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甲午戰爭清政府堅持打下去,結果會怎樣?

肖凡


別看日本搞了明治維新,國力蹭蹭上漲。其實,它是拖不起那麼浩大的戰爭的。

因為甲午戰爭開始的時候,日本滿打滿算,也才“改革開放”了20多年。本來就歷史基礎薄弱,常年閉關鎖國,內部又割據嚴重,一直到19世紀中葉才勉強完成了大一統。西方那一套社會經濟制度,完全是舶來品,一時半會也不可能完全被日本吸收。

所以,其實19世紀末的日本,是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的。對清發動戰爭,完全是日本的一次豪賭。

但,這不代表滿清堅持下去,就能翻盤打贏日本。

因為,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滿清政府的對外戰爭,從來不敢進行一場全國總動員。大多數時候,其實就是那麼二十多萬腐朽無能的八旗兵在疲於奔命四處滅火。

自1644年滿清入關以後,統治者最怕的是漢人,防範最深的也是漢人。滿人總共就那麼幾十萬,漢人卻有上億,而且大多數都對滿人有怨念。

雖然滿清統治者通過上百年的奴化教育,暫時駕馭住了這個龐大的漢人群體,但他們始終不敢放手發動漢人。包括在朝堂之上,這些滿清皇帝也不是特別敢重用漢人。

吳三桂,打出來的旗號是“反清復明”。

臺灣鄭氏,打出來的旗號還是“反清復明”。

還有各路民間組織,比如天地會、紅花會,朱三太子等等,都是以反清復明作為旗號。雖然他們未必真的願意復明,但是這個口號確實像一把利器,讓滿清統治者們寢食難安。

嘉慶朝和咸豐朝爆發的白蓮教、太平軍叛亂,逐漸讓滿清統治者認識到了漢人地方團練的力量。但,記住,依舊只是發動部分漢人成為地方團練,這些漢人軍隊並無正式編制,自負盈虧,而且隨時可以解散。

後來以曾國藩為首的湖南籍漢族士大夫崛起之後,漢族團練勢力越來越龐大,對太平軍的戰鬥也越打越順。但即便如此,咸豐皇帝依然投鼠忌器,不願意給曾國藩一個地方實職,只給了一個兵部侍郎的虛銜。

這也導致曾國藩在很多時候,募集不到軍餉,處處受制於人,經常缺兵少馬。當然,後來咸豐駕崩之後,恭親王為首的滿清開明貴族,大膽啟用漢臣,給湘軍集團實權,這才勉強解決了太平天國。在湘軍攻佔南京之後,滿清統治者第一時間想的是裁撤湘軍。可見在他們眼裡,太平軍是第一大禍患,湘軍則是第二大禍患。

後來,也是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的運作下,大清開始了所謂的洋務運動。

可是,滿清貴族們,依然不是特別信任漢臣和漢民,處處提防。

甲午戰爭開始之後,滿清統治者是想把李鴻章的淮軍給順勢消耗掉,而李鴻章則是想保存實力消極應戰。於是就讓日本人鑽了空子。

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小小的日本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開戰,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既然滿清發動不了人民戰爭,日本最終勝利也是情理之中的,雖然可能會打得更艱難一點。

更諷刺的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一直在有意資助漢人反清,他們甚至一度以“宋明後人”自居,說大家都是華夏文明的繼承人,因此要幫助漢人打敗共同敵人滿清。所以,在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民間漢人群體,和日本人是走得很近的。那時候漢人很流行去日本留學,很多革命黨人也喜歡跑去日本避難或者集資。

所以在二戰期間,日本又開始玩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套路,說要聯合中國人把英美鬼畜趕出亞洲。當然,這一次,沒有民族內部矛盾,大中國終於靠著人民戰爭,趕走了日本侵略者。



四象八卦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決定中國和日本未來命運的重要戰爭。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清政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獲得最終勝利。

因此日本獲得了清政府高達兩億三千萬兩的鉅額賠款,並且割讓了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使得日本具備了現代化的資本。

而清政府這邊,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得各國對清政府都是拳腳相加。不給錢不割地不開通商口岸,那他們就用大炮轟。

那麼如果當初這場甲午戰爭,清政府沒有喊停,而是繼續堅持打下去的話,結局又會是怎樣的呢?

01甲午戰爭是光緒帝奪權之路上的一步大棋。

光緒皇帝是非常憋氣的一個皇帝,因為他在外面要受洋人的氣,在家裡要受慈禧太后的氣,兩邊不討好的情況下,光緒皇帝想要成為實權派。

只有擁有真正的權力,才能夠說話硬氣。他不害怕和外國人打仗,他唯一害怕的是,自己一直都是一個空架子。

  1. 於是帝黨、變法之類的點子都想了出來,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發動甲午戰爭。這是光緒皇帝一直打算乾的事情。
  2. 因為光緒皇帝飽讀詩書,認為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是通過發動戰爭,奪取了皇權。比如說漢武帝,他的權力一直受到竇太后和王太后外戚力量的掣肘,可是他通過打擊匈奴的戰爭,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3. 這次戰爭的罪魁禍首當然是日本,因為日本的野蠻擴張路線,使得他們對朝鮮動手。
    作為宗主國,清政府有責任保護朝鮮的安危,所以這個時候清政府必須要拿出一個章程來處理這個問題。

以光緒、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認為,經歷了數十年的洋務運動,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已經足以擊敗弱小的日本。

光緒皇帝也可以通過這次戰爭的勝利,樹立自己英明偉大的形象,從而掌握兵權。可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卻不願意參戰。

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鮮,下詔宣戰。戊寅,命李瀚章毀南海舉人康祖詒所著書。己卯,諭遣道員袁世凱往平壤撫輯。丙辰,命臺灣布政使唐景崧、南澳鎮總兵劉永福助邵友濂籌防。辛巳,諭李鴻章擴充海軍,慎選將才,精求訓練,通籌熟計以聞。乙酉,免賓川等州縣田租。丙戌,敕神機營兵防近畿,駐通州,旋移南苑。---《清史稿》

慈禧太后擔心戰爭影響他的60大壽,而李鴻章則希望保存北洋艦隊的力量,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最終光緒主戰派佔據了上風,開始了這一場大戰。

02慈禧太后阻止了甲午戰爭的延續,以恥辱換取了他們安寧。

慈禧太后不願意參戰,因為她要過60大壽了,可是主戰派的確佔了不少道理,這個時候慈禧太后也表示妥協。

丁卯,日人襲旅順船塢,總辦龔照璵遁煙臺,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繼之,徐邦道與張光前、薑桂題、程允和奔復州依宋慶。諭李秉衡嚴防威海。吳大澂請自任山海關防務,並俟各軍會合,規復朝鮮。諭曰:“臨事而懼,古有明訓。切勿掉以輕心,致他日言行不相顧。”以旅順失守,責李鴻章調度乖方,褫職留任。壬申,奪丁汝昌海軍提督,暫留任。宋慶自請治罪,特原之。詔各路將帥嚴約束,禁擾累民間,犯者立正軍法。褫葉志超職。---《清史稿》

但是慈禧太后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儘快結束戰爭,最好以和談解決問題。在慈禧太后眼裡,日本畢竟是小國家,根本不足以和泱泱大清國相抗衡。

這種輕敵的想法,會讓慈禧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清軍其實根本就不是日本軍隊的對手。大戰主要分成了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歷時兩個月,主要是在朝鮮境內開戰。分為兩大戰役,陸地上的是平壤戰役,清軍以失敗告終。海面上主要是黃海海戰,打了5個多少小時,彼此都有傷亡,可是日本控制的黃海的制海權。
  2. 第二階段,歷時三個月,主要戰場在遼東半島。也分為兩大戰役,首先是鴨綠江江防之戰,3萬清軍駐守的鴨綠江全線崩潰。其次是金旅之戰,日軍猛攻旅順港,清軍再次失敗,造成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4天內死傷民眾兩萬人。
  3. 第三階段,主要以威海之戰為主,這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場大戰,結局非常慘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其次便是遼東之戰,持續時間較長,結局依舊是清軍慘敗。

三個階段,清軍基本上都沒有取得過勝利,所以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恥辱之戰。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主和派掌握了話語權,選擇和日本談判,徹底結束了這場中日甲午戰爭。

慈禧太后希望通過和日本的和談,將清政府的損失下降到最低。這是無奈之舉,卻是慈禧太后認為能夠換取和平的最好辦法。可惜和談的結局卻是恥辱。

03繼續下去,日本耗不起。

從1894年7月到1895年3月,這場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認慫告一段落。慈禧太后派遣李鴻章前去日本和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乙亥,日兵寇威海。丁丑,我海軍與戰於南岸,敗績。己卯,吳大澂始出關視師。辛巳,威海陷,守將戴宗騫死之。改命聶士成統兵入關。丁亥,詔責李鴻章。庚寅,劉公島陷,水師熸,丁汝昌及總兵劉步蟾死之。諭張之洞、松椿防海、贛、清江水陸要衝,保清、淮通運。辛卯,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使日本。---《清史稿》

短暫的和平的確換來了,可是清政府同樣也換來了長期的恥辱。沉重的賠款壓力,割地的恥辱,一直壓得清政府喘不過氣來。

  • 那麼如果當初主戰派依舊堅持下去,戰局會不會有所改觀呢?我認為解決一定會有變化。雖然清軍在這過程中節節敗退,可是不可忽視的是,這場戰爭消耗的資源實在是太多了。
  • 從海軍到陸軍,日本幾乎是全民皆兵地動員了這一場大戰。據說當時他們的天皇飯都吃不飽,全國上下省下來的糧食支援前線的士兵。
  • 而慈禧太后這邊,一頓飯還有一百多道菜。可見日本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清政府卻依舊有強大的後背力量。

所以我認為,當時也已經是日本的極限,這就好像是一個拋物線,有制高點沒錯。可是一旦過了那個制高點,再往前,可就呈下降趨勢了。

可惜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這些主和派的代表們是承受不起連番失敗的打擊,毅然決然地阻止了事態的蔓延。

總結:一場大戰,所比較的不僅僅是戰士的素質,還有國家的經濟實力。

清政府到了後期,已經變得腐敗無能,但是中華大地,地大物博,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而且百姓上交的糧餉,完全夠清政府去打這一仗。

日本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地盤狹小,百姓數量也少,完全不能跟當時的清政府去作比較。所以說日本只能忍受著煎熬在打這一仗。

他們的策略是一戰定乾坤,如果不能定,那就製造旅順港的慘劇,以此震懾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早點投降。

因為他們也知道,再拖下去,早晚把他們自己給拖死。結果清政府還真的吃了這一套,也就出現了割地賠款的情況。


江湖小曉生


根本堅持不下去。當時的人力,物力,軍力和國家的理念都是不能與日本和西方列強的先進武器所比,而且官僚主義和腐敗把清朝己拖進泥潭,大部分官員就是主和和投降主義,一部分主戰派位低無權起不了大作用只能死拼。


連生903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原本也很牛逼,翁同龢扣發軍響誤國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秋風落葉34074


打不過。籤條約的時候,關外方面清軍基本全線潰敗,孤城錦州危在旦夕;關內方面,日軍佔領威海,北上京津基本沒有阻礙,還能扼斷北京賴以維持的京杭運河。

戰略上,日軍形成了對北京的南北包夾態勢,北京是守不住的,想再打下去必須遷都,但滿清死都不能遷都。

如果一直打下去,可能會耗死日本或者持續戰敗。


1喀什葛爾的胡楊1


從軍事實力和國運來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全盤模仿西方,已成為工業大國,工業文明打農業文明,清朝戰敗是必然的。最初日本在朝鮮擊敗了清軍,後面劉公島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提督丁汝昌自殺,也表現出清軍勇猛之處。而且在二十世紀初擊敗了沙俄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從以上分析,當時日本不論軍事實力而且國運處在上升階段,清朝戰敗情理之中。


隴右老石


首先甲午戰爭是因朝鮮而起,日本的目的主要是吞併朝鮮,而且當時中國一直是亞洲老大,日本肯定沒做好和中國全面開戰的準備,而且是陸戰。

甲午戰爭,中國投降的太快,快到俄法德來不及干涉的地步,就在《馬關條約》簽署之後6天,“三國干涉還遼”。很明顯事先也是沒有通知其它列強,請問一向“擅長制衡的李鴻章”在哪裡?

再說甲午戰爭中國的損失,首先就是賠了2億多兩白銀,加上贖遼費加利息最後賠了3.2億。這個數目大大超過了前面兩次鴉片戰爭的總和,差不多是清朝4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日本10年以上的財政收入。如果這比錢拿來打仗,保守估計再堅持10年沒問題,再加上列強的干涉,收穫到西方的盟友也不是不可能。

很多人說工業文明打農業文明堅持不了那麼久,只要不投降,就算日軍能打到北京又如何呢?大不了在跑西安躲一下。日本之前的軍費大部分是挪到了海軍,日本的陸軍也是後來才發展的,尤其是得到清朝2億的賠款之後。

站在日本的角度看得更清楚,日本是借英國的錢來打的仗,時間是站在清朝這一邊的,日本賭的就是國運,賭清朝迅速投降,可能都沒想過要賠款,然後自己合法吞掉朝鮮好好經營朝鮮殖民地來還錢。在這場賭博中,大清完敗,甚至站在賭桌前的勇氣都沒有。

讓我們看看隨後的日俄戰爭,日本打完甲午戰爭國力已經非常虛弱,因此才有“三國干涉還遼”,日本用大清的賠款大力發展了10年,湊出40萬大軍,一共動員了國內118萬士兵,此時日本國內所有兵力才200萬,而且又借了10億美元(一筆鉅款)。戰爭打了1年半,沙俄的海軍打光,但是沙俄就是一個原則:不割地不陪款。沙俄如果真不投降,日本又能如何?

以鬥爭求和平,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和平亡。

在甲午戰爭投降18年後,清朝亡了。日俄戰爭投降20幾天後,沙俄帝國也亡了。如果不投降呢?

如果大清真的努力了,列強都會幫她的。

“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割地是送給對方跳板,賠款是資助對方軍費,結果當然可以想象。

甲午戰爭告訴我們的道理,在40年後得到印證。

~~~~~~~~~~~~~~~~~~~~~~~

分割符以下放縱一下,個人觀點

1.甲午戰爭的失敗,清王朝的腐朽是主要原因,不瞭解國際局勢也沒有外交基本知識,沒有找到任何盟友,當時法德美都是潛在的盟友。這種盟友意識民國以後才有。

2.沒有把日俄兩國和其它西方列強作區分,日俄是爭取不了的對象完全不能妥協,其它國家都是可以爭取的。我指的完全不能妥協意思就是其他人都可以投降,就是不能投降這兩個,賠款其它人都可以賠,就是不能賠給日俄,割地也一樣,割給別人都不能割給這兩個。

總之,要分析各方的戰略目的。

3.對於附屬國太隨意,朝鮮和越南都一樣,還沒怎麼樣呢,就放掉了。人家朝鮮和越南也是有抵抗能力的。這就好像前線還在打仗,後方朝廷已經向對方投降了,這什麼東西嘛。我明白大清當時自顧不暇,但是依然有外交操作空間。你可以拖,可以避,可以不聞不問,可以拉外國進來利益均沾,甚至可以修改宗藩權益。

總之,要掌握戰略主動,不能總是被動應付,清朝一直在應付列強的各種要求,從來沒有把握過戰略主動。

4.甲午戰爭大大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某種情況是一件好事。客觀的說當時的權力結構和國家整體的動員能力已經沒辦法滿足國家機器的需求。尤其是動員能力,當時日本4000萬人口,能拉出200萬軍隊。清末3億多人口,能拉出多少軍隊?民國時期以及軍閥混戰時期就完全不一樣。

5.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總是需要一個目標,國家處於上升期的時候,這個目標是具體的,比如和誰競爭、打敗誰。當一個國家處於下降期的時候,這個目標是抽象的,僅僅是維持內部平衡、領土完整、國際地位等等,至於什麼叫平衡什麼叫完整這些都是比較抽象的。


輝哥史話


我個人認為,如果清軍不投降議和日本必敗,原因有二:第一,日本開戰的目的不是滅亡中國,他們也沒有那個實力,只是像比試下他們改革後的軍事力量,想模仿列強一樣從中國獲取一些好處,甲午海戰清軍雖然失利,但是陸地戰爭才剛剛開始,清軍也在積極佈局,日本遠征,兵少不足,清軍如果苦戰硬戰,日軍逼退。第二,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是國內政局並不穩定,如果久戰,國內勢必生亂,所以他們不具備久戰的條件。綜上所述,如果清軍指揮得當,採取持久作戰,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日軍必敗。


好印象影視策劃


要清楚的是,清朝的武器裝備和日本不存在代差,也就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那戰敗的原因在哪裡呢?有人曾問岳飛,怎樣可以打敗金國,岳飛答:文官不要錢,武將不怕死。這正好說明了清朝失敗的原因。晚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是制度導致的。這種奴役人民的制度,使人人自危,儒弱,麻木,沒有國家觀念,認為洋人也好,朝廷也好,官府也好,他們的事跟我沒關係。反觀日本,連小孩玩遊戲,都是擊敗鎮遠號。所以說這樣打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給豪豬一個吻


民族上下不同心,當時很多人都覺得誰來統治沒關係,反正都是被人統治,而且清庭內部十分腐敗,沒有錢什麼事都辦不到,雖然滿清國力勝於日本,但繼續打下去,無非是浪費國力罷了,而且,日本也篤定了滿清不敢接著打,所以不平等條約才敢滿天要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