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寫在《短評《成都》》之後的評論

以前曾寫了一篇《短評《成都》》,後來總覺得寫得不太好,評的不透徹、不圓潤。最主要的是評的意猶未盡。所以今天就想在這篇文章之後,再寫點東西。

先把原文附下——

寫在《短評《成都》》之後的評論

短評《成都》

最近鄉村民謠還挺流行,先是《南方姑娘》,後是徐崢黃渤主演的低俗喜劇《心花路放》和裡面的《去大理》,都挺火熱。

還有一首今天想評說的《成都》。

《成都》我聽得不算早,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以前不太喜歡聽民謠,第二是這首歌火的太快,一經正式推出就火遍全國。大街小巷到處傳唱,我聽到並喜歡上它已經算後知後覺了。

民謠特別容易出現傳唱一時的名曲,最根本的原因是簡單:一把吉他,你可以在北京後海唱,也可以在縣城小廣場唱;可以在巴黎紐約街頭唱,也可以在山村鄉野唱。形式簡單,旋律簡單,需要的樂器簡單,歌詞也簡單——民謠就是越簡單越好。

而傳唱的內容也簡單:除了愛情,就是青春,最好兩個連到一起,然後流浪去。

我們的民謠也有了很多年曆史了,高曉松的校園民謠《同桌的你》算是最早、最成功的代表。

因為我們的搖滾音樂一直不興,搞到現在還沒有形成比較好的流派,更加缺乏優秀的作品。搖滾的小眾化,流浪的愛情就變成了稀缺品;廣大的文藝青年,總是憤怒而又迷茫的年輕人,就需要民謠來宣洩自己的感情了。

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民謠為什麼那麼流行。除了好聽,表現形式極度簡單,節奏舒緩給人溫暖,內容大多是青春愛情和流浪文藝,以及其他反映青春浪漫和嚮往遠方的內容外,——甚至除了中國目前搖滾樂和其他流派的音樂萎靡不振以外——民謠流行廣、傳唱度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是“性”。

是青春的蠢蠢欲動,是初嘗愛情滋味的懵懂,是初戀的朦朧,是跌跌撞撞的成長,是反抗成年的倔強,是拒絕庸俗的掙扎。與其說是嚮往遠方,不如說是排斥眼前;與其說是想要流浪,不如說是想要對抗;與其說是嚮往愛情的美好單純,不如說是厭惡現實愛情的複雜醜惡。

“是不是對生活不太滿意,”——是的。——“很久沒有笑過,又不知為何,”——對呀。——“既然不快樂,又不喜歡這裡,”——那該怎麼辦呢?——“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好的!

這樣一改《去大理》,就不是音樂,而是相聲了。

我們不喜歡城市的姑娘了,受不了假模假式和嗲裡嗲氣,所以才喜歡《南方姑娘》。幻想著南方姑娘“總是喜歡穿著帶花的裙子站在路旁/她的話不多/但笑起來是那麼平靜優雅/她柔弱的眼神裡裝的是什麼/是思念的憂傷”。——這樣的姑娘,現實裡哪裡能找的見。

寫在《短評《成都》》之後的評論

寫在《短評《成都》》之後的評論

如果時光退回去二十年,我們的審美觀還不是“話不多、平靜優雅、柔弱的眼神裡裝著思念的憂傷”,那時的我們沒有那麼文藝,我們的需要還是帶有濃重的泥土氣息,喜歡的姑娘是“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漂亮/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時代變了,我們對女孩(尤其是初戀女孩)的認知和要求也變了。現在再給你來一個辮子粗又長的姑娘,估計你也不會那麼喜歡了。

我的男神弗洛伊德先生說的很對,“性動力”(力比多)是驅使人類一切行為的最大動力。這種說法解釋人類的一切行為確實有點絕對而不客觀,缺少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觀。但是以“性”來解釋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卻絕對是準的不像話。

一首《成都》,熱鬧了多少酒吧,養活了多少街頭流浪歌手。如果不是這首歌,我還不知道成都像大理、北京後海、川藏線、東莞一樣,成為了新一代的流浪聖地和一夜情之都。

盲目跟風的聽眾,還對這首歌曲表達的深層次內容和背後最重要的驅動力,懵懵懂懂,不知不覺。

民謠=性=不負責任的一夜情,這種等式似乎有點偏激,像弗大爺一樣缺乏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觀。實際也是這樣,我們的民謠還是太弱小。民謠給人不是流浪就是愛情這樣的印象,小青年文藝風濃重,騷的不能再騷,柔的不能再柔,說明中國的民謠還很淺薄,主題單調而不豐富。

到了今天,幾十年過去,民謠還不過是從“小芳”變成了“南方姑娘”,從“大理”變成了“成都”,從“同桌的你”變成了“詩與遠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大理和成都;生活不止眼前的大媽,還有學生妹和村姑。——誰也不會告訴你,學生妹和村姑到了大理和成都,變成了陪酒女郎。

不像是美帝,鄉村民謠——黑人音樂是一個很偉大的流派,誕生了豐富多彩燦如繁星的作品。好在我們現在也有了黑人音樂一樣,民謠有了萬人喜愛、萬眾傳唱;只是缺乏萬人創作、萬眾參與罷了。

尤其是在互聯網迅速普及的今天,隨便一個手機約會軟件就可以成功約到妹子,喝酒唱歌玩玩樂樂,性的極度保守和極度開放變成了兩個極端。別管大理還是成都,都不是遠方。一機在手,妹紙我有,走到哪裡都是遠方,都可以浪漫瀟灑。

2017.02.18

寫說是短評《成都》,結果拉拉雜雜寫了將近2000字,又長又亂,毫無中心思想。不僅主題寫的不夠突出,而且並沒有真正的評價這首歌。

所以今天補一下上次的小遺憾。

《成都》這首歌,像所有的民謠一樣節奏舒緩,韻律悠揚,音樂響起就能抓住人的心。歌手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獨特而美好的聲線,淺吟低唱,像是在人的耳邊輕輕訴說自己的故事,故事裡有在成都的流浪經歷和愛情故事。隨著歌聲響起,第一個映入耳簾的就是“眼淚”、“酒”、“依依不捨”和“你的溫柔”,一下就將所有的故事和盤托出。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生動的勾勒出如下場景:失戀的人宿醉中醒來,酒是昨夜剩下的,對愛人的依依不捨,讓他落下眼淚。

隨著歌曲的推進,說出來分手的理由。戀人攥著歌者的手,問他“餘路還有很久”?讓他感到為難的,也是所有流浪者面對的終極目標,是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到底在哪裡,誰也說不好。追求自由的道路讓我變得浪漫,讓我的生活變得富有詩意;但是愛情終歸是一種羈絆。我不知道遠方的終點,也走不到那終點,只能跌跌撞撞繼續朝前走,繼續掙扎著尋找自由。

以下則是對歌曲描述故事的演繹——

“沒有你的日子,思念湧上心頭。我徘徊在河邊,陷入了回憶的憂愁,深秋的柳枝打到了我的額頭,就像你曾經溫柔的吻。我已經離開了那座陰雨小城,離開了成都,但是我永遠忘不掉你。在成都的一切我都帶走了,卻帶不走你。

我多想回到成都再和你一起走一走,就算所有的燈火熄滅,我們也不停下腳步。你還會像以前一樣挽著我的手,而我將手插進褲兜,我們一起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常去的小酒館的門口。但是分別總是在九月,最後我們還是分手。我對你的回憶思念,讓我陷入憂愁。河邊的柳枝打在我的額頭,就像你溫柔的吻。那一座總是陰雨綿綿的小城,我的記憶為什麼沒有被雨水打散沖淡?

我還是沒有忘記你。我還是想回到成都。你還會像以前一樣挽著我的手,而我將手插進褲兜,我們一起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常去的小酒館的門口。”

歌曲的最後,是一位充滿童真的女孩聲音,唱起歌者反覆吟誦的心聲“多想和你在成都的街頭再次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這種熱戀中的情侶才會做出的半夜壓馬路的行為,讓歌者久久追憶,念念不忘,回味良久。

歌曲中的幾個意象,“深秋”營造出來一副蕭索的氛圍,加深了失戀者的孤獨失落情緒,更好的烘托出來整首歌曲傷心失落的情調。“垂柳”——成都是盆地,深秋九月的柳樹還是嫩綠,情有可原——自古即有“留”的通假,古人也多以柳象徵挽留,出現柳尤其反映出歌者反覆想起依依惜別的舊時場景。詩詞中也不乏以柳寫美好愛情的先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個“垂柳”打到額頭,喻指戀人曾經溫柔的吻,手法高妙,給人生動的畫面感。

“陰雨小城”暗示愛情的悲劇結局。陰雨綿綿的雨中記憶,潮溼陰冷令人心傷。但是歌者還是念念不忘“玉林街頭”:流浪歌手聚集地,成都搖滾樂的聖地——因為他們就是在那裡相識、相知、相戀,曾經經常在那裡的酒吧門口喝酒唱歌,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最動人的,是歌曲反覆詠歎的故事:女孩子挽著男孩的衣袖,男孩子將手插進褲兜,兩個人在大街上漫無目的的走著,燈火全都熄滅也不捨得停留。這種既朦朧又浪漫,既簡單又動人心扉的小事,讓歌者刻骨銘心,永遠無法忘懷。燈火漸熄,一對年輕的璧人依偎在一起,腳步緩慢,聲音輕柔,慢慢走向遠方的黑夜裡。——這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古人浪漫,也是畫面感十足的今人甜蜜,讓人浮想聯翩。

沒有濃墨重彩,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傷心裂肺,沒有悔恨哀求。反反覆覆的詠歎中,盡情發揮出民謠的優勢:在告別動人辭藻、華麗技巧的花哨招搖外,以簡單純粹的筆觸、曲調,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擊中聽眾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令人高度共鳴。

這首歌的高明之處就是將流浪歌手們的迷茫掙扎處理的很好,回憶愛情之餘,並沒有否定自己對自由的追求。這個度把握的很好,傷感是有的,難以釋懷是真的,但是並沒有將哀傷寫的過度,以至於傷害了整首歌的格調。因為一旦過度渲染失戀的悲傷,第一不符合民謠悠揚空靈的風格,沾染太多凡塵俗世,大有跌落人間的庸俗;第二這種失戀分手是所有流浪歌手(搖滾樂歌手)幾乎必不可少必須經歷的宿命:他們追求自由,渴望打破羈絆、牢籠與束縛;同時他們又追求愛情,極度渴望浪漫而又純粹的愛情;可是愛情與自由就像是天生的死敵,是你死我活有你無我的競爭對手。你想要愛情,對不起,請放棄自由;你想要自由,不好意思,你就沒有了愛情。

這首歌將非常宏大的、宿命似的悲劇,寫的如此委婉動人、哀而不傷,唱的如此動人心扉、引人遐思,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成功。

不足之處有幾點:第一是“我會把手插進褲兜”和“坐在小酒館的門口”曲調讓我有雷同的感覺,彷彿是抄襲某一首著名的歌;只是我還沒有找到確切證據。這也是我第一次寫短評的時候總想負面去寫、拒不承認這首歌的成功的緣由。第二是這首民謠還是略顯繁複,比如中間很多的配樂,主唱歌手背景還有很多助唱,讓這首歌顯得特別好聽——卻喪失了民謠的純粹性。這一點不如黃渤演唱的《去大理》。最好的民謠就是一把吉他,一個嗓音,打開聆聽者的新房,令人如痴如醉。——可惜無論是《成都》還是《去大理》,還是以前的《小芳》《南方姑娘》《同桌的你》,都沒有做到簡單到極致。我們跟美國鄉村音樂、黑人民謠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第三是歌手的聲線不如《去大理》的黃渤,我個人還是喜歡黃渤的嗓音,《去大理》被他演繹的更有力一點。第四命名為《成都》,背景放到成都,還是不太好:柳樹到深秋還沒枯黃凋零,減弱了意象的感染力;陰雨小城更多讓我想起江南小鎮,成都一不是小城,二不是陰雨連綿的江南城市,非要這樣寫成都多少有強硬的感覺;玉林路讓我想起“玉林狗肉節”,我雖然不是動物保護主義者,但是對玉林的負面印象強烈而偏執,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我無法說服自己接受這種瑕疵。沒辦法,對普通聽眾來說,玉林比成都玉林路更有名;而我也不能去說服成都更改這條路的路名。所以這種非常不好的感覺削弱了我對這首歌的欣賞。

我還在找“我會把手插進褲兜”和“坐在小酒館的門口”這兩句的曲調,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聽到過。就像《下一秒》一樣,在這裡立帖為證。

2017.12.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