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面談過後,一位幼升小機構名師寫來了她的感慨~

面談過後,一位幼升小機構名師寫來了她的感慨~

面談過後,一位幼升小機構名師寫來了她的感慨~

來源:大手牽小手(ID:babyhandinhand)

(一)

真題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TO YOUR CITY

每年幼升小面談一結束,各種“真題”就開始在家長群裡傳播了。

真題的來源,基本都是孩子的回憶和口述。應該說,經過各個機構的彙總、整理和對照,基本的可信度還是有的。

但真題是不是就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呢?未必。

且不說每個學校基本都會準備N套題,這些傳出來的零散題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回憶起來的只是題目的呈現形式,但並不一定清楚學校的考察點在哪裡。

舉個例子,比如讓小朋友們合作畫一幅畫。可能孩子能回憶的重點是畫的主題是什麼、自己畫了什麼、自己感覺畫得好不好,但可能學校的考察重點在於觀察孩子們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的領導力、協作性、社會交往意識與專注力,

至於每個孩子畫了什麼,畫得好不好,其實並不重要。

老師會在很多細節上觀察孩子,比如孩子在等候區是否能主動閱讀桌上的繪本,能否耐心地傾聽,能否在遇到突如其來的挑戰時保持鎮定,能否與小夥伴進行友好協作……

這些都是“真題”裡無法反應的細節,但有時恰恰是這些細節,會成為加分或減分的關鍵項。

所以,“真題”當然要看,但僅供參考。

那麼,參考的“點”在哪裡呢?今年出過的題明年不會再出,但通過題目的變化,我們能從中一窺幼升小面談的考察理念重點變化。

總體來說,今年幼升小面試題目嚴格執行市教委相關政策規定,去學科知識考察,無紙筆化形式考察,重視孩子的能力和習慣考察。臨時抱佛腳,急功近利應試,盲目雞血刷題,不僅對孩子的成長無益,而且與幼升小面試的考察目標也背道而馳。

而從我們所收到的反饋來看,2018年幼升小面試確實呈現出一些變化和趨勢。

我們知道,3-7歲幼升小銜接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習慣培養。幼小銜接階段有三大學習習慣尤其重要:閱讀習慣、思考習慣、傾聽習慣。對比這幾年的面談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學科類知識的比重越來越小、但對這三大學習習慣的重視程度卻越來越高。

TO YOUR CITY

(二)

懂得思考比“標準答案”更重要

TO YOUR CITY

答案重要嗎?

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老師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報出的答案,更關注孩子是怎麼得到這個答案的,思維過程是否有推理邏輯、是否符合常識應用;此外,孩子也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清晰表達出自己的思考模式。

我曾經給孩子們出過一道常識題:

當公共汽車的司機突然剎車時,你的身體往哪個方向傾斜?

A.往前 B.往後 C.不一定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A,理由是因為慣性的存在。只有一個男孩子選擇了不一定。

我請他說一下自己的理由,他反問大家:“萬一我們坐的是靠近車頭的那種橫過來的位置呢?”

他善於思考、敢於質疑的精神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在真實的面談中,如果遇到類似的題目,有可能標準答案就是A,但如果孩子能夠言之有理,老師就能從他的思考方式中捕捉到這個孩子的閃光點。

思考的過程比最後的答案重要,“所以然”比“知其然”更重要。

這種就是思維的寬度和靈活度,同時也和孩子對生活常識的熟悉度有關。

我非常反感低幼年齡段的孩子為了追求快速做題而背誦題目套路,而現在的面談題目也越來越活,往年那種簡單的學科類考察越來越少,更注重孩子對常識的掌握和應用,思考問題的縝密度。

平日的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

第一,一定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儘量少問“Yes or No”的封閉性問題,多提問“What Why How”的開放性問題。比如做了一道題目,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選擇A不選擇B的理由是什麼?A和B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第二,鼓勵孩子“胡思亂想”,培養髮散性思維

做題目時鼓勵孩子一題多解。平時多跟孩子討論各種可能性,鼓勵孩子大膽想象。

比如晚飯後散步,問問孩子星空中看到了什麼?你覺得誰住在那裡?他們可能在做什麼?再比如週末去公園,問問孩子看到了什麼?猜想一下世界中哪種顏色的花最多?為什麼?如果這個世界上全部都是黃色的花,會怎麼樣?

TO YOUR CITY

(三)

會“聽”很重要

TO YOUR CITY

很多家長覺得,面試就是要讓孩子多“說”,會表達的孩子佔優勢。

但其實會“聽”同樣需要。

如果研究近年來的題目,你會發現,很多學校都有“聽指令做動作”或者“聽題目”的相關內容。這其實就是在考察孩子的傾聽習慣和專注力了。

我們知道,傾聽習慣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培養其實非常重要。尤其在小學低年級,聽知覺出色的孩子很佔優勢。

培養傾聽習慣,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則:

第一,要選擇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聽講的時候不認真,也複述不出來。其實往往是因為學習的內容難度太高,孩子聽不懂。聽不懂的時候就會東張西望,自然專注力不集中。

第二,建立必要的規則意識。

有些孩子不是聽知覺能力差,而是因為規則意識不強。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特定場合必須遵守的特定規則,才能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傾聽習慣。

第三,平時多啟發、多提問。

比如每次拿到一本新書,翻開扉頁之前,我總是會請孩子觀察封面封底、閱讀一下題目,請孩子猜測這個故事可能講述了什麼?當故事講到一半時,會問孩子,你覺得故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主人公的結局是什麼?孩子多思考多發問,自然更能全神貫注地參與。

TO YOUR CITY

(四)

邏輯思維的靈活性

TO YOUR CITY

邏輯思維能力是認知能力的核心能力,與語言能力並稱為影響兒童學習水平的兩大“學業能力”。

歷年的幼升小面試考察中都不乏邏輯思維題目的身影,但說實話,面談中的題目難度其實並不高,類似“公交車上下去三個人上來五個人,現在車上有幾個人?”“四杯不一樣多的水,都一樣甜,請問哪杯水裡糖加得最少?”……

比起前幾年,現在的題目猛一看難度不高,但更有靈活性,會考察到孩子的逆向思維、生活常識等,這也說明,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方式要更科學。

第一條建議:“不用太超前”

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動作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對於3-7歲的孩子,具象思維佔有很大的優勢,在5歲左右孩子具備了抽象思維的萌芽。在不適合的時間強行啟動,犧牲的是性價比。

對於智力正常發展的兒童來說,思維的培養本應是一個輕鬆有趣的過程,選擇難度適中的思維訓練,比一味雞血刷題更加重要。

第二條建議:“不要太死板”

思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裡去。幼小銜接階段中需要培養孩子三大邏輯思維思想:歸納、演繹、類比。這三種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滲透培養。

比如整理玩具,鼓勵孩子按照不同的規則分類,按顏色分類,紅的,藍的,綠的…;按大小分類,大號,中號,小號;按形狀分類,方的,圓的,三角形的……;按功能分類,拼搭玩具,……而分類本身就是一種歸納練習。

再比如,請孩子觀察爸爸和媽媽有什麼異同點,爸爸和寶寶有什麼異同點?盤子和碗有什麼異同點?如果家裡有5個人,每個人都需要一雙筷子,桌子上已經擺了4雙筷子,還需要擺放幾雙筷子?

又比如,孩子搭積木時,請他按照說明書的順序拼搭,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生活中處處滲透著思維。

TO YOUR CITY

(五)

表達能力培養相當重要

TO YOUR CITY

歷年的面試考察中,表達都是考察的重點。

常見的考察形式比如:看圖講故事、排序講故事、添畫講故事、聽故事回答問題、朗讀,複述故事或者讀完故事回答問題……,還有,跟老師聊天互動:比如你最喜歡家裡哪個人、為什麼,等等。

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孩子這個年齡段非常重要,那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呢?

第一,想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首先要做一個耐心的家長。平時對於孩子的“高談闊論”,大人必須要給予十足的尊重,認真傾聽,積極互動。每次帶孩子外出,面對孩子的“打破沙鍋問到底”,

要保持十足的耐心。

第二,想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要做一個會鼓勵的家長。表達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能力培養最大的不同就是,好口才是誇出來的。縱使孩子講得不那麼生動條理,家長也要“絞盡腦汁”找到孩子的閃光點。表達慾望的激發是培養表達能力的前提。

第三,想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要給孩子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不讀書,孩子無話可講。

第四,給予孩子適當的鍛鍊。鼓勵孩子在不同場合大膽發言,參加故事比賽,訓練孩子的膽量。

第五,適當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但這不是培養表達能力的關鍵。技巧和方法是為了幫助孩子“茶壺的餃子倒出來”,但不能喧賓奪主。

TO YOUR CITY

(六)

科學認知比例增加

TO YOUR CITY

最後提醒一下,這幾年,常識認知、情商禮儀、科學探究等綜合考察比重加大,光影變幻、瓶中氣球、看圖片說人物行為對不對、冬天來了桃花開了這句話對不對……這些都是對孩子科學素養、主動探究精神和生活常識的綜合考量,可以用“科學認知”來歸納。

科學認知反映了孩子在科學探究、數量和空間意識、推理和應用這三個方面的發展狀況。科學認知這塊的題型、內容往往很新穎,但其實都是孩子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現象,這就需要家長平時做個有心人,對一些生活常識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和積累。篇幅所限暫不展開,有機會單獨寫一篇文章,和“大手牽小手”的家長們細細分享。

總之,幼升小知識是漫漫求學路上的一個階段,面談縱然是檢驗孩子能力的一環,但面談結果僅僅是個參考,沒有被錄取絕不說明孩子不夠優秀。作為家長,幫孩子調整好心態、做好教育規劃,腳踏實地,用心培育,一定能有所收穫。

最後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教育不是一場通關遊戲,而是一座遠方的燈塔”。

祝福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負!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