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爱情藏在柳枝里|吴一鸣返乡画像

爱情藏在柳枝里|吴一鸣返乡画像

有一个人从不折枝弄柳,那就是我的爷爷!

by: 吴一鸣

下午三点四十五分,开封公交公司的车子终于“吱”的一声,停在了一座石桥面前。仿佛是一声叹息,曲曲折折,随着桥下的河水,蜿蜒着流进村子……

这是一个信号!听到这个声音,村里的人便习惯性地嘀咕,可能是老王家的二儿子回来了,或者是老栓家的闺女要走了。车上有人,车下也是人。吵吵闹闹,媸妍胖瘦、长腿短腿,五颜六色的包裹一拥而入。

司机大声嚷嚷:“别挤,别挤……后面的让一让,让一让……”但那沙哑的声音显得那么无力,人们蜂群一般攒动着。

闷热的车厢像蒸笼,好脾气都被蒸发了。司机吼得憋红了脸,脖子上青筋鼓胀,却也没用。

我在车门等着,眼睛望着下面,脑袋朝着后面。车下的人稀了,车上的人都落了座,我这才背起行囊,下了车。

眺望,眼前就是故乡。

车子终于又摇着屁股走了,带着一声不屑的“呲”,荡起的风沙眯了眼睛。我顾不上回头看,戴好帽子和口罩,缩着脖子加快了脚步。

桥有些破了,原本白玉一般的身子已染上风尘,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女人。两边的大柳树还在,摇曳着枝条,亭亭玉立。

清明时节,十里八乡的门窗上都要挂上柳枝。柳树没了“遮羞布”,空气中揉进了太多的无奈和惆怅!

有一个人从不折枝弄柳,那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个修车工。他收摊回家时,总是停留在柳树下,抚摸着柳树的躯干,那份惬意!思绪便于晚风中,升入云天。

据说,这树是爷爷栽的,或者是爷爷无意中插的柳枝,竟也将就着活了,自此见证了人世的艰难。只是可怜它们每年都要被“扒光”一次。爷爷心疼。

村人知道爷爷是个顾念花草的人,在他面前,没人敢打柳树的主意,有人说爷爷霸道。我却知道,爷爷念旧。

柳树里藏着,一个撕扯过他心肺的故人。

那个六月我十六岁,第一次离开村落,准备踏入高中的校园。同一个车站,爷爷扶着柳树,我无法想象那佝偻的脊梁下,藏着怎样一段光阴。

头顶的柳枝纠缠交织,爷爷浊黄的眼中竟无比的温柔,像是看着自己的爱人。我才知道,生性寡淡的爷爷为什么对村口这么执着,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二十世纪中叶,是爷爷的二十岁。浩浩荡荡洪水般的下乡知青涌向全国各地,当然,他(她)们也背着行囊来到了马家村头。这里将成为他们新的阵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命题是青春。青春带来了一个姓王的姑娘,她穿着白格子连衣裙,走在乡村的土泥道上。杨树叶子飘零着,落在她的肩头,仿佛找到了归宿。

爷爷混了六年学堂,这时才明白了什么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男子辗转,女子无眠,可终究是门第不同。那个年代爱情是奢侈品,不入寻常百姓家。

爷爷说,她走的时候是春季,阳光和暖,暖黄色的光窸窸窣窣地落在土墙上、房顶、和枝头。

女孩身上还是那件白格子连衣裙,风里全是淡蓝色的蝴蝶花。像一只只翩然起舞的蝴蝶,差点乱了春天。

爷爷还说,那时的河水很清,他站在桥头,就能想到知青们捉泥鳅的模样。翻腾的鱼儿往人身上跳,打在你脸上,躺在他手心。那时候春去冬来,风平浪静,河水清冽冽地流进冰缝。爷爷扶着她,两道泞泥划出两道风景。

爷爷说他不想了。

那天,车子来得真快,女孩来不及挥手告别,便被人群推进车厢。一捆柳枝从车窗里飘出来,那是爷爷为她编的柳帽。

如今躺在桥墩边上。

姑娘就此别过,她走过的路都埋上了尘土。

爱情藏在柳条里,这是个秘密。我依稀听到了爷爷喉咙里的呜咽声,却不能回头看。爷爷老了,慢慢把回忆都忘了,再过几年,他想带着柳枝一起走。

今年清明早已过,柳树还算枝繁叶茂。现在守习俗的人不多了,也给了它们一条活路。我走上前,摸了摸它粗糙的躯干。柳树身后,一个大石碑昂首挺胸地立着,黑黑亮亮,大理石边缘打磨得光滑明亮,细细小小的文字爬满碑身。

“刘新歌,李佳枝,孙东林……”手指抚过一个个名字,我知道,他们拥有我未曾经历的生活,新瓦遮旧屋,柏油盖土道,乡村的故事在他们的翻转下越来越新鲜,泥土味却越来越淡。

(返乡导师:平顶山学院武少辉教授)

爱情藏在柳枝里|吴一鸣返乡画像

爱情藏在柳枝里|吴一鸣返乡画像

我是吴一鸣,河南平顶山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家乡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座小县城内。

乡愁究竟是什么?我不明白。可是只要踏上那一寸土地,一种熟悉的归属感便笼罩着我,回到这里,那颗杂乱的心便可以安定下来。返乡画像给了我一个将它描绘出来的勇气,那就从下车的第一个脚步开始,慢慢走近我的马家村。

我与《返乡画像》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薛晋文、张欣、汪成法、赵普光、谭旭东、赵建国、严英秀、刘海明、陈晓兰、曾英、唐云、徐兆寿、胡智锋、辜也平、杨位俭、刘广远、吕玉铭、庞秀慧、晋超、张德明、金进、黎筠、武少辉、陈离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正在带领首批近30所院校学生,共同推动青年知识分子乡土报告……

文|吴一鸣 出品|头号地标

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