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竹筒饭

原载《美丽广西》杂志“三月三”专刊

今天是广西一个隆重节日,三月三。全国唯有广西为此民族节日放假两天。刚好漓江出版社的《美丽广西》杂志发了我一篇写三月三的文章,就此转发。

每一个正版中国人,理当都深明此义:任何节庆,都是聚集着丰富美食的日子。不管以什么名义过的节,做多少文章,唱多少戏文,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落实在吃喝二字上。而且,越是重要的节庆,吃得越好越丰富,很多美味就只出现在节庆。只有天知道,有多少节日,是因为某种美味而被人迫切盼望,又有多少种美味,因为节日必用而得以流传。什么节日备什么食物,什么食物在哪个节日中会有,这都是有传统的。壮族人过三月三也一样,虽然每个地方结合本地物产会有一些小范围内的过节食品,但大部分地方的壮族人,非要有五色糯米饭,才能叫过三月三。五色糯米饭是离乡外出的壮族人每逢三月三时的最大念想,到了那天又回不去家乡,常常让人口水和泪水交错而流。不仅仅是因为糯米饭好吃,这一副穿肠挂肚的想念,恐怕要夹杂着其他更多的东西。除此之外,农历三月里还有数不尽的美食,都让人对这个春天里的节日充满期待。

稻米的百般演绎

过三月三的地方,大多以大米为主食。平时大米一般直接煮饭、粥当主食,或者磨浆、打粉做成米粉,也当主食。但到了节日,无数花样便纷呈而出,让人目不暇给。五色糯米饭、乌米饭、竹筒饭、菜包,包括各式粽子,这些是可以见到米粒形状的;进一步的加工,是把米打粉磨浆后,做成糍粑、发糕、米粉之类,每一种都有无数花样。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

壮族、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的传统风味小吃五色糯米饭,可谓是最具特色、名气也最大的三月三稻米加工品,被视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因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清代南宁郊区伶俐一带的《武缘县图经》记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南宁邕宁区一带则叫花米饭,其实都是一样东西。每年三月三和清明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煮食五色糯米饭,尤其是壮家人,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赶歌圩、祭祖祭神时都要用到。五色糯米饭与祭祖娱神、歌圩对歌等活动融在一起,家人、亲朋、情人共尝,尤其带有野餐情趣,自然特别鲜香,充满着民族、地方风情。有些地方,人们将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粘附在竹枝上,加上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其实,还另有一种真正的“乌饭”。广西梧州是汉族地区,三月三吃乌米饭却也是传统。每到三月三,家家户户会买来枫叶做乌米饭,满街都飘着乌米饭的香味。梧州乌米饭的口味分为咸、甜两种,据称有祛邪扶正,健身暖胃的功效,相当美味。若是配着色泽金黄、肉香迷人,吃起来甘、滑、甜、软,食后齿颊留香的著名美食梧州纸包鸡来吃,那叫绝配。(图14)不仅广西很多少数民族有此食俗,浙江、福建一带的畲族,每年三月三也都家家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这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先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几个小时而成,油亮清香,可以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

广西盛产各类竹子,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有做竹筒饭的传统习惯。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米饭有竹子的香味。有的单纯用大米做成的素饭,吃时另配菜;有的则把米、油、盐、酸菜、酸鱼、酸肉一起塞进竹筒里,烤熟一破开,香气就喷出来。中越边境的凭祥市,竹筒饭很出名,本来是山野之物,城里的饭店也作为主食供客人选择。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菜包,堪称一绝,在我看来,其实也应该算是一种“饭”。将糯米和五花肉、木耳、香菇、豆腐干、虾仁、葱花、蒜苗切成丁一起拌为馅,用当地特产的牛皮菜包起来,放锅里和猪筒骨一起焖熟而成。名为菜包,其实饭菜一起,香味互相交错通融,端的美妙无比。

南方天气燠热,米饭之外,粥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主食。除了大米直接煮粥,很多少数民族山区喜欢掺进玉米碎粒或玉米粉一起熬。这本来是因为以前山区只能种植玉米,以玉米填补大米不足的无奈之举,到如今反而成了一道美食。这种玉林粥,是适量玉米面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浓洌的玉米香味儿。还有一种不加大米做的玉米糊,广西城乡到处可见,是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水沸后把玉米粉均匀地撒下锅里,手持勺子不停搅拌,煮成糊状。这两种粥,喝起来清香可人,消宿酒,清热气,暑天喝起来舒畅无比。

稻产区的鲜美印象

粽子虽然是几乎全国都有的小吃,但广西人对粽子似乎特别偏爱。广西城市的街头,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既是小吃,又是主食。到了端午、过年这样的节日,更是离不开粽子,而且往往把它作为很有心思的节礼。遇上三月三这种近乎狂欢的盛大节日,粽子更是少不了,不少人家会做粽子作为过节食品。

广西粽子种类样式繁多,北部湾畔的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南宁市的横县,所产大粽子三五斤重,煞是吓人。大粽子有大粽子的包法,所用的米一般为糯米、黑糯,馅则有绿豆、板栗、叉烧、腊味、五花肉、排骨、猪脚肉、鸡肉等。包好后大约要煮七八个小时。一般白天包粽,晚上煮粽,次日早上即可吃。大粽常温下可保存半个月左右,食用时蒸煮半小时待软烂即可食,也可切片下锅煎,香味更为浓郁,口感十分爽口。

横县、钦州大粽子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美名远扬,供不应求,经常脱销。广西南宁市横县的横州大粽,不仅个头大,一般两斤以上,而且味道好。其外层选用的是横州特有的细糯,内馅有绿豆、板栗、半肥瘦猪肉做馅,外面用香棕叶包裹。煮熟后,即使未打开,已是香气扑鼻。别以为那么大个粽子吃不了,当然不会有人捧着个几斤重的粽子来啃,吃这东西广西人有套路,切成一厘米左右的薄片,直接吃也行,下油锅洒点葱花煎过更好。粽子煎过之后,外焦里嫩,火力把蕴藏在粽子深处的浓厚香味儿逼出来,老远就能闻到。

有人说,广西方言有多少种,粽子就有多少种。这话看来夸张,但确实每个地方的粽子各有特色。比如隆林县黑粽子,用黑糯米包的,是当地独有的风味特产,一直以味香、细嫩可口、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丰富而驰名远近。龙州县盛产美女的金龙镇,有一种角粽,形似牛角,壮话称“角莫”。寻亲访友就带上几串“角莫”,每串八个。宁明县的壮粽,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个头很大,每逢三月三,宁明壮家人就要包制这一传统食品,欢度佳节。

药与食的亲密纠缠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一个令人称奇的说法,一样东西,既可以当食物果腹,又能当药治病。广西过去被目为遍地瘴疠的南蛮之地,虽很是不敬,但确实也是山高水恶,自然条件艰苦。受伤、染病,一般人家总是缺医少药。先民在几千年的繁衍传承中,探索出了一些祛病除疾的手段,世居广西的壮族、苗族、瑶族都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的医药学。药食同源就是广西各族人民对抗疾病、瘟疫的良好办法,人们掌握了很多使用野生动植物搭配制作食物抵抗病患的方法,代代相传。每逢年节,是集中食材制作过节佳肴的时候,人们喜欢在这个时候,往节日佳肴里增添一些具有预防治疗作用的材料,在庆祝佳节的同时,为自己和家人寻找健康平安。糍粑,就是一种被广泛用来添加食疗材料的常见美食。

糍粑不算广西独有,周边省份都有,甚至可以说整个南方水稻产区都能见到这种用糯米做的美食。据说壮族人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广西各地的糍粑,实在是把广西人对稻米深加工的艺术,演绎得十分精彩。糍粑的做法和形状,各地不太一样,一般是方形如扑克牌大小,或圆形的饼状。基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融成胶状,取出糯浆做成圆团。一种是把糯米磨成粉,再加水如揉面般揉成粉团,再扯成小剂子,包成糍粑,再放入蒸笼蒸熟而成。

三月三时节,走在广西的城乡村镇,见到的各种花式糍粑多得会让人瞠目咋舌。扶绥县有名的特产红薯糍粑,独具壮家风味。南丹县的糖糕粑做法简单,是桂西北特色小吃,香糯可口,望而生津。南宁市郊一带的壮族村民,喜欢做蕉叶糍,有些地方叫板凳糍。武鸣县当地有一种五色糍粑,又叫五彩糯馍,明显传承于五彩糯米饭,也有黑、红、黄、白、紫5种颜色,分甜、咸两种口味。甜味的是选用上等的花生与黄糖作馅,可中和艾叶味的苦味;咸味的则选用新鲜肉、菜剁碎拌成馅,吃起来鲜美异常。

艾叶糍粑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药食兼用的点心。三月三一般紧挨着清明节,此时的艾草生长茂盛而且鲜嫩,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的常见美食。它的口感柔软、爽滑,味道香甜,散发出艾叶的香味,与江浙地区的“青团”、贵州山寨里的各种粑粑有异曲同工之妙。艾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其中抗癌微量元素硒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十倍。传统中医认为,其味辛、苦,性温,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可治多种妇科疾病和血液、皮肤病,对降血压、血脂及缓解心血管疾病有较好作用,被认为是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的良药,因而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药食两用植物。由于其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而具有独特风味有特殊味道,民间甚至常用来驱蚊虫、驱邪。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过了端午后,艾草变老,食用不成,又成为中医针灸里最主要的用药——艾。这时候,艾叶煮鸡蛋当令了。这是南方端午节时享用的节日小吃,将艾叶洗净,与鸡蛋入砂锅内同煮,熟后捞出鸡蛋去壳再煮,这种蛋对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和女性的宫寒症疗效非常明显。

三月三期间用来煮蛋的,还有荠菜,这是一种遍布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野菜。自古以来民间就把荠菜当作一种美食,每年农历三月荠菜营养最好,吃起来别有风味,人们很喜欢用它来制作各种美食。在古代,荠菜被称之为“净肠草”。《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可清肝明目,和脾利水”。中医则认为,荠菜性味甘平,健脾养胃,补虚益气,清肝利湿,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吐血、便血、血崩、目赤肿疼等。农村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认为春天食用荠菜,应时而食,可以驱邪明目,吉祥健身。有“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据称有两千多年历史。

茜草科植物鸡矢藤,也被用到了三月三美食的炮制上。这种草药,在夏季采收全草晒干为药,味甘、微苦,性平,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中越边境小城东兴市的鸡矢藤糕,是农历三月初三东兴市人民必吃的糕点。而三月三吃鸡矢藤面,则是北海的一种传统习俗,非常受当地人喜爱。每年三月三期间,他们就选用新鲜鸡矢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做成鸡矢藤面,再用这种面做成鸡矢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

大新、龙州、天等、靖西等县有一种野菜叫龙须菜,三月三时节,当地人扫墓时,就在野外采摘回来做菜,认为吃了可以排去人体内聚积了一个冬天的秽气,迎接万象更新的春天。但它不是人们熟知的也称为龙须菜的佛手瓜苗或东南沿海的鹿角菜,而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怕寒冷,喜湿润,气温摄氏十五度以上开始抽发新枝芽。因其清嫩蔓延的爪枝弯弯曲曲,而被当地人起此名称。四季皆有出产,味略苦,有清肺、清肝肾、利咽、利肠胃的作用,对感冒、清醒头脑有明显效果。其嫩茎可打汤,是清凉上品,清热排毒;也可拿来炒鸡蛋、炒猪大肠,味道非常鲜美。但要是多吃了,汗水和尿液非常臭。

桂菜的千种风情

前面说到的美味,大概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小吃或主食。要摆一桌节日盛宴,还得要有菜。

广西农村很多地方有个习俗,每年择个吉日,全村屯的人一起会餐,十桌八桌也有,几十上百桌也有,一般选在春耕前或秋收后农闲时。秋后摆当然是丰收酒,春天时摆的就是百家宴了。简单地说,就是全村人集中聚餐,男女老少全出动,宰杀自家养的禽畜和肥鱼,喝自己酿的酒,热闹非凡。遇上有经过的路人,不管认不认识,都会拉你一起参加他们的欢宴。这个时候,村里谁都不会小气,拿出来的都是新鲜土货:自家养的鸡、鸭、猪,江里打的鱼,还有当地特色菜,往往一桌摆了十几个盘子,架屋叠床。这些菜,在城里能吃上一样都很稀罕。以天地为屋顶,在村边埋锅生火,那么多人大吃一顿豪席,实在是机会难得。


南宁周边,盛产一种青头鸭,据说是因为脑袋上有一撮绿毛而得名,个头比较大,一般上市时起码也有五六斤重了。虽然体型矫健,但肉质却颇为细嫩,香气很浓,而且吃起来有些嚼头。三月三时去农村转转,多半能吃上一顿青头鸭肉。吃时多为白切,把鸭子跟姜、葱、料酒之类煮熟后,砍成小块,另外用紫苏、葱花、蒜米、酱、醋、酱油、茴香、辣椒之类调个味碟,蘸着吃,非常清爽。不想白切,那就炒着吃也行。南宁本地有道名菜叫柠檬鸭,做法是把鸭子整个煮熟后,砍块回锅,加上腌有时日的酸柠檬、酸藠头,大油猛火暴炒,至肉酥烂入味即可收汁起锅。成菜后的鸭肉咸酸味很重,吃起来很是清爽,鸭子那股腥臊味丝毫也闻不着了,夏天吃柠檬鸭,真是一道消暑开胃的好菜。

南宁北面的马山县,有饲养黑山羊的传统,清代时名气就很大,近年来已经打出响当当的牌子。马山县每年三月三的美食节,必然由黑山羊大唱主角。马山县一路往北,是大片连绵的喀斯特地形,十几个县养殖的山羊奔跑在山头之间,吃野草喝矿泉水,肉质紧致,膻味不重。我最喜欢吃的是清水羊肉,把黑山羊连皮带肥瘦肉切薄片,入清水中煮成,边煮边吃,时间比涮羊肉略长,但比老火长时间熬羊汤要短。有人说这是吃羊肉火锅,但也不能说锅里的不是羊汤。这样吃羊肉,肉很柔嫩而稍有嚼头,并不像北方羊汤那样炖得很烂,而是不柴不烂,蘸些料塞进嘴,从容地仔细咀嚼,感受着羊肉的细腻芬芳。隐约间,竟然吃出脆生生的口感来。羊肉味道随着热锅散出来,到处弥漫,毫无吃肉的肥腻之感,要比吃炖、炒之类的做法好得多。

这些各地特产,特别是闯出了牌子的名优特产,正在逐渐成为广西人过三月三节的主打食材。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山里没有海鲜,可以到市场去买;海边禽畜养殖量不大,也可以通过市场调剂。随着人们的生活不停地改善,三月三饭桌上的内容,必定会越来越丰富,档次也会越来越高。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糯米饭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五色蒸笼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有人家这样配五色糯米饭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竹筒饭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在饭店里见到的就是这样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好吃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菜包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准确地说,罗城县的菜包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打开看看

春天里的口头狂欢

梧州配乌米饭吃的纸包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