐行者。


重生的精靈


劉邦奪取天下靠著天時,地利,人和,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心,秦末天下大亂,劉邦項羽各為義軍首領,項羽兵強馬壯,是曰西楚霸王,但項羽英雄氣息太濃厚,不善於謀略,收下只有一謀士范增,而反過來看劉邦,手下不乏韓信,蕭何,張良之輩,這些人在那個年代都堪稱能人。

政治上的考慮,秦朝已經實行郡縣制,已經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但項羽仍然想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對王侯將相進行分封,這已經不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利於中央集權,這一點劉邦就更為明智一點,延續秦朝的體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適應了形勢,這是後話。

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劉邦會用人,正如劉邦所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總之一句話,奪取天下,不僅僅只是靠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心,得人心著,得天下。







銀行人小張


劉邦以非貴族身份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從某種程度上看,劉邦有一定的過日之處。結合當時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來看看劉邦成功的秘訣。

首先,作為一個成就大事的人,劉邦很好的團結了一幫人。劉邦自身資質平平,出身也沒有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好,但是劉邦能夠很好的團結一般人,主要的一點,作為領導者對於自己的屬下能夠做到恩威並施。把蕭何、韓信和張良團結到自己身邊,尤其韓信,原來在項羽那,不受重用,是劉邦能夠聽取蕭何意見,大膽拜將,才能逐步扭轉楚漢戰爭的局面。面對韓信想要封王的想法,關鍵時刻不手軟,直接封王,讓韓信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反觀項羽,雖然看著挺大氣的,卻有時候有點婦人之見,不願意和自己的屬下分享勝利果實,導致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量部下叛逃到實力弱小的劉邦一方。

其次,成大事者能夠忍,劉邦為了成大事選擇隱忍。劉邦一不小心比當時的天下王者韓信先攻破咸陽,按照約定應該封關中王,但這讓項羽很尷尬。項羽很生氣,想幹掉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沒有因為自己先攻破咸陽而覺得委屈,主動去項羽處探望,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劉邦成功逃脫後,按照項羽的安排去做漢王,並且燒燬了來時的棧道表示自己永不回來。如果劉邦選擇和項羽理論,甚至暴露不滿,項羽一定會幹掉他,就沒有後面的基業了。因此劉邦具備了成大事者該有的隱忍能力。

第三,劉邦雖然在起事前遊手好閒,但他還是比較瞭解底層人民的生活。劉邦在攻破咸陽後,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很好的穩定局勢。作為底層出身的劉邦,他比較瞭解平民的苦,懂得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作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如果不能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是很大成大氣候的。而劉邦看到百姓在連年征戰中遭受的痛苦,主動採取措施,贏得了民心。

最後,屢敗屢戰的性格是成功者應該有的信條。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劉邦吃過的困並不少,有幾次差一點喪命。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劉邦在連吃敗仗後沒有絲毫氣餒,認真聽取蕭何、張良等人的建議,勵精圖治,最終終成帝業。

綜上,劉邦的成功源於自身能夠團結一幫人,能夠做到隱忍、親民和不屈服於困難的性格。當然也得益於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發揮作用。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老師


劉邦,出生普通,卻能夠在亂世中平定各路諸侯,最終可以打敗出生比他好很多的項羽,最終登上帝位,創立漢朝,開始了一段我國封建史上非常輝煌的朝代,那麼,對於劉邦而言,他的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在當時都不算是最厲害的,那麼他是依靠什麼最終登上皇位的呢,在劉邦稱帝后的一次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公元前202年,劉邦率領大軍,徹底消滅了項羽的主力軍隊,西楚霸王項羽被逼在烏江自刎,劉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之後,大家紛紛推舉劉邦做皇帝,劉邦在再三推讓下,最終還是選擇順應周圍人的意思,稱帝,國號為漢,首都為洛陽。劉邦登帝之後,有一回在洛陽舉行慶功宴會,吃飯時,他和周遭大臣們討論楚漢之爭時勝利的經驗,劉邦問其周圍的人,他能夠最終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麼?下面的大臣們紛紛作答,有人說劉邦平日裡說話雖有些粗魯,好像沒有項羽那般寬厚仁愛之感,但只要劉邦能夠降服一片地區,就能把攻下的地區分給周遭的人,說明其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而項羽在這方面,則做的不夠。劉邦聽了大臣的闡述,說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邦認為,要論運籌帷幄,他比不上張良,要比守護城池,安撫民眾,他不及蕭何,要論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他不比韓信,而劉邦認為他能夠讓手下人各自發揮其特長,並且能得重用,這才是他最終能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在這點,就遠不如他了。看來知人善用,才是劉邦奪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