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低端難守、高端難攻;親歷者問: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以前讀書,讀到“男兒何不帶吳鉤,直取關山五十州

”,總覺得意氣風發。吳鉤是春秋時期吳國產的一種青銅製的彎刀,吳國在今天的蘇皖地區。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說的是“男兒何不帶洋刀”,是不是味道就變了,不僅不正統,而且不威風。所以中國人還是要配自己的刀。

但是自筆者進入機床行業以來,目歷種種,從上到飛天的航空航天企業,下到陸行的汽車企業,皆是“洋刀洋刃陣列在前”,大的企業也好,小的企業也罷,都把進口刀具當做寶貝。讓人不得不感嘆: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低端難守、高端難攻;親歷者問: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一直以來,切削刀具都有“工業上的牙齒”的美名。刀具的性能和質量可以直接影響到切削機床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不誇張地說,再優秀的機床沒有優質刀具的配合也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所以刀具雖小,作用卻很大。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數控刀具與進口刀具在技術、服務、品質和宣傳上存在的差距,加上國內的顧客對國產數控刀具的信任度低,導致國外企業佔據了國內大量的刀具市場。

五大國外刀具派系主流在中國市場活躍:一是山特系(包括山高),山特維克公司有著龐大而複雜的刀具分支,在中國市場銷量最大;二是美國系,主要以肯納、英格索爾、萬耐特等為代表;三是歐洲系,主要以德國為主,包括MAPAL、Guehring、Widia、TITEX、瓦爾特等;四是日韓系,包括三菱、住友、東芝、OSG、黛傑、不二越、日立等,以及韓國的Taegutec、KORLOY公司;五是以色列系,主要是ISCAR(伊斯卡)。

低端難守、高端難攻;親歷者問: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瑞典刀具巨頭山特維克

這些公司幾乎填滿了中國刀具的市場空間,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在一些大型汽車製造廠,國產刀具可能只佔總項目的10%左右。

“中國機床刀具行業的整體綜合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的根源就在於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機械工業金屬切削刀具技術協會理事會邢敏說道。

她認為,結構失調是國產刀具行業的一大硬傷,也就是生產的刀具與需求不匹配。在刀具的生產經營規模上,國內數控刀具企業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切削刀具產業鏈。刀具產品不齊全,能與之配套使用的機床種類少。而國外的刀具產品起步早、品類繁多,可以與大量的國外機床配套使用。

以轎車生產線為例,我國在引進轎車車型和數控自動生產線的初始階段,往往並不重視刀具的國內配套問題,沒有及時提升國內轎車刀具的技術水平。引進生產線後,隨之而來的專用刀具、工具品種規格繁多,工藝技術、專業化程度要求又很高,現有國產刀具的品種、質量、供貨和服務能力均難以滿足要求,只能選用國外刀具。

筆者認為,壽命、穩定也是國產刀具一大軟肋。高質量的刀具,不僅要求高技術含量,使用壽命、穩定性同樣非常重要。中國部分刀具企業的刀具壽命低,平均壽命只有國外刀具的1/3—1/2。不是每件產品的壽命都低,而是壽命相差懸殊,分散度太大,致使刀具的平均壽命低下。曾有過這樣的試驗:單件相比,中國刀具並不比國外差,但任取10件對比,中國刀具總有1、2件不盡人意。切削加工本身就佔了整個機械加工工作量的90%,即使是1、2件刀具出差錯,也會極大影響產品的加工效果。

除此之外,不同於其他行業,數控刀具是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其發展對人才的依賴度很大。國內數控刀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都奇缺,一般培養週期為3—5年。而高校又沒有擔當起培訓數控刀具專業人才的責任,只能依靠企業慢慢培養,往往事倍功半,且不一定能留住人才。

低端難守、高端難攻;親歷者問:國產機床何時才能不再配洋刀?

總之,正是差距的存在使國產機床屢屢配上了“洋刀”。如果我們希冀於國產機床配上國產刀具,就必須正視差距,正視中國刀具企業在基礎技術、創新能力、推廣能力和服務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存在的不足,發現別人的長處,補足自身的短處,努力前進,奮力拼搏,才能追上甚至趕超國外企業。

目前,我國如株洲鑽石、廈門金鷺等切削刀具企業發展迅速,這些企業重視技術進步、人才培養,在發展現代高效刀具方面跨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刀具的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