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很多中年人,對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孩子永遠重過父母”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個是你我都包括在內的,人的本能,你可以看你的父母對他們的父母就清楚了。

父親需要照顧的時候,巴不得一天你不離左右,可在我奶奶彌留之際,他知道信息以後,二十天以後才回的家看奶奶,我們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關心牽掛如影隨形。

到了我們現在,依然如此,哪個手機裡首要關注不是孩子呢?關心最多,付出最多,最心甘情願付出的那個人哪家不是孩子呢?

愛孩子,虎狼概莫能外,何況人?

只是我們為人子女,份內的應該認真做完才是本分,對父母,不用日夜牽掛,時時陪伴,總要感恩把我們帶到世上來,使我們有機會享受現在的生活,面對不能自理的老人,你總要可憐他們無助去盡義務吧。

可悲的是,大多子女早被生活磨去了善良,認為對子女好過對父母理所當然,對老人只剩翻舊賬,求公平,冷漠,甚至對老人的處境明知悲慘不去理會。任何的一切平復不了內心的怨恨。

這樣放縱本惡的行為,對自己和後輩是好的榜樣嗎?

從我做起,不用多麼冠冕堂皇,只是自私一點為自己,對父母照顧,對子女教育,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完成就好,不要置責任度外,覆水難收。


138see


我想給大家講講留在我心裡永遠的痛。

父親生了好幾年的病,那時候我們自己的孩子還小,整天除了工作就是忙孩子,生病的父親的飲食起居都是身體比較好的母親在照顧,他們二老單獨住,我們仨個孩子都是各住各的,各自忙著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總之,一般都是忙完自己的工作,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時還要結束完自己的應酬娛樂才會擠點時間去看父母,去了也是匆匆去看一下,父母身體沒什麼大礙也就帶著孩子回自己家了。

我不知道是自己對父母的感情淡了,還是不再需要依賴他們了,還是以照顧孩子為藉口理所當然的疏離了對父母的照顧,總之,生活的重心和情感都傾向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但忽然有一天父親在我們十多分鐘就能趕到的情況下都沒能等到我們就離世了。因為對常年生病的父親的離去我們心裡上多少有點準備,所以大家的悲傷情緒短暫過去就都忙於父親後事的料理中了,大家似乎都很平靜。但是有一個讓我們仨姊妹共同崩潰的時刻讓我至今甚至永遠都不能忘記,並且會為疏於對父親的照顧而自責永遠。

那時我們居住的縣城還允許土葬,父親也曾留話給我們他離世後要土葬,由於土葬需要兩三天時間準備,我們請了殯儀館的來給父親的遺體作防腐處理。當殯儀館的工作人員用巨大的針筒裝著藥水往父親的遺體渾身上下到處亂注射的時候,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愛我的父親永遠離開我了。我們仨姊妹都同時崩潰了,那一刻的揪心和悲痛如洪水猛獸般湧來,心痛到感覺自己將永世不得超生。我至今每每想到那一瞬間,我都會自責到不能原諒自己。生我養我的父親在沒有得到我們半點照顧和陪伴就離我而去了,去了還要受這樣的非人折磨。

人終有一死,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將來會魂歸何處,怎樣灰飛煙滅,誰送你走最後一程,但是請一定要珍惜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不要讓他們孤單,以後你老了才有可能不孤單。

真的,最愛你的人離去了你才想陪伴來不及!最愛你的人離去了你才後悔來不及!最愛你的人離去了你才心痛來不及!一切都來不及!!!


又見梅苗青


“很多中年人,對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孩子永遠重過父母”怎麼看?

我是這樣的。從小是奶奶帶大,感情非常好。出嫁前一直是和奶奶住在一起,比跟我親媽還親。就是無論啥事都是站在奶奶邊,買啥也是第一個想到奶奶。自從有了孩子,全變了。眼裡心裡全是孩子。孩子有個啥不舒服的,心都碎了。記得一次奶奶生日,我家寶病了,我就全心在孩子身上,電話也沒打,人也沒去,完全忘記了。等我奶奶打電話給我說生日的時候,當時特別焦操,說了句,我孩子都病了,我還哪有心思過生日啊。說完我奶奶也生氣了,我也不開心。事後特別後悔。但是當時也不知怎麼了,就是滿心都是孩子,看著孩子難受我心裡也難受,就是什麼都看不見,不想想那種感覺。孩子就是我的軟肋。


新疆那個丫頭


你好,我也是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這個問題現在確實挺普遍的。

就拿我說吧,我生活在離農村老家不遠的城市裡,平時只能週末或者假期裡回家。現在還好些,孩子剛上幼兒園週末也沒有興趣班,一年可以多回幾次家。可是等孩子越來越大,佔用的時間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學校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太多,這樣一來就得把回家看父母這件事往後一拖再拖。

也許是我們知道就算再怎麼樣父母也不會真的生我們的氣吧,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有恃無恐。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到了中年,他們估計也會更多的顧著自己的孩子而把我們往後排。這真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啊!

但這也不能說明就跟父母感情淡了,尤其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就算不回家也可以視頻聊天,老人家其實就是想跟我們說說話,知道我們都挺好的他們就放心的了。

這是基因裡的天性,人類會自然而然的愛自己的後代。


牛團毛絨玩具回收


這個問題挺糾結怎麼回答,我覺得是社會鑄就這個問題的出現,按正常的一天工作時間是8個小時(還有很多工作時間更長),回家要給孩子做飯,吃完飯後等孩子寫作業,作業寫完後老師讓家長檢查簽字,這一套程序完事時間又不早了,又該睡覺了,週一到週五幾乎天天如此,到週末就想休息,還有孩子的課外班,和作業,能去父母哪裡一週也就一次,我相信大家都是如此,所以我感覺這是個社會問題。


高先生2020


我沒這麼覺得,雖然現在都有自己的生活,跟爸媽溝通或見面的時間要少很多,但是對爸媽的這個感情依然很深厚,因為我從小就是爸媽呵護長大,為了我們爸媽吃了很多苦,但讓我們過的無憂無慮,小時候可能沒覺得,越大越發現他們那時候的不容易,所以內心深處是非常的感恩的!


軒家日常vlog


曾經讀過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樣一段話:

可歷來,人的感情都是向下的。父母疼愛自己的兒女,兒女疼愛下一輩兒女,卻極少有疼愛父母超過兒女的。


這個規律其實在人類的發展史中,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從從一個家庭裡分離出來,再與伴侶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就像是細胞分裂一樣,在傳承中剝離出來,但又始終帶著遺傳物質不斷循環發展。

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不是回報,而是隻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確實人的情感都是向下的,對子女的愛往往超過對父母的愛,一代又一代,也算是一種傳承,是血脈的傳承。


悅讀天下菌


人到中年,許多事情身不由己,唯有親情可以倚靠。所至親者,無非有三:生我的父母,我生的孩子,陪伴的夫妻。

既到中年,心智業已成熟,情感上的起伏波濤漸消,所觀之人,所慮之事,皆以實際出發,無它,生活而已。

對父母不是感情越來越淡,是因為他們在我們心裡,永遠是擋風遮雨的大樹

我們自懂事起,就有著對父母的依賴。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依仗,更是情感上的歸灣。在我們的心裡,父母永遠都是可以為我們擋風遮雨的大樹,無論何時,他們都會挺直腰桿。

正是因為從小養成的仰視習慣,讓我們認為,父母是堅強的、是不需要我們的情感的。哪怕是到了中年,我們早已為人父母,也會常常忽視自己父母的老去,以至於造成了一種對父母感情越來越淡的錯覺。

而我們的父母,也習慣了對子女們掩飾自己的情感,明明很想,嘴上說出來卻是另一番話語,有時候會讓我們覺得他們固執和不可理喻。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們正好和我們的視角相反,他們習慣了以俯視的姿態來看我們,我們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都會被他們挑出毛病,哪怕你的成就早已遠遠超過了他們。

一來一往,我們和父母的交流定會減少,在觀感上,就會有“和父母感情越來越淡”之論。其實,只是我們和父母彼此間都忽視了一點:人是會隨著歲月而改變的。也正是因為血脈相連,我們在潛意識裡,是不會注意到這點改變的。

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突然感到,父母真的老了,他們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子女們情感上的慰藉。

孩子永遠重過父母,是情理上的必然

我們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在許多時候,確實多過了對父母的關懷。對弱小的保護是人類的天性,何況是自己的骨肉。

可是,孩子永遠重過父母,這句話說得就有些絕對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孩子正在成長,父母富有引導孩子成長的指責,我們投入的精力必然會多一些。這些是生活的外在表現,在我們的心中,父母和孩子是同樣重要的,只不過,父母不像孩子那般,需要我們方方面面的關心。

在實際中,如果你對孩子稍有不上心,你的父母第一個不答應;如果你對父母事事都要管,父母也會就覺得不自在。

作為中年人,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這樣的角色,難免顧此失彼。在面對父母和孩子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把情感偏向孩子多一些,父母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也是如此這般一路走來。

當然,我們應該儘量的多關心父母一點,對孩子也不要愛心太過氾濫,給大家一個足夠的空間,日子才能夠和美,我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結語

中年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處理好各種關係。就家庭方面而言,我們要把對父母的“粗心”和對孩子的太過“細心”做一個情感上的平衡。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帶著孩子看看父母,多讓父母和孩子相處一些。如果實際中有困難,那就多些聯絡,多些家長裡短。

記得小學時一篇課文中寫過,父母和孩子,就是我的世界。


請關注漫走,寫溫暖的字,做真誠的人。


漫走


人到中年,感情學會收斂了,對父母的感情並沒有變淡,而是,不明顯而已。而對小孩的感情,確實很明顯地表露出來,畢竟,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

父母永遠對孩子的包容。

不管多大年紀的人,在父母眼中永遠是他們的小孩,對他們的包容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很多人表面看起來,特別是總中年人,對父母的感情看起來貌似淡了,其實,中年人作為父母,他們也清楚,一些平凡小事,父母並不會在意,年長日久,他們就沒必要做得太“見外”。

上有老下有小,老人不需要太操心,小孩是重點照顧對象。

人到中年,父母已經退休,享受晚年生活了,除了病痛外,平時不需要太操心照顧,而小孩,特別是孩子讀小學時候,單是一個作業輔導的問題就已經逼瘋太多家長了,此外還要處處為他們著想,天冷要加衣,放假要安排遊玩,父母孩子之間感情要如何增進等等,與小孩相處多了,自然就與父母“生疏”,所以看起來,就像孩子重於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中年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度,包括自己父母自己的感情,也會過度到自己孩子身上,代代相傳。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對父母的感情不會變淡,因為,為人父母后,才更能體會父母的偉大,只是生活中太多瑣碎要操心,關心父母的機會應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年人作為父母,更醉心於孩子未來藍圖。

太多父母從小孩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規劃好孩子的未來,一直到孩子成家立業,他們才會結束他們的“幻想”,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喻成一項工程,那父母就是設計師,會把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規劃出來,才是重中之重,更甚於父母。

其實,中年人為人父母,他們能跟切身體驗父母的艱辛,因而更能心存感激,只是相對小孩而言,小孩的教育,成長更為重要,跟小孩相處時間更多,給人的錯覺,是對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孩子永遠重過父母而已。做個俗人,感情,不談虧欠,不負遇見。

如果此文能帶給您一點點收穫,請點贊關注,衷心感謝!


活著0小子


父母是來時的路,子女是去時的路。

母螳螂交配後為增進營養,吃掉公螳螂,母蜘蛛將卵產在身上,被孩子吃掉。這雖說是自然的殘酷,也道出自然的法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顧此失彼也是在所難免。

孩子不省心,在成長期,叛逆期,耗費父母的大量精力。而老人相對穩定,也容易被忽視。

離家在外的闖蕩,獨守老人的悽苦,這是這個時代的痛。

80後的獨生子女,面對的問題更嚴重,壓力更大。老人多,孩子多,唯有兄弟姐妹沒有。必須探索新型養老方式,才能解決大多數的老年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