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解碼“深圳奇蹟”補齊冰城“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經濟總量由1979年的1.96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創造了‘深圳奇蹟’。”在深圳市發改委掛職期間,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徐智東對深圳與哈爾濱兩座城市在改革、開放、創新方面的差距進行了對比與思考。他說,我市應緊緊把握難得機遇,以構建優化營商環境的平臺、加快開放的載體平臺和科技、產業合作平臺為重點,推動深哈對口合作取得成效。

從改革、開放、創新解碼“深圳奇蹟”

“在深化改革層面,深圳圍繞發展‘增量’,勇於突破。”徐智東說,改革開放之初,深圳在土地使用、市場融資、進出口貿易、收入分配、外匯管理等領域開展了體制機制的突破與創新。近年來,深圳率先制定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創新實施前海蛇口自貿區體制機制改革、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等改革試驗任務。“持續突破性的改革,創造了適宜發展的營商環境,吸引著各路客商紛至沓來。”

“在對外開放層面,深圳的突出特點是圍繞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持續發力。”徐智東說,作為全國最先設立的經濟特區,“三來一補”特區政策、海港和空港“兩港”國際物流、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製造業格局等,為深圳搶佔全球產業鏈高端、價值鏈核心奠定了堅實產業基礎。近年來,深圳一方面圍繞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在全球範圍內加速集聚技術、人才、項目、資金;一方面以前海為平臺高效推進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開放不僅為深圳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更帶來了與國際接軌的理念和管理經驗,引領著深圳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談及創新發展,徐智東認為,應用技術創新能力強勁是引領深圳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獨門利器。“通過出臺一系列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深圳走出了一條以滿足市場產品需求為核心的特色創新發展之路。”徐智東說,近年來,為破解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深圳先後出臺了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引進了一批名校、高端研究機構,在硅谷等地累計成立了7家海外創新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已突破1萬家。

優環境促開放補齊冰城發展“短板”

徐智東認為,追溯我市經濟體制改革歷程,國企“存量”改革始終是重心,但對國家賦予的各類改革試點政策利用不充分,突破性舉措少;從對外開放領域分析,我市未能充分享受到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鏈條中帶來的開放紅利;從創新發展情況來看,我市雖然大學大所眾多、研發實力雄厚,但受市場觀念、孵化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因素影響,在應用技術研發、應用產品創新和規模化生產方面仍有待加強。

“應積極推進在哈爾濱新區建立深哈合作園區,充分利用國家支持哈爾濱新區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先行先試政策。”徐智東說,應在園區建立與深圳接軌的管理體制機制、最優政策環境,為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入駐創造最優良的營商環境,並逐步在新區、全市複製推廣。

“應積極與深圳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物流龍頭企業探索共建臨空經濟區、綜保區等開放平臺。”徐智東建議,我市應藉助深圳企業的國際物流資源優勢、企業資源優勢、管理優勢、資金優勢等,構建連接東南亞、東北亞、歐洲、北美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擴大我市國際航空物流、國際鐵路物流、保稅加工產業規模,與深圳共同打造“一南一北”兩大開放窗口。

“應積極引進‘深圳灣創業廣場’服務體系和生態模式,率先在南崗區、高新區、經開區高標準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的孵化示範基地。”徐智東建議,我市應繼續推動“兩國四地”聯合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哈爾濱、深圳、莫斯科、葉卡捷琳堡四城市協同創新共同體,支持深哈兩地企業在航空裝備、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石墨烯、生物產業等領域共建產學研用合作聯盟,推動深哈兩地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