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她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出身望門

6歲開始學琴

18歲便成為上海灘奪目的鋼琴演奏家

曾師從意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

與鋼琴家吳樂懿、傅聰等同門學藝

她就是中國第一代女鋼琴家——巫漪麗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86歲的巫漪麗顫顫巍巍走上舞臺,先是向現場聽眾鞠了一躬,接著扶著鋼琴緩緩坐下,足足10秒後,她那雙關節略有變形的手才輕觸琴鍵。一曲《梁祝》在她指尖緩緩流淌,黑白鍵上的靈動,讓人絲毫感覺不到耄耋老人的遲緩。這架鋼琴,巫漪麗已經整整廝守了80年,而這首《梁祝》,也不知在心中起起落落過了多少遍。

《梁祝》家喻戶曉,鋼琴版本《梁祝》正是巫漪麗的原創,她彈了一輩子,在鞠躬下臺的時候依然表示:“還有改進的地方。”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巫漪麗與鋼琴結緣,源自六歲時跟隨舅舅看的一場電影,男主角彈奏的鋼琴曲縈繞在耳邊揮之不去,小小年紀的她竟然失眠了,“這個曲子原來是肖邦的《即興幻想曲》的中間的那個主調,所以這個調子就使我感覺到鋼琴是個很美妙的東西。我就跟我媽媽說,我要學,媽媽拗不過我。”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學琴第一年,她就拿了上海兒童音樂比賽鋼琴組第一名。19歲,巫漪麗與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合作演奏《貝多芬協奏曲》,轟動上海灘。1955年,24歲的巫漪麗成為北京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並曾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從孩童到白髮,巫漪麗和鋼琴不知道登上過多少個大大小小的舞臺,而她記憶裡最特殊的舞臺,當數慰問抗美援朝志願軍時那硝煙滾滾的土地。

“當時總的領隊是賀龍,京劇方面有梅蘭芳、陳豔秋、蓋叫天,有馬思聰和周小燕,我就給這些人彈伴奏,自己也彈一箇中國作品。那個鋼琴他們是從地底下埋了25米挖出來的,所以那個鋼琴根本有時候按鍵都不完整,可是志願軍非常熱情。”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巫漪麗始終認為,自己作為一個西洋樂器演奏家,不能停留於做西洋樂器的“傳教士”,更要敢於用西洋樂器來創新性地表達中華民族的音樂。

於是,鋼琴在巫漪麗的雙手下,不僅是一個演奏工具,更是她表達和釋放中華民族情懷的一個平臺。她對中國音樂作品深入鑽研,對樂曲的詮釋更有獨到之處。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梁祝》是1959年的國慶獻禮作品,人家都要求要聽《梁祝》,沒有鋼琴伴奏那我就從資料室去借了總譜來,花了三天三夜寫好,所以我是《梁祝》鋼琴伴奏的首創者跟首演者。”

除了《梁祝》,巫漪麗改編的廣東音樂《娛樂昇平》更是廣為流傳。她每次演奏《松花江上》都熱淚盈眶,傾情之下、指尖之間,旋律中凝聚著愛我中華、愛我家鄉的深厚情懷,強烈感染著每一位聽眾。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無論身在何處,巫漪麗從不曾忘記:用鋼琴彈好中國樂曲。“賀綠汀先生說如果不好好彈,(作品)永遠是在紙上,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外國鋼琴作品分好多時期,有每個時代的風格,中國鋼琴作品也應該有風格。而且中國作品來源更多,有戲曲的、民間樂曲的、歌舞的,所以一輩子學不盡。”

2008年,78歲的巫漪麗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一代大師1》。這張專輯融匯了她一生成就和對鋼琴演奏的深刻感悟,面市後引發市場熱烈反響。她說,那張專輯圓了她的夢。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以前沒錄過,等到要錄的時候已經老了,也沒有條件,幸虧有人願意幫我。”除有貴人資助,美國茱利亞學院指定的鋼琴錄音師楊四平,更帶著設備特別從廣西趕來幫她錄。

巫漪麗回想起錄製專輯的時候,還是非常激動:“那時候我住的地方正修地鐵,每天要很晚很晚才能開工錄音,但楊先生相當配合,我的那位資助者也全力支持,我不錄好真的說不過去。我們不到一個星期錄完一張專輯,雖然趕,效果卻還不錯,真要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和鼓勵,在新加坡出了第一張專輯!”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2013年8月,她的第二部個人專輯《一代大師2》在廣西僑鄉容縣製作完成,專輯包括《繡金匾》、《松花江上》、《百鳥朝鳳》、《梁祝(選段)》等九首“中國風”曲目。

如今,耄耋之年的老人還常常一個人去聽音樂會,關注世界音樂的潮流,還很快就要出版第三張音樂專輯。於她而言,所謂幸福,就是一生只願守一架琴。

我一輩子想的,跟音樂作伴兒。我們這些人就是老知識分子,就是有一點,不求聞名於諸侯。”

銀髮故事|一曲《梁祝》一生摯愛:87歲老人與鋼琴的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