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宅門》裡大清亡了為啥不把大爺接回家,也沒有大爺的消息,這合理嗎?

呀呀我來也


大宅門第25集,韓榮發在貴武的挑撥下,遠赴陝西戶縣尋找白穎園。



雖然白大爺一眼就看出韓榮發來者不善,戳穿了韓榮發的身份,但白穎園德行蹤算是徹底暴露了。二奶奶和白大爺,西安沈爺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付諸東流,連觀眾都替白大爺捏了一把汗。 恰在此時,武昌起義了,大清帝國這座大廈轟然倒塌,這對靠著宮廷奉養做生意的百草廳並非什麼好事,但對於白穎園來說,卻是長出了一口氣,多年來懸在他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撤去,清朝即滅,清法也隨著廢去,白大爺安全了。

替白大爺提心吊膽的二奶奶和沈爺,也算是解脫了,這樁陳年舊案從此被扔進垃圾桶,韓榮發也對白家沒了任何威脅。 白穎園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人,迎來人生的第二春,回北京看看完全合情合理。但弔詭的是,白大爺從此就如同從《大宅門》故事人間蒸發了一樣,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就讓人費解了,為什麼白穎園不回北京呢?究竟是導演的疏忽,還是另有隱情呢?

本文試做一分析,說的不對,敬請各位方家批評。 在我看來,大宅門裡的傻大爺,非當一點也不傻,其聰明才智還遠在眾兄弟之上。只不過白穎園一直用品德駕馭才幹,寧肯人負我我絕不負人,外表看來非常樸魯,其智謀也常不被人察覺。 安國辦藥,白穎宇貪汙宮中錢財,白穎園為什麼不揭穿?只有真正孝敬過晚年老人的人才會明白,因為父親老了,身體不好,對這樣的老人只能報喜不報憂,許多不好的事只能藏著掖著,捅破容易,但氣著老人真不是鬧著玩的。 白穎園是個大孝子,是代董事長,在父親未亡,自己還沒有完全掌家以前,他的處理方式其實無可厚非。後來二奶奶病危,白景琦處理方式也一樣,白三爺一個不小心說漏了嘴,讓二奶奶知道白敬業的腿被打斷了,氣的二奶奶連飯都不吃了。


故事沒有給白穎園更多的機會。但我相信,如果白穎園有機會當白家第二代掌門人,他不會坐任老三胡鬧,用二奶奶母子之能剋制老三的任性就可以了,問題並不棘手。 曾國藩一次和幕僚煮酒,論天下英雄,一個屬下說:“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彭公是指彭玉麟,李公是指李鴻章,都是當時的人中龍鳳。曾國藩聽了這個屬下之言,追問道:“那你覺得我怎麼樣?”當時曾國藩經略東南諸省,握有生殺大權,這個問題回答不好,馬上就可能有塌天大禍,屬下們不敢隨便評價領導,都裝聾作啞。這時從幕後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他插話道:“曾公仁德,人不忍欺。”曾國藩大喜,重用此人。


套用到《大宅門》裡:白景琦威猛,人不敢欺;二奶奶精明,人不能欺;白穎園仁德,人不忍欺。前兩種不欺,容易理解,但白穎園的不忍欺,卻並不明顯,比如老三白穎宇,就經常騎在哥哥脖子上拉屎,母親白周氏也一碗水端不平,連自家人都如此,何況外人? 可問題是,除了弟弟和母親,還真沒有人再曾欺白穎園。白穎園孤身亡命西安,沒有經歷落井下石人情冷暖,沈爺不僅冒著殺頭的危險收留白穎園,還給他乾股分紅,為他在慈禧和李蓮英面前仗義執言;一個北京人孤身住到戶縣鄉下,鄉民們把他當自己人看待;連仇人詹家,都對白穎園動了惻隱之心,詹王爺母子是真心不想讓大爺死。這固然是因為白大爺學有所長經世致用,但仁德才是他真正的武器,到了哪裡都不會和人斤斤計較,讓人如沐春風,這樣的白穎園,確實是讓人不忍欺。


民國來了,但北京不能回。二奶奶母子之所以掌權,是因為白穎園不在了。白穎園回京,就跟當年明英宗北狩歸來一樣尷尬,無法安排,給二奶奶母子的地位行成威脅,老三會趁機興風作浪,一場宅門宮鬥無可避免。這樣的情形,二奶奶不願意看到,白穎園同樣也不願意看到。所以二奶奶沒有邀請,白穎園也沒有主動要求。

白穎園性格淡薄,不願與人爭是非,何況這樣的是非有可能導致大宅門敗落。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順其自然,在西安安心給老鄉們看病吧。 故鄉讓人魂牽夢繞,北京的一切歷歷在目,我想白穎園肯定有那麼一段時間,是非常想回北京看一看的,但他終究沒有回去。白二奶奶七十大壽,比她年齡更大的白大爺從西安捎來了五色谷,說明老人家在西安很長壽,很惦記北京的一切。

此後,再也沒有白大爺的消息。竊為他思量,百年之後,應該移柩北京,墓地與父母為鄰,也好讓這位大孝子在九泉之下,了卻生前未盡完的孝道。


董狐筆


電視劇《大宅門》之所以經典好看,主要在於走心。清朝沒了,按說白大爺應該回老家,至少是回老家看看。但白大爺沒回去,白家也沒人來西安接他,電視劇更沒有表他的後來…這究竟是為啥?



我個人覺得白大爺不回老家有幾個關鍵原因。首先,雖說韓榮發還是“發現”了白大爺,但此時清朝已亡,迴歸北京老家看起來萬無一失。不過,所謂的萬無一失,那是我們這些已經知道這段歷史的當代人所認為的,實際 上朝代更迭沒那麼輕巧簡單,當時的時局依然混亂,白大爺小心了那麼多年,自然不敢保證這一次準沒事。所以,謹慎的他,為了全家人安危,還是忍住了回家。



其次,白大爺知道白大奶奶早已自盡,他的老伴兒已不在,兒女也都成家立業,父母也都不在世了,他基本沒什麼念想了。回老家萬一給孩子們增添一些不必要的負擔,也挺讓人不自在的,白大爺這輩子最不愛給人添麻煩。



再者,回北京老家,估計下半生就白大爺一個人過。而西安這邊,他生活了很多年,已經習慣了。留在西安,還能給這裡的黎民百姓看病,也符合白大爺善良為人,懸壺濟世的“人設”。



最後要說,不是白家人不接白大爺,而是白大爺不讓接,他早就換了地方了。只是逢年過節,白大爺會往老家發一些土特產,一來讓家人嚐嚐,二來報平安,說明自己還活著,過得還不錯。



有人說,白大爺不回去是怕攪了白二奶奶和白景琦“當家的局”…也許吧,反正白大爺一輩子都在替別人考慮,他這一輩子過得太不容易。


南瓜報告


白家大爺的事先還得從白家與詹王府結怨說起。

白家二爺為詹王府大格格號出喜脈,由於不知其中利害以致被詹王府殺馬砸車。後來白老爺子親自號脈並暗地設計給大格格吃安胎藥,詹王府大格格產子以致兩家結怨。

後來白家大爺因為給宮裡的詹王府二格格看病而二格格死了,因此入獄被判斬監候,在朱順和嚴爺的幫助下,用死囚替身逃過一劫,後逃至西安。

以下是個人分析的白家大爺不回去的原因

1 大清雖亡,但是在那個混亂年代朝廷的更替並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同時會不會出現大清重新奪回政權了這都是未知的,所以小心為好。也謹防了前朝的殘餘勢力來找麻煩(畢竟白家大爺是逃獄,白家心虛,兵荒馬亂的年代會不會有人趁機來敲詐,如果有人上報那麼知道消息的人藉機勒索是少不了的,雖然管他狗屁清政府但能撈銀子的事他們可不含糊)。

2西安有白家的分店是老六負責,白家大爺想捎個話什麼的方便。

3他醫術高超,為鄉鄰們治病 在西安多年與當地人相處甚好,

4白家內部勾心鬥角多,白家三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主,如果白家老大回去後,三爺會不會興風作浪,二奶奶要不要交出白家的管理權?不如在西安清閒自在

5白家大爺的性格使然 另外自己的孩子也已經都長大了 也不需要怎麼操心了

6白家大爺年事已高 生死看淡


以上是個人觀點 還有其他原因歡迎補充


影視有約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正如二奶奶早年所說,世事難料!尤其是皇宮或者朝廷的變化,更很難預料,200多年的大清朝滅亡了,可誰又能保證它不會東山再起?如果將大爺接回來,未來清朝在復辟,白家會不會又遭受大難,早年不敢冒險,即便是後來也不敢冒險。

其二,清朝滅亡的時候,大爺已經在陝西生活了將近30年,甚至比待在北京的時間都長,早就已經習慣了那裡的生活,再讓他回北京,從生活習慣上來說也很難再適應了,而且在陝西數十年,他也有了自己的圈子,既有藥行老闆照顧,也有烏家夫妻陪伴,大爺的日子並不寂寞。



此外,當年白家一家從陝西回北京後,二奶奶雖然沒有公開大爺的消息,但卻對大爺的後事進行了準備,選擇在陝西開的分號,並讓大爺的後人來繼承接班,實際上是選擇在陝西分給了大爺這一脈一筆家產,這還沒算大兒子景怡繼續在北京做官和幫助二奶奶打理北京的家業,既然陝西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家產,大爺自然也沒有必要返回北京。

另外還有一個現實因素,大爺是長房長子,原則上應該是繼承白家家業的繼承人,但因為早年蒙冤入獄,二奶奶臨時上位,經過十幾年的經營二奶奶已經重新恢復了白家在北京的產業,成為了百草廳在北京的掌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爺如果返回北京,大爺與二奶奶的關係和地位都比較尷尬,請示還是留在陝西更為順心一些。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曾經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覺得大清亡了,大爺就可以回來了,可以團圓了。


慢慢的,我也想明白了,回來也未必是團圓。


醫藥世家白府與官宦世家詹府,由於詹府的大格格一對私生子女的糾紛而結下深仇。正值宮中死了一位女嬪妃,乃詹家的二格格,詹府王爺乘機將白府大爺白穎園牽連在內,打入死囚牢。


大爺在進牢之前,家庭和睦,兒女雙全,既是宮廷太醫,又是白家百草廳未來掌舵之人,可謂風光無限,前途無量。


白大爺君子作風,醫術高明,且品行端莊。


要是沒有慈禧宮鬥,連累到白家這檔子事,白家掌舵的應該是白大爺無疑。


一來,白大爺是長房。

二來,白大爺有公職在身。

三來,白大爺醫術高超。


好,現在說說,為什麼白大爺為什麼不能回來。


第一,白家二奶奶,挽大廈於將傾,在白家生死存亡之秋,白家老太爺把家交給了二奶奶,二奶奶也不負所托,不但穩住了白家將倒的局面,還盤迴百草廳,使得白家東山再起。


第二,大爺白穎園在即將被砍頭,命喪黃泉之際,白家二奶奶從中斡旋,偷天換日,悄默聲的救了白家大爺一命。

第三,在白家大房因為大爺要被砍頭,大奶奶自殺後,留下幾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家裡也沒留下多少銀兩,二奶奶視為自出,不但養育長大,還培養成才。


第四,大爺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心性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錦衣玉食,左擁右呼,好不體面,如今雖身處茅舍,卻怡然自得,泰然處置。


第五,白家回京城後,就和沈家合股,開了一家百草廳分店,這也是為了白家大爺能有容身之處,能夠有自己的產業,有進項能夠頤養天年。


第六,醫者,本為慈悲心。白家大爺,心地善良,宅心仁厚,能夠居僻壤傳至醫術,行醫救人,這未嘗不是他的宏願。


第七,二奶奶打發了一個大爺爺的兒子去經營西安百草廳,也就是為照顧大爺,養老送終,行天倫之樂。

有人說,白家大爺回到京城,可能會掙權,我覺得不會,他心胸裝著天地,怎麼會為那點小權弄得雞犬不寧,老三貪汙,大爺為了不讓老爹操心,寧可自己填補空缺,也不會告發老三,這是何等的大度。再說,白家二奶奶,對他有再造之恩,那麼他更不可能回去奪權。


綜上所述,人的一生,能夠做自己鍾愛的事,並且能夠幫助他人,發光發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未嘗不是人生幸事。


娛樂和倩倩


很多觀眾看完了《大宅門》後,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大清朝都滅亡了,白家卻沒有把當年蒙冤救出去的白大爺(白穎園)接回北京呢?

而且自韓榮發被貴武挑撥,趕赴西安尋找到白大爺,準備揭發穎園欺君罔上罪行之時。恰逢武昌起義、大清滅亡,穎園才化險為夷。但之後劇中卻基本再沒提到白大爺的消息,這裡是否另有隱情呢?且聽我分析道來。

其實,白家並沒有忘了大爺,也沒有對大爺不管不顧,之所以沒接回北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一如二奶奶之前所說的“世事難料”,雖然大清朝是滅亡了,但時局依然動亂,而朝廷的事兒誰能說得準。萬一哪天大清復辟了,前朝的案子再被翻起,誰敢保證白家能平安度日,作為一個大家族,凡事都必須考慮周全,不能有絲毫閃失。

二:大爺向來心慈仁厚,在陝西的30年他一直為當地山溝裡的百姓看病,這說明,他已經放下了當年太醫院的身份,化身為一名普通的醫生,陝西的老百姓需要他,他也有這個責任為他們治病。

三:從表面上看,白家沒有給白大爺什麼資產,但二奶奶在西安開了分號。,那其實就是給白大爺準備的。白大爺在民間當醫生自然掙不了幾個錢,二奶奶也是為了讓他的日子能好過些,才開的分號。

四:到大清朝滅亡時,大爺在陝西已經呆了近30年,從感情上而言,他已經適應了陝西的生活,簡單、淳樸沒有紛爭。而且,大爺在陝西有朋友,有自己求助過的患者,他並不孤單。

已經離開“大宅門”太久的白大爺,內心裡未必還會適應大家族的生活。複雜的人際關係,爭不完的家產,各種糾紛等等,白大爺都已無力參與,在陝西安享晚年,於他於白家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

所以,當白二奶奶七十大壽時,比她年長的白大爺從西安送來了五色谷,也說明了白大爺在西安生活得很好、很長壽。


電影爛番茄


按照傳統,《大宅門》裡大爺是白家家業的“法定”掌門人。在清末,白家與權貴結怨,大爺捲入宮廷鬥爭中,被判為斬監侯。又經出診未回、恩人搭救等曲折僥倖逃得一命。大爺遠離京城在西安安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二奶奶還帶老太太和大爺的孩子在西安的集市上跟他見了一面。清亡之後,不接大爺回家,也沒有大爺的消息是當時形勢所迫,合於情理。其一,從“家族企業“百草廳的經營需求來說,大爺回來,由誰掌門是個問題。二奶奶在家敗之後,銳意革新,經營漸趨穩健,可謂蒸蒸日上。二奶奶勞苦功高,地位穩固。百草廳也在她的思路下發展運轉。如大爺回來,按照宗法制傳統,大爺理應掌門。但是,大爺隱居已久,無論生意往來,還是生產管理等許多環節勢必無從上手。無形中,他回來會給白草廳的發展和二奶奶掌門帶來麻煩。其二,從大宅門的社會交往上看,雖清朝滅亡,政權之下的人際交往,明爭暗鬥並未隨之消亡。結過怨的詹王府的人,生意上的對頭等等,那些來參加過大爺的“葬禮”的人,正愁沒機會對白家下手。如果知道大爺逆了清廷的法律活下來,不知道會使出什麼招數。明刀好擋,暗箭難防,小心為上。其三,白家家業在二奶奶的經營下,已經花開好幾支。大爺所在的西安也有產業。大爺在那裡既可安心行醫,又能依據當地情況經營家業。所以,大爺回來,百草廳勢必有些人心慌亂,經營變動,外人猜忌。大爺在西安,更符合家族利益,也更安全。


老照片


非常合理。意料之中。

一部《大宅門》,從情節上來說,白大爺完成了過場,就不必再出現了。

但是對於我來說,我是特別喜歡這個角色的。白大爺的特點就是忠厚、仁德,醫術仁心,是個謙謙君子。他選擇不回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在白家幾個兄弟裡面,白老大無論是品德、才幹、醫術,均屬一流,做人的擔當,情深義重,是真正能夠撐起百草堂的棟樑,如果沒有那檔子事,白老大必然是百草園的掌門人。


第二,白大爺選擇不回家,是有其自身的考慮的:

首先,二少奶奶執掌百草堂,管理得紅紅火火,雖經大風大浪,卻也有驚無險,大爺如果回去了,其實很尷尬。二少奶奶必然要讓賢,大爺必不肯受!死結。

其次,二少奶奶經營多年,手下的人,都是聽她的,你讓大爺回來了,就算接了位置,怎麼辦?


第三,從外部來考慮,大清雖然亡了,但是盯著百草堂的人多著呢!正愁沒有把柄呢。白老大回去,難免再生事端,何必?


醫者,仁心仁術,當看到白老大在深山裡面,給那些貧苦百姓看病的時候,誰能不感動?


他在哪裡,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他在哪裡,都能夠靠自己的品德紮下根,隨遇而安,內心安樂。


白大爺有心胸啊!


脂肪故事


首先要說大爺是醫者仁心。二奶奶初見他時,他在山溝裡給百姓看病,韓榮發找到他時,他也在那給百姓看病,說明他早已放下了當年太醫院的那個白穎園。他就是一個醫生,一位宅心仁厚,為普通百姓治病的醫生。他說西安的百姓已經離不開他了,為他們治病已經成為了他的責任。


其次二奶奶在西安開了百草廳分號,由沈爺掌管,這也是給大爺的小金庫。大爺給百姓看病掙不了幾個錢,為了讓大爺日子過得好些,二奶奶才開的分號,大爺在那裡一樣的行醫救人。比起在白家老號,大爺在西安更有價值。

第三,本來朝局就多變,再有韓榮發的告發,已經讓白家險些再次被牽連,如何還敢讓大爺回來?誰能保證大清亡了,前朝的案子就一定不追究呢?或者誰敢說大清就一定亡徹底了呢?小心駛得萬年船,別在自以為安全的時候翻船。白大爺明白這個道理,二奶奶當然也明白。



白穎園在大宅門裡是最善良最沒有心計的人。他做人低調,從不求回報。在太醫院,他是盡職盡責的太醫,褪去繁華,他依然是盡心盡力的民間醫生。他可以不加思考的救街頭窮苦老婦,可以在深山裡不計報酬的為民看病,在他眼裡不分貧富,只有病人,這才是真正的醫者初心。


上弦月620


大清雖然早亡,但世事多變,小心駛得萬年船。白家大爺不回北京不僅是劇情需要,也很符合人物性格,十分合理。

光緒年間,大宅門白二爺為詹王府未出門的大格格號出了喜脈,被殺馬砸車。

後白老爺子設計給大格格吃安胎藥,在產子當天要求詹王爺賠馬車,兩家結下了樑子。

後白大爺穎園入宮為詹王爺的小格格嬪主子看病,嬪主子當夜死於宮鬥,詹王爺誣告白大爺治死了小格格,白大爺被判斬監候,白家老爺子氣得病重。

在朱順和嚴爺的幫助下,以韓榮發父親這死囚為替身,白大爺趁為詹王府老福晉看病出了大獄,並逃到了西安。

知情者甚少,韓榮發仍此訛上了白家,混吃混喝還調戲丫環們,最後揚言要娶玉婷。白二爺以病體相拼摔了一跤,沒能等到白景琦衣錦還鄉就嚥氣了。

韓榮發因此被打出了大宅門,心術不正的他找到了西安的白穎園,被白穎園戳穿來者不善,但白穎園自個行蹤也徹底暴露了。

二奶奶和白大爺,西安沈爺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付諸東流,連觀眾都替白大爺捏了一把汗。

恰在此時,武昌起義了,清朝即滅,清法也隨著廢去,白大爺安全了。可他還是沒有回去,為什麼呢?

一、世道多變,人心險惡

為了救白穎園一命,白家二奶奶數次犯險。朱順也曾以命相博,白穎園能正大光明生活,相當於多年來懸在他、大宅門以及相關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撤去。

這樁陳年舊案從此被扔進垃圾桶,韓榮發也對白家沒了任何威脅。

但世事難料,時局不穩,張勳還整過復辟,白穎園何必冒險呢?萬一再鬧出個張榮發,李榮發呢?所以,他不回北京看看完全合情合理。

二、大局為重,淡泊名利

白穎園以品德駕馭才幹,寧肯人負我絕不我負人,外表看來樸魯,其智謀也常不被人察覺。 安國辦藥,白穎宇貪汙宮中錢財,白穎園為什麼不揭穿?

白穎園是個大孝子,是代董事長,在父親未亡,自己還沒有完全掌家以前,他報喜不報憂無可厚非。

二奶奶氣得到口要說的真相,也咽回去了。

二奶奶精明,人不能欺;白穎園仁德,人不忍欺。

二奶奶拼命幫白穎園,一方面是當家人的責任。

另一方面也是白穎園仁德,到了哪裡都不會和人斤斤計較,讓人如沐春風,這樣的白穎園,確實是讓人不忍欺。

民國來了,但北京不能回。二奶奶母子之所以掌權,是因為白穎園不在了。

白穎園回京,老三會趁機興風作浪,一場宅門宮鬥無可避免,白家可能因此敗落。這樣的情形,二奶奶和白穎園都不願意看到。

二奶奶對白穎園有救命之恩,還有持家扶養孩子之德,家裡交給二奶奶,白穎園很放心。

何況白二爺與韓榮發相拼後病逝,說到底白大爺脫不了干係。

所以,即便故鄉讓人魂牽夢繞,白穎園非常想回京看看,他也不會真回去,反而會阻止遊說他回京的二奶奶。

白大爺固然學有所長經世致用,其淡泊名利、仁德之風更感染人啊。

三、年事已高、生活幸福

白穎園不願與人爭是非,早就安天命在西安給人看病了。而二奶奶在西安開了分號,大宅門重振雄風,白穎園的大兒子和兒媳都在西安幫著打理,想必早兒孫滿堂了。

大女兒白玉芬嫁得好,二奶奶時時照應,他無需過多牽掛。其實,在西安過小日子對白大爺來說,未必不是享清福。

大宅門家大業大關係雜,看著都夠喝一壺的。

因此,白二奶奶七十大壽,比她年齡更大的白大爺從西安捎來了五色谷,說明老人家在西安很長壽,很惦記北京的一切。

此後,再無白大爺的消息。估計白奶奶過世後,他才去世的。

否則,會有白穎園移柩之事。百年後,他必定願意墓地與父母為鄰,也好讓這位大孝子在九泉之下,了卻生前未盡完的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