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金融業上雲勢在必行 如何選擇雲服務商?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雲計算如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隨著雲計算在多個領域的逐步滲透,其已成為行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其中金融業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6年7月發佈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和2017年7月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表明,最高決策層將通過最新科技應用來促進金融監管和行業轉型,發展日臻成熟的雲計算與金融業的結合是大勢所趨,金融業大面積“上雲”,在顛覆金融業傳統架構的同時,也將給雲服務商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

前景是美好的,雲服務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不過,在目前金融業上雲的初級階段,面對著金融業的種種特殊需求,大家往往會面臨一些最基本卻又最棘手的問題:如何選擇雲服務商?他們各自的優勢和軟肋在哪裡?

金融行業“上雲”的高要求

2017年可以說是金融雲迅速壯大的一年,這與金融業的背景緊密相關:雲計算已經走到了面向各個垂直行業的發展階段、資產回報率走低、互聯網金融這類新興模式對傳統銀行業的衝擊、變化迅速的客戶需求與金融產品......這些因素讓國內的主要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紛紛制定“上雲”計劃,在對金融雲市場的爭奪上,各路雲服務商也可以說是卯足了勁。

不過從現在金融雲市場的整體現況來看,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並不是一家或兩家獨大,各家雲服務商各有優劣。

從目前金融業上雲的訴求上說,雲服務能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新業務模式,那麼就需要更加靈活可變的IT架構和技術支撐,這一點與其它行業雲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的金融業由於特殊性和重要性,相較於其它行業,信息安全技術十分發達,網絡架構最為嚴密,對數據的存儲和管理非常成熟,有著嚴格的行業標準。

金融雲作為國內雲服務最重要的細分領域之一,對規劃、建設和運維的專業性的要求非常高,從規劃、建設到各個系統的遷移和管理,都與其它行業的雲服務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對於雲服務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首先就把中小型雲服務商排除在外,原因有兩個。第一,中小型雲服務商的技術能力很難達到金融行業客戶的要求;第二,即使技術達標,他們的雲服務能力也難以達到企業業務連續性管理的要求,雲服務商是商業經營實體,天然存在經營不善導致無法持續經營而服務終止的風險,客戶存在面臨雲服務中斷和數據丟失的可能。

各路金融雲服務商優劣勢分析

那麼對於大型的雲服務商來說,金融行業客戶也需要“擦亮眼睛”,至於原因,我們逐個分析。

首先說互聯網行業的阿里雲和騰訊雲。阿里雲在國內較早推出金融雲服務,騰訊雲較晚,但兩巨頭都有背後的母公司阿里和騰訊的品牌、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毋庸置疑。

但值得留意的在於,阿里和騰訊幾年前分別建立了各自的銀行(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與傳統銀行業形成了競爭關係,兩家銀行是互聯網銀行,採用的是阿里雲和騰訊雲的雲服務,可以為其提供用戶資源和數據。

而且,面對金融業客戶,阿里雲除了雲服務以外,可以提供螞蟻金服、芝麻信用、支付寶這些相關業務服務;而騰訊雲除了可以為客戶提供企業級內部社交軟件,還可以利用其海量數據,幫助金融類客戶進行精準營銷和投放、人臉識別、降低反欺詐識別的成本。這等於說,阿里和騰訊在為金融行業客戶提供雲服務的同時,他們自身也提供金融相關的服務,那麼如何保證獨立性就是一個問題。

另外,阿里和騰訊作為互聯網公司,此前一直做的是B2C業務,面向個人用戶與面向企業用戶的區別是很大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尤其在金融行業更是如此。阿里和騰訊天然缺乏服務企業客戶的基因,雖然在具體應用場景的IT支撐能力、應用服務分佈式實現等方面能力強勁,像阿里雲在分佈式數據庫、大數據一體化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競爭力,但阿里雲的金融雲服務仍然缺乏時間驗證,騰訊雲在很長時間以來也缺少企業雲解決方案的建設經驗。

舉例來說,大客戶需要提供現場服務,然而阿里和騰訊一直在做B2C,這就導致B2B服務團隊並不成熟專業,現場服務的能力弱,往往難以響應客戶提出的需求,結果只能是技術能力無法有效輸出給客戶。

在通常情況下,阿里雲和騰訊雲會將面向互聯網行業的公有云技術移植到金融雲中,這種標準化的做法的優點是速度高、成本低,但缺點也顯而易見,標準化輸出能夠幫助客戶快速搭建IT架構,可是面對金融業特有的複雜問題時,往往就會力不從心,企業業務又需要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這些也是導致騰訊雲在金融行業一直沒有突破的原因。

再說說其它類型的大廠。

首先說華為、H3C等轉型做雲的傳統意義上的設備提供商,面對金融行業,華為構建了從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到雲操作系統等全套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方案,這是他們比較擅長的做法,卻也能從中看出他們的弱點:華為最擅長私有云服務,缺少互聯網基因,雲計算業務的思路仍然延續著傳統的IT思路,這就會導致華為雲存在很大的侷限性,不僅前期的建設和後期維護的成本高,面對金融雲需要的靈活性、應對突發業務需求、業務快速上線的部署這些,也會顯得吃力。

再說銀行系雲服務商。招銀雲創、興業數金等現在也積累了一些金融業客戶,銀行系雲服務商優點在於背靠銀行平臺,業務系統成熟完善,成本也較低,熟悉行業流程和監管,不過各家各有側重,有的偏重IaaS層,有的偏重SaaS層,但普遍缺乏定製化能力,客戶的不同需求得不到進一步滿足,這也是銀行系雲服務商的最大軟肋。

第三類是傳統軟件服務商,像用友、恆生這些廠商的金融雲服務,幫助金融行業客戶擴展和建立金融生態,這些軟件服務商的模式主要是IT外包,缺乏構建大規模雲服務的經驗,因此他們的雲服務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目前的主要客戶還是集中於小微金融企業。

金融行業客戶應該如何選雲?

綜上所述,在分析了各家各派目前的金融雲業務特徵之後,我們來梳理一下作為金融行業的客戶,該怎麼選擇合適的雲服務商。

首先,要選擇主流雲服務商。前面已經說過,金融雲按照其行業特性,需要滿足諸如監管合規、數據安全、業務連續性等方面的要求,主流的雲計算廠商體量相對大,經過長期積累,在研發、資源、資金這些方面競爭力十足,雲服務設施的建設、部署、運維、服務的能力更容易滿足企業業務的需要,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這些雲服務,可以視客戶需要提供,而且會在雲服務上面提供傳統IT不具備的能力,比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而且,體量大的雲服務商,較中小型廠商更能提供長期穩定的雲服務。

第二,要注意雲服務商的獨立性,儘量避免由於雲服務商包含金融業務,從而與自身業務形成衝突的可能。

第三,要選擇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雲服務商。隨著金融行業從傳統的IT架構向雲架構過渡,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的風控、營銷、客戶服務等業務,需要數據驅動,會越來越依賴於數據和互聯網。互聯網的核心在於用戶需求,互聯網公司有著快速理解用戶需求,針對需求產出技術和服務的能力,而在雲服務領域,本質也是響應客戶需求,因此互聯網公司更容易滿足金融行業客戶。

從長遠看,公有云才是雲計算的真正形態,公有云又出自互聯網公司,因此雲計算技術其實也出自互聯網技術,這就讓互聯網公司的雲服務體系發展得比其它領域的雲服務都要早。相較之下,像電信運營商和傳統IT設備廠商不具備互聯網技術,比如說,IT廠商的雲服務,就難以用互聯網公司的那種分佈式架構幫客戶解決計算能力的問題,所以IT廠商做雲,先要解決自身轉型的問題,因此有著互聯網基因的雲服務商,更能滿足金融行業的需求。

第四,要選擇專注垂直行業的雲服務商。在目前雲服務商的技術和服務相似的情況下,專注於垂直行業的雲服務商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不同於其它廠商的標準化上雲的思路,他們對於一個行業的理解更深入更專業,瞭解這個行業的特徵和真正的需求,在技術和服務上就能夠體現出差異化來。這樣的雲服務商,對於一個行業的理解越深入,產品和服務也就越能受到客戶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