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鍾繇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以功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丕稱帝,為廷尉,進封崇高鄉侯。後遷太尉,轉封平陽鄉侯。與華歆、王朗併為三公。明帝繼位,遷太傅,進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卒,諡曰成。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鍾繇小楷欣賞

《宣 示 表》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都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

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都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

《還 示 表》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宋拓《還示表》,傳為王羲之臨鍾繇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力 命 表》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力命表》,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

《賀 捷 表》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係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是較可靠的傳世文人書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鍾繇的字以書寫自然、風格古樸以及章法結字的茂密幽深著稱,這些在此帖中都可約略見到。

《墓 田 丙 舍 帖》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貼》,鍾繇書。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匯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鍾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嫻熟,兼含行意。元趙孟兆頁《蘭亭十三跋》謂其與《蘭亭帖》絕相似,明時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書道全集(三)》,上海藝苑真賞社有影印本。

《薦 季 直 表》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田英章的書法如何?對比一下楷書鼻祖的書法就清楚了

鍾繇書於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跡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