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根據剩餘價值理論,工人創造了剩餘價值,那麼虧損也是工人創造的嗎?

athenacool


首先糾正一下概念,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當中,說的是“勞動者創造剩餘價值”而非“工人創造剩餘價值。當然工人是勞動者的一部分。

在“剩餘價值理論”當中,資本家的利潤是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獲得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前提下的生產關係的本質的判斷和論述。或者說是從“階級關係”的角度來看待“經濟運行”的結論。

關於“剩餘價值理論”本身,大概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本文的重點是討論“虧損”是如何產生的,勞動者(工人)在虧損當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負有多大的責任。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利潤產生的前提是商品交換,只有通過交換,“產品”才會轉變為商品,才能體現出產品作為商品的價值,而產品本身如果不經過交換的話,僅僅存在“使用價值”。

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價值”,當金錢沒有成為“資本”之前是無法參與“價值的創造”。換句話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主體,而資本是創造價值的“工具”。

任何一種產品,無論是否參與交換,都有它的使用價值(不參與交換就沒有價格),而這個產品成為商品之後,從廣義的經濟學角度來看,構成它的價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原材料的價格轉換,勞動力在產品上的價格分攤,商品交換的費用總和(包括倉儲,物流,營銷)等。產品(商品)的價格如果高於上述消耗總和,這個產品(商品)就是有利潤的,通過這個比較可以看出,高出去的那一部分就是“剩餘價值(利潤)”。

剩餘價值的分配對象是不包含“勞動者”在內的,勞動者的價格實際上是在這個剩餘價值產生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來了。參與利潤分配的全部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如果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利潤屬於全體勞動者,具體的講就是屬於國家。

既然勞動者不參與產品(商品)利潤的分配,那麼理論上講“虧損”就與勞動者無關。因為勞動者的勞動,總是要創造價值的。

虧損的形成,和生產過程中的“消耗”有關,但實質上是和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有直接的關係。同時,當產品的使用價值不足以支撐相應的價格的時候,產生虧損就在所難免。

回到企業經營管理這個層面來看,企業的虧損實質上就是兩大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產品的生產成本太高,消耗大於收入。第二個因素就是產品的使用價值無法支撐其價值(價格)。第一種情況是企業的運營管理出了問題,第二種情況是企業的經營管理出了問題。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其實都和勞動者本身的勞動沒有直接的關係,勞動者理論上不存在為企業的虧損買單的可能。

但有兩種情況,是勞動者脫不了干係的,

第一種情況是人為製造明顯低於勞動力價格的生產效率或者說勞動效率。這種情況的確會讓生產的成本增加,加劇企業虧損的風險(其影響的不僅僅是人力成本)。

第二種情況是勞動者技能水平或者勞動態度有問題,導致產品的質量出現重大的,嚴重影響銷售和價格的問題。這種情況對企業的影響大多是一時的,不可能長期存在的。

總的來講,企業虧損本身和勞動者的勞動沒有直接的關係,與企業的運營,經營管理,與資本投入的準確性(產品選擇或服務定位)有最直接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