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太極拳的“著”法,不同老師,不同的功夫,不同的體會

學習太極拳都是從套路開始。用套路去抻筋拔骨、去僵求柔,培養正確的勁路,達到立身中正,以腰運手,邁步如貓行等基本要求。當拳架基本熟練後,就應去進一步求索太極拳的本質屬性——技擊,也就說要思“悟”太極拳架的攻防含義。因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王宗嶽《太極拳論》),“著熟”是神明的起點,所以必須先明白“著”才能至“熟”。要想弄明白拳式的攻防含義,既需要“明師”指導,更需要個人去“悟”,去琢磨所學拳式怎樣才能“沾連粘隨,引進落空”、以小力勝大力,並在反覆實踐操作中驗證。

太極拳的“著”法,不同老師,不同的功夫,不同的體會

太極拳拳式的“著”法,不同老師,不同功夫層次的人,有著不同的體會。它一個拳式有幾個乃至幾十個著法,這對於初學者是難以把握的。有些拳式的“著”法,老師演示過,學習者卻似是而非,勉強模仿著去做,要麼不得力,要麼無法領會要義。更有的老師直接不給學生講“著”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去“悟”。但不管是老師教的,還是自己揣摩的,都不能想當然,都要在與人反覆實際操作演練中進行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找出既符合太極拳理,又能得機得勢、簡單明瞭的著法,從而明白拳架的攻防含義,明晰拳式的勁點、勁路,才可能在練習拳架的過程中,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日積月累,漸至懂勁之境。

太極拳的“著”法,不同老師,不同的功夫,不同的體會

太極拳是以練內為主的拳術。練太極拳做不到“內三合”,所謂練內就成為一句空話。只有明白拳架的勁路,才具備進入“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的條件。因為做到“內三合”必須懂勁,而做到懂勁就必須明白拳架的攻防含義。試想,如果練拳者不明白拳架的“著”,不能把握拳式的勁路,“氣與勁”就無法“合“上。“內三合”合不上,實現不了“內三合”與“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有機統一,再漂亮的拳架還是停在太極操上,更無從“階及神明"了。

當然,要想做到“內三合”,除對拳式的拆解,對攻防含義的領悟,還有對“心、意”的理解,由自然呼吸到逆式呼吸地轉換等,都需要學拳者在反覆實操中去“悟”。事實上,我們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練了多年,進步並不明顯,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進入到“內三合"。

太極拳的“著”法,不同老師,不同的功夫,不同的體會

還應注意,太極拳是不斷完善不斷進步的拳法。太極拳式攻防的“著”法,隨著習練者功力增長和實操水平的提高,昨日之是,有可能成為今日之非,而這正說明習練者進入了更高的境界。用哲學語言表述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實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