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孩子對科普圖書毫無興趣,怎麼辦?

夏傑


科普讀物是科學啟蒙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同時應該多為孩子提供接觸科學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對科學有更大的好奇心,當然讓孩子接觸科學,進行科學啟蒙不一定是要讓他們將來成為科學家,而是要他們有科學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個能夠更好地利用科學。

當然很多大科學家都提到小時候閱讀過很多科學方面的書籍,這激發起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這對於他們後來從事科學研究職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給他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讀物也非常多元和龐雜,所以選擇起來也不容易,再者孩子們確實可能對科普讀物不感興趣,但是我個人感覺可能不是孩子們對科普讀物不感興趣,而是沒有為他們提供符合自己興趣的科普讀物。

所以,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

首先,瞭解孩子們的興趣在哪個方面,因為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才能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滿足好奇心的素材。

其次,給孩子提供瞭解各個方面的機會。多帶他們去各種科普場所參觀和玩耍,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比如可以去科技館,海洋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等等。畢竟現在孩子們可以選擇的途徑有很多。

第三,要根據他們的年齡層次選擇不同的科普讀物,現在有很多出版社都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一些科普讀物。同時也可以關注一些著名科學家公開發表的一些看法和觀點,其中也應該有值得參考和借鑑的信息。


WANG論科普


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來試試。

一是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對自然界用的事物,對萬物的規律都天然地有個嚮往,在孩子對我們發問的時候,我們要儘自己所能的給予回答,實在不會的,可以百度,就算那些解釋,小寶貝們不理解,但你配合著他的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帶著自己的思索,對自然有了他自己的理解。


他的這種瞭解越多,他對這個世界越充滿好奇,他問的越多,你就可以讀科普書籍給他,和他一起讀,配合畫面,他自己認字夠了以後,他自己也會很主動地去翻閱。


書中的東西畢竟是書中的, 如果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更多地帶他們在大自然中,去認識花草樹木,去觀察水流,去追蹤螞蟻蜘蛛,去參觀海底世界,……他們會更有直觀的印象,對科普書會更感興趣。請你這麼做的時候,也對你們觀察的對象,表現出足夠的好奇,表達你的驚歎。


二是選擇適合他們的書。

不同年齡段讀的書不一樣,科普也一樣,我家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最愛的是《小小牛頓幼兒館》,後來五六歲就給買了《小牛頓科學館》,七八歲又入了一套《大英兒童百科全書》,期間還買了一套《小小魔法師》,自然也少不了《法布爾昆蟲記》。這些書他都非常喜歡。

這兩套書都是臺灣牛頓出版股份公司創辦的。小牛頓適合小學生,小小牛頓專為學齡前兒童設計。小牛頓全套60冊加續集60冊我全入了,小小牛頓因為發現較晚,只入了一輯6冊。

《小小牛頓幼兒館》是正反面一面為主題書,另一面為遊戲遊戲本的,見第一二張圖,分別為同一冊的兩個封底,能讓孩子從遊戲中開心地成長。而且附有一張CD,但是臺灣腔很濃,我們沒怎麼用。隨書附贈的《親子手冊》上有指導和建議。


《小牛頓科學館》則包羅萬象,從恐龍到太陽系,從植物到動物,從地球演化到相對論,無所不包。


《大英兒童百科全書》一套16本,不列顛百科出品,這套書的配圖很精美,趣味性很強,語言優美,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還有詩歌散文,可以說製作太用心了。我有時會懷疑是不是應該把它列為科普,但,顯然它是的。它教你認識河流、認識空氣、認識地域、認識動物……

《小小魔法師》這一套是四本,分別是《火的使用手冊》、《奇妙的水》、《土裡的秘密》、《玩轉空氣》,這是德國著名自然教育家、幼兒教育專家吉塞拉·沃爾特的一套將自然展現在孩子面前的遊戲書,書中都是介紹的遊戲,從遊戲中認識火、水、土、空氣,你完全可以照做玩給孩子看,不危險的當然讓他們參與進來。

法布爾的《昆蟲記》如此大名鼎鼎,版本也很多,我入的這套是10本,配圖也很有趣。法布爾熱愛昆蟲,他的昆蟲研究是詩意的,昆蟲在他眼裡都是栩栩如生又聰明勇敢的小夥子小姑娘,當然是最適合孩子的。


三是別計較孩子記住多少。

閱讀,尤其是科普閱讀,本身就是為了那份好奇心,為了探索那片未知,如果大人太計較成果,可能會倒孩子的胃口,給他讀他想聽的,讓他自己跳著讀,想了解什麼讀什麼。


我家孩子喜歡科普比故事類的圖書要多,我觀察他看書,並非一本書看到頭,而是有些地方翻得很快,有些地方細細品味。這些書他都不止一次地拿出來讀,反反覆覆,可能有時候是重讀,有時候是讀之前沒讀的地方吧。我有時候會奇怪,為什麼老是讀同一本,他反問我:“不行嗎?”當然,行的。或者說,是應該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太太元元


我覺得強迫是不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有效的。

小時候我爸天天看書,我家的科學書籍汗牛充棟,對我影響很大。所以我從小就能看到很多科普書籍,那些月球、星系、恐龍的圖片小孩子都喜歡,後來給我買了一些經典的兒童科普書籍,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對我來說看書不是學習,而是娛樂,不存在需要引起興趣。


貝奧愛科學


我覺得小朋友的閱讀偏好和年齡段很有關係。

比較低幼的寶寶(4歲以下)對科普讀物是挺感興趣的。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比較喜歡的科普書包括揭秘系列,比如《揭秘農場》《揭秘汽車》《揭秘飛機》等等,對他們感興趣的主題,類似機關書的設計很能吸引小朋友。

但是再大一點,他們對揭秘系列好像就沒有那麼感興趣了。我也遇到過和樓主一樣的情況:小朋友對故事類書特別感興趣,但是科普類書興趣就一般般。我嘗試和他一起看過很多網上口碑很好的科普書:揭秘系列、DK系列等等,但單次閱讀科普書的時間都不會很長。

後來,我順應小朋友的偏好,選擇了在科普知識中融入故事情節的書,或者說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講科普的書,效果就非常好。小朋友一聽了開頭就一定要把這本書看完,不知不覺也學習到了許多科普。

這樣的科普+故事類的繪本,我們看過的比較好的包括:

1. 《法布爾昆蟲記》

2. 《神奇校車》


3. 《凡爾納》科幻系列

4. 《恐龍》系列

5. 《登月》

6. 《爺爺的隼鳥號》

等小朋友再大一些,他們又會喜歡純科普的書籍啦!


豆豆媽咪的育兒筆記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兒童期的閱讀經驗對以後的閱讀品味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希望以後孩子在閱讀方面不要“太挑食”,就要讓孩子從小接觸各種各樣優秀的讀物。孩子的閱讀世界不僅需要溫暖的繪本,也需要知識性比較強的科普書。


在過去三年的親子閱讀經歷中,每天和孩子一起看書,我們買來讀過的書有一千多本,除了繪本故事,還有科普知識書。如果說我每天讀給他聽的繪本故事,引領孩子進入了書的奇妙世界,那爸爸讀給他聽的科普書就引領他進入了科學的奇妙世界。如果說繪本故事滋養孩子的心靈,那科普知識就是啟發孩子的智慧,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大的世界。


很多時候,不認識孩子不喜歡科普書,而是不喜歡我們買的那些書。科普書知識性比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由易到難,既要考慮孩子的年紀,也要考慮孩子的喜好。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給兒子買第一本科普知識書,《地圖》人文版手繪世界地圖),深深的吸引了我們一家三口。每天晚上都要翻,三個人一起,以至於看了很多次,都快翻掉頁了。


這本書讓一個三歲的孩子知道了世界上不止有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其他國家,有不一樣的好吃的,好玩的。知道了俄羅斯有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澳大利亞有可愛的袋鼠,意大利有意大利麵條,冰島有很多火山,火山還有活的和死的,聖誕老人住在芬蘭。有一次看到天上的飛機就跟我說媽媽,我們去巴西看足球比賽吧,看到索馬里的國旗就問我為什麼有人要做海盜。


就是從這本書開始了科普書的閱讀,一本又一本,讓他小小的腦瓜了裝滿了知識,又激發了更多的好奇,永遠都是問不完的問題,因此我成了百度百科的忠實用戶,也因此讓他學會了去書裡找答案,去主動學習,去思考,去觀察。


今天我就把孩子最喜歡的一些科普書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的孩子去體驗科普書的閱讀樂趣,又開闊視野:

《地圖》人文版(手繪世界地圖)

《世界城市地圖》(手繪)

《地下水下》(手繪百科)

《神奇的校車》

《我的第一次世界環球旅行》

《我的第一次太空旅行》

《我的第一動物大發現》

《我的第一次恐龍大發現》

《揭秘系列》

《法布爾昆蟲記》

《未來建築家叢書》

《改變世界的發明》

《二十四節氣》

《寫給兒童的物理科學書》

《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百科》

《HOW&WHY》美國經典少兒百科知識全書

《DK兒童百科全書系列》

《發明》

《寫給兒童的物理科學書》

《我家門前的自然課》

上班又帶娃的80後寶媽,帶的好團隊帶的了娃。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都來自於自己的實踐。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成為更好的媽媽。

小晗晗愛閱讀


現在很多的科普讀物都是帶有故事情節的。

如果是那類嚴謹的讀物的話,孩子不喜歡,很正常,因為他的理解能力還不能達到。

想引導孩子愛上科普,一般可以採用這種辦法:

1,讀一些故事情節比較強的科普。比如《神奇校車》,《小牛頓系列》。這些都是很好的兒童科普繪本。在讀故事的時候,可以瞭解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孩子的興趣會提高。



2,可以帶孩子看一些帶有科普性質的紀錄片,或者動畫片,先讓他有興趣,然後,再找出相應的讀本給他讀。這樣,相當於學習了兩次,慢慢,孩子就會有興趣了。

3,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學館,先讓他有一個感官的認識。看的過程中,孩子會對一些知識產生興趣,家長這個時候,就可以順勢引導,吸引他的注意力,進行科普繪本閱讀。



4,孩子如果實在不喜歡,就暫時先放放。畢竟,孩子的興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不要急於一時。在合適的時候遇上合適的書,對孩子來說,才是幸福的事情。


悅思益明


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曾仰觀星空,好奇月亮為什麼總跟自己走,螞蟻會給自己建房子嗎?火山什麼時候爆發?動物們冬天都去哪兒過冬啦?……和孩子一起,去這本書裡找答案吧!


孩子對科普讀物不感興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讀物的選擇不合適。很多科普讀物內容艱澀、複雜,難懂,篇幅過長,孩子大部分看不懂,自然就不感興趣了。


下面我給你推薦一套適合孩子,孩子愛讀的科普讀物。據說,他有著堪稱美國國家地理級別的精美插畫,能夠1秒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拓寬視野。


Starry Sky(Level 2)


他就是 DK Readers ,是市面上少數紀實風格的分級讀物,將百科啟蒙和趣味故事緊密結合起來,採用跨時空的跟蹤拍攝、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節,讓孩子飽覽世界奇觀和自然發展,極大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擴寬孩子的知識視野。

而且,DK Readers 還採用分級的方式,逐步遞增難度,讓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水平,輕而易舉地讀懂科普知識,同時提高英語和閱讀的能力。


1. 寫實插圖,從小培養對真實世界的探索精神

DK Readers系列涵蓋動物、植物、天體、地理、建築等36個主題,內容包羅萬象。更難得的是,翻開任何一頁,孩子們都能看到精美的寫實插圖,從小培養對真實世界的探索精神。

蝴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博學的孩子還知道蝴蝶是毛毛蟲變成的,可是你們能說說:蝴蝶的嘴巴長什麼樣子呢?

Born to Be a Butterfly(Level 1)

觀察圖片,孩子們能清晰地看到蝴蝶的身上長著茸毛,腿上滿是細刺;而蝴蝶的口器長在頭部下面,形狀像一根彎曲的鐵絲,長長的。

孩子們不光能看到日常生活中難易察覺的景象,還能看到許多人一輩子都難以接觸的場面。

Born to Be a Butterfly(Level 1)

在生活中幾不可見的細小蟲卵,經過無數倍放大後,清晰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甚至還能透過蟲卵,看到尚在發育的幼蟲長出了茸毛。

跟隨宇航員,去太空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些珍貴又稀缺的真實攝影,都一一呈現在孩子們眼前。

Rockets and Spaceships (Level 1)

在太空走路可跟平常走路不同哦!宇航員必須要繫上一根特殊的繩子,才不會被漂走。

去南極看帝企鵝!孩子能看到企鵝大遷徙這樣壯麗的場面,也能看到許多溫馨、動人的場景。

Emperor Penguins(Level 2)

為了不讓孩子受飢寒之苦,企鵝爸爸已經100多天沒吃過東西了。

跨越時空,闖入恐龍時代!即使恐龍已經滅絕,無法拍攝到照片,DK Readers仍採用精準逼真的模型或手繪圖,將恐龍的特點精確地展現出來。

Meet the Dinosaurs (Pre-level 1)

甲龍的皮膚上嵌入結實的裝甲,尾巴上還拖著一個棒槌。


2. 簡單語言,深入淺出地道出科普知識

本期開團的DK Readers系列共分為三個級別,難度逐步遞增,內容上各有獨特之處。但總的來說,這三套書的故事內容都十分豐富,語言簡單明瞭,用孩子喜歡的語言,來講解專業的知識。

Pre-Level 1

在 Colorful Days 裡有許許多多顏色各異的事物,通過對比和歸類,孩子們將學會認知顏色,還能知道這些事物在不同的場合有什麼用途。

Colorful Days(Pre-level 1)

We can play in the cold, white snow.

Colorful Days(Pre-level 1)

We can eat a cold, orange ice pop.

Level 1

通過有趣的想象力和故事內容,Dinosaur's Day 以三角龍為主人公,介紹了遠古的恐龍世界,用驚險刺激的情節,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我是三角龍,是一頭恐龍,高大又強壯。

“我看上去很嚇人,但內心其實很溫柔,整天都只吃植物。”

“突然,霸王龍出現了!

“霸王龍是恐龍界最兇狠的恐龍,長著強壯的腳趾、鋒利的爪子,還有張滿是利齒的大嘴。”

看完故事後,孩子們將自然而然地記住不同的恐龍的特點:三角龍是草食性恐龍,頭上有三個角,脖子上長了一圈褶邊,喜歡群居;霸王龍是恐龍界的霸主,是肉食性動物,前肢非常小,有驚人的咬合力。

Level 1的內容雖然更豐富,用詞仍然很簡單。用通俗易懂的語句,營造一個個充滿懸念的場景,勾起孩子閱讀的興趣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慾。

He looks hungry.

His eyes are glinting.

His mouth is open.

I can see his sharp teeth.

Level 2

Emperor Penguins 一書全面地介紹了帝企鵝的種類特點、生活習性、繁殖和遷徙等知識。

帝企鵝是企鵝家族體型最大的屬種。它們的皮膚很厚,閃閃發亮;防水的羽毛可以禦寒防風。

三月底,帝企鵝開始向內陸大遷徙。它們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吃不到東西。

企鵝爸爸把企鵝寶寶的蛋放在腳上,還時不時地翻過來、翻過去,這樣可以讓企鵝寶寶的蛋每部分都能保持溫暖。


3. 圖示 + 詞彙,最直觀的方式記憶生活常見詞彙

DK Readers 的詞彙都經過權威作者、著名教育家精心編寫和審核,難度適中,而且每一冊的詞彙都屬於同一主題,讓孩子不再孤立地記憶單詞,同時也使自己學到的單詞更有體系。

在 Whatever the Weather(Level 1) 一書中,William守在窗前,觀察天氣的變化。孩子們不僅能在這一冊中學到不同的天氣表達,還能輕鬆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別。

在多雲的天氣裡,樹枝都被風吹彎了。

Pre-level 1的內文下端提供多樣的單詞圖示,讓孩子能迅速理解單詞的含義,並有助於培養孩子歸納總結的能力。

Farm Animals(Pre-level 1)

下面畫的那些小動物們都叫“dogs”,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Level 1提供圖文詞解,通過圖片來記憶單詞,簡單直接,沒有大量的文字,不會對孩子造成學習負擔。

Born to Be a Butterfly(Level 1)

Wings是什麼意思呢?看了圖示,孩子就能明白,wings就是蝴蝶在空中飛舞時撲閃撲閃的翅膀。

在前兩級讀物(Pre-level 1, Level 1),每冊書後都有強大的英英詞彙表!解釋所用的詞彙都經過精挑細選,解釋十分簡單、明瞭,即使是孩子,也能夠看懂。配上形象鮮明生活的圖示,孩子們更是能夠輕鬆駕馭。

Duck Pond Dip (Pre-level 1)

Tadpoles這個詞是“蝌蚪”的意思,但是家長該怎麼給孩子們解釋這個詞呢?單詞表是這樣解釋的:baby frog.僅僅用了兩個詞,就解釋得一清二楚,實在太簡單了!

到了 Level 2 階段,DK Readers把單詞介紹和科普知識結合了起來,還配上形象傳神的圖片,成了充滿趣味的知識欄。

Emperor Penguins(Level 2)

不只是搖來擺去,帝企鵝還會滑冰:它們借用雙腳和趾間的蹼,推動身體前行。

DK Readers是權威作者、著名教育家共同制定百科框架結構,用貼近孩子心理的語言表達方式,為孩子樹立全方位的知識結構。世界頂級攝影師拍攝上萬幅精美圖片,從視覺上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孩寶小鎮英語啟蒙


《時間的形狀》核心內容

這是一本讀著像小說一樣的科普讀物,獲第八屆國家文津圖書獎。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從伽利略、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理論開始說起,再講到光速測量,以及困擾經典物理學界很多年的光速不變之謎。一個接一個的懸念推動物理學的發展,直到愛因斯坦橫空出世,用相對論破解有關時間、空間、運動和引力的謎團,為讀者打開一個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現代物理學知識並不是某一個科學家拍腦門的產物,而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傳承的結果。新的物理學知識並不是完全推翻了舊有的物理學知識,而是對舊有知識在更高精度上的修正,新知識體系必須兼容舊知識體系。現在,“上帝”留給我們的兩道新思考題又擺在了人類面前,等待著我們去破解下一個自然規律之謎。

點擊可查看大圖

相對論是研究時間、空間、運動、引力這四者關係的理論體系的總稱,它是這一百多年來人類最偉大的兩個理論之一,另一個理論是量子力學。在科學史上,曾經有一些理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是這個理論的遺憾,而是諾貝爾獎的巨大遺憾,相對論就是它們的代表。

一、理解相對論的四個前置概念

第一,要判斷一個理論是不是科學理論,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標準,那就是看它是不是具備“可證偽性”。也就是說,是不是具備被證明是錯誤的可能性。相對論也符合這個標準。

第二,科學界有一個比較推崇的哲學原則——奧卡姆剃刀原理。原文比較文縐縐,是這樣說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想解釋一個現象,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相。在相對論的發展史上,愛因斯坦充分運用了這個原理。

第三,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有一種特殊的實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思維實驗”。簡單解釋就是不需要任何實驗設備,只需要在頭腦中進行的實驗。相對論的最終建立,思維實驗起到的作用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第四,在物理學中,有一個很拗口的術語,叫“佯謬”,佯裝的佯,謬誤的謬。是說乍一聽肯定是錯誤的,但是沒想到卻是正確的理論。在相對論的發現過程中,人們發現了非常多的佯謬,也就是反直覺、徹底顛覆我們三觀的現象。

二、從這四個前置概念出發,通過三個反轉劇情來講述這個關於相對論的故事

1. 第一個反轉劇情

之前人們相信的都是牛頓和伽利略的觀點,認為時間是絕對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到了19世紀末,一系列的實驗推翻了人們的這個看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它被稱為“科學史上最成功的失敗”。

愛因斯坦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它的時空結構符合一個方程式,這個方程式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找到的最深刻的一個方程式。通過這個方程式人類計算出了黑洞、宇宙大爆炸、引力波等等一系列重塑人類宇宙觀的自然現象。

愛因斯坦場方程

金句

1. 面對顛覆認知的實驗結果,愛因斯坦沒有像其他科學家一樣,給實驗找各種理由假設,而是揮起“奧卡姆剃刀”,刮掉了幾乎所有的假設,只剩下一條,那就是光速本身就是不變的。

2. 相對論是公理演繹思想的極致體現,它從三個最基本的公理出發,也就是三個無法證明,但又找不到任何反例的假設出發,一步一步,就像證明幾何題一樣推導出了整個理論大廈,令人歎為觀止。

3. 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它的時空結構符合一個方程式,這個方程式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找到的最深刻的一個方程式。

《上帝擲骰子嗎?》核心內容

《上帝擲骰子嗎?》是中國非常出名的科普作品之一。曾獲“吳大猷科普獎”,文津圖書獎等獎項,被譽為中國版的《時間簡史》。

作者梳理了量子力學百餘年來的發展史,對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多位頂尖科學家之間的觀點爭執做了梳理,並詳細論述了量子力學對人類認知的顛覆性影響。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一、“量子”概念衝擊了經典物理學大廈

“量子”概念中展現出的不連續性,對以連續性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提出了重大挑戰。

1. 經典物理學在19世紀末發展到了巔峰

在19世紀末,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經典熱力學這三大體系和諧統一,牢不可破,共同構成了經典物理學的大廈。當時人們認為,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盡頭,任何現象都在物理學的解釋範圍之內。

【案例】

熱力學泰斗開爾文爵士曾說:“物理學的未來,只能在小數點第六位之後去尋找。”意思是說,物理學各個領域的基礎原理都已經定型了。此外,普朗克的老師也曾勸說普朗克別再研究物理學,認為物理學體系已經成熟了。

2. “量子”概念的提出衝擊了經典物理學的連續性基礎

在經典物理學發展到頂峰之時,兩朵看似無關緊要的“烏雲”,卻最終導致了經典物理學的覆滅:一朵引發了相對論革命,一朵引發了量子論革命。

普朗克發現,能量的發射和吸收是有一個最小單位的,並不能無限分割,是非連續的。而經典物理學建立在微積分之上,連續性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量子論由此顛覆了經典物理學的大廈。

【案例】

在光的雙縫干涉實驗中,單個電子的出現位置是完全無法預測的,因為電子的位置是隨機分佈的。但如果我們加大電子的發射量,就能看到明顯的干涉條紋。因為大量電子的隨機分佈是符合數學規律的,我們就可以預測電子在某一處出現的概率。

2. 量子力學顛覆了“決定論”

在經典物理學中,一切事物之間都是有因果聯繫的。只要掌握了足夠多的規律,擁有足夠強的計算能力,就可以掌握所有事物的過去和未來,這種觀點被稱為“決定論”。但量子力學提出,我們不可能預測一切事物,只能預測事物發生的概率,上帝是在玩“擲骰子”的概率遊戲。這一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決定論。

【案例】

愛因斯坦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他在寫給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馬克斯·波恩的信中明確表示,自己絕不願意放棄因果性,他堅信量子論的基礎一定有問題,一定能挑出毛病。他在信中說:“我毫無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

三、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推翻了“實在論”

“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無法同時精確地測量電子或其他微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並且,我們的觀測行為本身,會對測量結果造成干擾。所以,我們不能說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樣的,只能說我們觀測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客觀實在的世界。

1. 我們無法同時精確測量一個電子的位置和速度

海森堡在研究中發現,當我們在測量電子的速度和位置時,如果對速度的測量越精確,那麼對位置的測量就越不精確;反過來也一樣,對位置的測量越精確,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精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也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金句

1. 經典物理學建立在微積分的基礎之上,認為一切的自然過程都是連續不斷的,可以無限切分。但普朗克卻發現,能量的傳輸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有個一個最小單位,就是“量子”。整個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因此搖搖欲墜。

2. 即使我們掌握了電子的初始狀態,擁有最強大的計算工具,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影響,也不可能準確預言電子的位置。這不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而是大自然從根本性質上就是不可預測的。

3. 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一種互補關係,就像蹺蹺板一樣,按下這頭就翹起那頭,我們永遠也無法同時確定一個電子的速度和位置。這個原理,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或者叫“不確定性原理”。

4. 我們的觀測行為本身,會影響我們的觀測結果。採取不同的觀測方式,會觀測到不同的結果。

5. 物理學或者其他科學,都沒法去研究一個所謂的“客觀實在”的世界,人類並不知道宇宙的客觀本質是什麼,只知道我們觀測到的宇宙是什麼樣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在被觀測的時候才有意義。

《時間簡史》核心內容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涵蓋範圍很廣,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霍金都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霍金還介紹了“奇點定理”和“霍金輻射”這兩個自己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以及試圖解決宇宙起源問題的“無邊界宇宙模型”。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一、奇點定理

霍金和彭羅斯利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中的確有我們觀測到的那麼多物質,那宇宙一定誕生於一個奇點之中。

1. 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

埃德溫·哈勃等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的絕大部分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而且離地球越遠的恆星,離開地球的速度也越快。這意味著,宇宙就像是氣球一樣,在不斷地膨脹。

【案例】

愛因斯坦曾經認為,宇宙應該是靜態的。為了維持靜態宇宙的假設,他還在自己的方程里加上了一項“宇宙常數”,這被稱為“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2. “奇點定理”意味著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宇宙必然有一開端

“奇點”是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無限大、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大的點。宇宙就誕生於“奇點”之中。

二、無邊界宇宙模型

在描述宇宙歷史的模型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當前的主流理論,但這一理論目前無法解決宇宙起源問題。霍金因此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結合起來,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1. 宇宙大爆炸模型無法解決宇宙起源問題

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誕生於“奇點”。但包括廣義相對論在內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會在奇點處失效,因此人類無法直接研究奇點,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空間。

【案例】

在大爆炸模型中,物質、空間和時間,都是大爆炸之後才出現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對於我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宇宙時空並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邊界和開端。

2. 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起源和開端

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是“有限無界”的,沒有邊界和奇點。霍金認為,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受任何外來事物影響,沒有創生和消滅的時刻,它就是存在本身,不需要上帝來創造它。

【案例】

“無邊界宇宙模型”裡的宇宙,是一個空間和時間交織在一起所組成的四維宇宙。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範圍上是有限的,但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科學規律在任何一個時空點上都適用,不會發生崩潰。

金句

1. 霍金的一位博士後半開玩笑地評論說,霍金的科普,要比麥當娜談性的書還好賣。

2. “奇點”的出現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也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因為在宇宙最開始的那一刻它失效了,廣義相對論預言了自身的崩塌。

3. 霍金提出的“無邊界宇宙模型”意味著,宇宙沒有開端,也沒有誕生的時刻,所以也沒有上帝的位置。

4. 黑洞的確會發射出粒子,但這些粒子,並不是從黑洞裡面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的空虛的空間裡,無中生有變出來的。

《宇宙的琴絃》核心內容

《宇宙的琴絃》是布賴恩·格林的成名之作,是關於弦理論的最好的科普書籍之一。這本書曾在當年的《紐約時報》暢銷榜上排名第四,還獲得了200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根據本書改編的紀錄片曾三次被美國電視界的最高獎項“艾美獎”提名,並獲得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皮博迪獎”。

布賴恩·格林,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和物理學博士。他始終處於弦理論研究的第一線,對弦理論中空間形狀和形態的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

布賴恩·格林從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衝突說起,介紹了弦理論的誕生背景。隨後對於弦理論的基礎概念、精妙之處、發展歷史進行了描述,並展望了弦理論的未來。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一、弦理論誕生於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衝突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但在普朗克尺度以下,二者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弦理論就誕生於這樣的背景之下。

1. 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是平滑的

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告訴空間如何彎曲,空間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在這一圖景中,宇宙就像是一張巨大的膜,是平滑的。

【案例】

像太陽這樣的大質量物體,會使空間產生彎曲。空間會影響物質的運動,彎曲的空間因此改變的地球的運動方式。

2. 量子力學認為,空間在微觀層面是瘋狂漲落的

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認為:如果我們把觀察範圍縮小,那即使是在看似一片虛無的空間裡,也存在著大量的活動。宇宙在微觀尺度上是一個混沌、瘋狂的世界。

【案例】

我們可以把弦理論中的“弦”想象成樂器的弦:通過不同的彈奏力度,可以讓同樣的弦產生不同的振動,發出不同的聲音。弦理論裡的弦也是這樣,雖然所有的弦都是一樣的,但這些弦有不同的振動模式,所以可以產生不同的粒子。比如說,如果弦的振幅大,波長小,那產生粒子攜帶的能量就高。

2. 弦理論解決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衝突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衝突,只有在普朗克尺度下才會展現出來。而在弦理論中,空間並不是可以無限切割的:由於物質的基本構成元素是弦,而弦的平均長度大約是普朗克尺度,因此在普朗克尺度以下的空間裡所發生的事是無法影響到任何事物的。也就是說,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衝突在弦理論中其實是不存在的。

【案例】

如果用手去摸一塊精心加工過的花崗石,你會感覺它特別光滑順手。但如果用放大鏡或者顯微鏡來觀察它的表面,就會發現花崗石的表面有許多顆粒,只是這些顆粒太小,手根本感覺不到。

在這個例子中,花崗石表面的小顆粒已經超出了手的感知範圍,對於手來說它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手換成弦的話,那就意味著,如果一個東西比弦還小,對弦都產生不了影響,那它對於我們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

三、弦理論推翻了許多對於宇宙的傳統的認知

科學家通過數學推導發現,弦理論中的宇宙應該是11維的。利用弦理論,科學家們還在黑洞和基本粒子之間建立了無懈可擊的聯繫。

1. 弦理論中的宇宙是11維的

科學家通過數學推導發現,弦理論中的宇宙應該有10個空間維度和1個時間維度,一共11維。10個空間維中,有3個維度是展開的,也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三維世界,而其餘的7個維度是蜷曲起來的,目前還觀測不到。當然,這一理論目前還不成熟。

金句

1. 物理學家恵勒曾經用一句非常簡潔的話,概括了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內容:“物質告訴空間如何彎曲,空間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2. 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同時被確定。如果它的位置越確定,那它速度的不確定性就越高;如果速度越確定,那位置的不確定性就越高。

3. 廣義相對論關注的是宏觀的問題,量子力學關注的是微觀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它們是相安無事的。但如果我們在一個很小很小的尺度上來進行計算,這兩套理論就會發生衝突。

4. 弦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不是由點狀的粒子組成的,而是由一根根振動的弦構成的。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就產生了不同的粒子。

5. 在標準模型理論中,空間是可以無限分割的。但在弦理論的世界中,空間只能小到弦的尺度,不能再小了。

《引力波》核心內容

《引力波》介紹了 LIGO 項目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史,由於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被稱為“最權威”“最受 LIGO 項目官方認可”的引力波著作。科普作家珍娜·萊文,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採訪了諸多一線人員,記錄了 LIGO 項目所面對的種種內外部風險,包括如何從外部爭取資金,內部的管理困境和領導人員之間的人性衝突等種種“八卦”,展現了人類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種種努力。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一、探測引力波的科學價值和難度

探測引力波具有理論和實用上的雙重科學價值,但由於引力波極其微弱,因此對測量精度的要求極高。

1. 引力波的科學價值

愛因斯坦曾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過引力波的存在,但由於引力波過於微弱,因此一直未能被探測到。如果能捕捉到引力波,就相當於找到了“廣義相對論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

2. 探測引力波對精度的要求極高

兩個黑洞碰撞所產生的引力波,只會讓兩根干涉臂的長度產生十萬億分之一的變化。相當於要在地球周長1000億倍的範圍內,測量出比頭髮絲直徑還要小的變化,且測量時間不到一秒鐘。

【案例】

艾薩克森之所以會支持引力波探測項目,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一是因為,艾薩克森自己就是研究引力波的,因此對該項目很感興趣;另一方面,他也想憑藉該項目,提升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聲譽。

2. 說服國會同意撥款

1989年,LIGO 項目組想要申請2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但這筆撥款必須得到國會的同意。當時無論是國會議員還是科學家,都對 LIGO 項目的前景不甚看好,因此不同意撥款。此後沃格特帶著說客助手跑到華盛頓展開遊說,在經歷了兩年努力之後,國會才終於批准了這筆資金。

【案例】

一位來自利文斯頓的參議員答應給沃格特20分鐘的時間來談自己的項目,沃格特使出渾身解數,努力讓參議員對宇宙學產生興趣,最後兩人整整交談了兩個小時,爭取到了參議員的支持,為 LIGO 項目在利文斯頓地區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LIGO項目組早期的管理問題

LIGO 項目早期由“三巨頭”共同領導,但由於其中的羅納德·德雷弗性格古怪,不懂得與他人合作,因此管理狀況極差,內部矛盾尖銳。羅納德·德雷弗最終被項目組開除,也失去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1. “三巨頭”的管理方式降低了團隊效率

羅納德·德雷弗沒有合作意識,雖然想象力豐富,但做事缺乏條理,這與雷納等人的工作方式產生了嚴重衝突。兩人湊到一起之後,完全沒法兒推進工作,管理問題因此成了項目組內部的最大問題。最終,美國國家基金會指派了沃格特作為領導人,結束了“三巨頭”的管理體制。

【案例】

沃格特在項目組內部採取了“臭鼬工廠”的管理方式,團隊里人人平等,沒有等級制度,沒有官僚機構,科學家們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進行各種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工作效率。

金句

1. 探測引力波這樣的大型科學項目,所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科學上的問題,還要面對資源上、管理上、人性上的一系列問題,是一個大型綜合難題。

2. 引力波雖然微弱,但卻可以穿越很長的距離,很難受到干擾。這就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引力波來觀測整個宇宙。

3. 研究人員要在相當於地球周長1000億倍的範圍內,測量出比頭髮絲的直徑還要小的變化,而且留給他們的測量時間,還不到一秒鐘。

4. 哪怕是再純粹再有價值的科學研究,也不一定能拿到錢。你要向外界證明你的價值,還要考慮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

5. “臭鼬工廠”類似於今天的很多創業公司,團隊里人人平等,沒有等級制度和官僚機構。專業人員可以獲得資金支持,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變化

中國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4年嘔心力作。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思考了當代物理的熱點。書中沒有複雜的數學公式,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了諸多問題。譬如慣性,引力,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糾纏,時間,物質等問題。是一本極具啟發力和創造力的科普書籍。

《變化》為宇宙物理科普基礎讀物,內容豐富、敘述生動、插圖精彩。更關鍵的是該書在現有物理基礎上,有非常大的啟發性拓展。對於最基本的問題,引力,慣性,相對論,光速,時空都有獨到的看法。適合具有初中,高中,理工科大學初年級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這本書把讀者引入千奇百怪、絢麗多彩的"宇宙物理"。書中沒有繁瑣的數學描述,

以當代物理前沿理論為基礎,進行了具有啟發性的探索。是一本通俗易懂,暢快淋漓的科普書籍,吸引了無數普通讀者,為他們了一扇思想之門。該書在靈遁者淘寶有售。

金句

17、人一定要站在可以想象的地方說事。對於不可想象之事,請沉默。——靈遁者《變化》

18、人類一定要相信,最偉大的人還沒有出現。——靈遁者《變化》

19、人類從來不是以一個人來衡量自己的,是以一群人來衡量的。——靈遁者《變化》

10、要相信你看到的東西,但更要相信你看不到的東西。——靈遁者《變化》

21、好好想一分鐘,再接著往下看。——靈遁者《變化》

22、緣分本來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邏輯之中。你打開了這本書,我們就相遇了。——靈遁者《變化》

28、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迴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秘密。——靈遁者《變化》

29、我在寫完此文的時候,總覺得這裡面很多東西應該好好展開來說。比如德布羅意波,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光速等。所以這些概念的聯繫,在我們的大腦之外,但能為我們大腦察覺。這是歷史所證明的。不要不相信巧合,不要不相信相似,物理是這樣的,人生也是這樣的。——靈遁者《變化》

30、一個人畢竟是一個人。但人類的悲壯,人類的輝煌,人類的未來,就是由這一個個人組成的。——靈遁者《變化》

3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象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靈遁者《變化》

本文內容,摘錄自書與我與你公眾號,有補增。


靈遁者國學智慧


可能是沒找對書吧,不對孩子的胃口,孩子當然沒有興趣了。建議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找適合ta年齡段的科普書,多一些圖片,孩子肯定愛看。最近正好看了一本科普書,強烈推薦!

走,跟科考隊一起暢遊海底世界去!


幾年前,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奇幻而有趣的海底世界,令人至今難忘。

電影快結尾時,美人魚拼命向前遊,想要擺脫被人類追殺的命運。看到這裡,很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走出影院後,很多人都發誓說,要好好保護海洋,保護海洋生物。

人類是陸地動物,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海洋館,或者三亞等海灘度假勝地,而真正瞭解海洋、具有海洋環保意識的人,卻少之又少。

那麼,除了去海洋館和海濱城市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更多地瞭解海洋生物呢?

說到這兒,我得向你推薦一本書,《追夢珊瑚》

這是一部描寫珊瑚礁科考的紀實文學作品。它的作者劉先平

,是著名的自然文學作家。在這本書裡,他和海洋科考隊一起,對西沙群島的珊瑚做了詳盡考察。

書裡的海洋知識,可要比海洋館裡的更豐富呢!在正式跟隨作者出發去探索海洋前,咱們先來認識認識這個科考團的主要成員吧。

在這個科考團裡,除了劉先平和他的妻子外,最重要的一個人,是皇甫暉。她是這次科考活動的領隊,也是海洋生物學博士。別看她的名字剛毅霸氣,其實她本人卻是個秀外慧中的女孩呢。

這些年來,皇甫暉經常在東南沿海一帶考察,走遍了珠三角地區的海島。每一次考察,都收穫滿滿。

舉個例子,在一般的資料裡,都公認我國有174種珊瑚,而皇甫暉經過多年考察,又新發現了32種,將我國的珊瑚總數,一下增加到了206種!是不是很厲害?

說完皇甫暉,再來說說小笪(他是個黑黑胖胖的男生,看起來萌萌的。這次科考活動中,他可沒少闖禍。有一次,還險些上不了岸呢。咋回事呢?先賣個關子,咱們一會兒再說。

科考隊最先到達的,是南海的永興島。退潮時,劉先平的妻子,意外撿到了一顆紅珊瑚,這讓他們興奮極了。

紅珊瑚,價值連城,素有“海底鑽石”的美譽。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紅珊瑚,出自臺灣省的宜蘭龜山島。那株紅珊瑚高125釐米,重75千克,是臺北一家珠寶館的鎮館之寶。當初有人想出500萬美元購買,館長都不賣呢。

紅珊瑚藝術品

當天晚上,漁民阿山邀請科考隊去他家做客。他準備了一大盆牡蠣,來招待大家。

牡蠣又叫生蠔,屬於貝類海鮮,肉質鮮嫩,入口即化。嗯,那味道呀,甭提有多好了。

正當大家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時,突然,劉先平 “哎喲”叫了一聲。怎麼回事呢?原來他吃牡蠣時,硌到牙了。

是什麼東西硌到了他?砂礫?石頭?還是其他什麼東西?最後發現,硌到他的,是一顆圓滾滾的珠子,看上去很像珍珠!吃飯能吃出珍珠?這不會是做夢吧?

現在,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這顆珠子上,然後,又齊刷刷地望向了一個人。誰呢?皇甫暉。她是科考隊裡最牛的海洋專家,大家很自然地會把難題拋給她。

劉先平把這個珠子遞給她,請她鑑別。仔細辨認後,皇甫暉點了點頭,說,這不光是珍珠,還是海珍珠,比淡水產的珍珠更珍貴。

這句話就像晴空裡的一個信號彈,讓迷茫的大夥兒一下子變得異常興奮。每個人都跟比賽似的吃起了牡蠣,邊吃邊瞅,這個裡面有珍珠嗎?那個裡面有珍珠嗎?

結果,桌上那一大盆牡蠣,不一會兒就底朝天了。你猜他們一共吃出了多少珍珠? 36粒!每吃出一顆珍珠,阿山就把它們放進盛著清水的碗裡。普普通通的一碗水,瞬間就像乞丐換上了迪奧套裝,變得珠光寶氣起來。

說到這裡,咱們就來聊聊珍珠。珍珠,和琥珀珊瑚齊名,都是著名的有機寶石。從古至今,珍珠一直備受人類喜愛。在英國女王皇冠上,鑲嵌著一顆明亮璀璨的珍珠,而那顆珍珠,就產自於咱們中國的南海。

你或許會問,珍珠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珍珠並不是自己主動長出來的,它是貝類生物自我療傷的一種產

怎麼理解這句話?

我們知道,在海洋世界裡,經常有泥沙等雜物會溜進貝殼裡,這時,貝類就會分泌出一種物質,將那些砂礫啊、小石子啊統統包裹起來。時間一久,就形成了珍珠。

這時,劉先平讓妻子拿出在海灘撿的那顆紅珊瑚,請皇甫暉幫忙鑑定。皇甫暉研究了半天,確認那不是紅珊瑚,而是笙珊瑚

劉先平想想覺得也是,畢竟紅珊瑚太珍貴了,怎麼可能說遇上就遇上呢?要知道,世界各國的紅珊瑚產地,可都是保密的。在咱們國家,珊瑚科考隊員都要和國家簽訂保密協議。

南海的紅珊瑚,大多生活在一百米以下的深海里,連一般的潛水人員,都很難到達那個深度。不過這對於海洋生態保護,倒是利大於弊。

這天,晴空萬里,科考隊員們帶好裝備後,出海了。

南海的水質清澈,連水下五米處遊動的魚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阿山的帶領下,大家紛紛下水了。綠珊瑚、鹿角珊瑚,石芝珊瑚,腦珊瑚等等,色彩斑斕,還有各種花花綠綠數都數不清的魚兒,在珊瑚礁中游來游去。這幅景象,就像是火燒雲跌落到了海底,美得叫人震撼。

凡是見過珊瑚的人都很好奇,珊瑚身上那些毛絨絨的分叉,是它的毛皮大衣嗎?

其實,那些分叉是觸手。每個珊瑚,都有6或6的倍數以上的觸手。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隻珊瑚可能有6隻手、12隻手、18隻手,甚至24隻手,等等等等,以此類推。所以,我們看珊瑚的圖片時會發現,它們層層疊疊的,壯觀極了。

這些觸手不光好看,也是珊瑚捕食時的工具,一旦它周圍出現浮游生物時,這些觸手就會迅速出擊,牢牢抓住它們,然後用刺細胞中的刺絲囊釋放出麻醉劑,這樣,浮游生物就成了它們的盤中餐。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曾有這麼一幕:深夜,海面風平浪靜,少年派坐在小船裡,頭頂是綠色的極光,眼前是海洋生物躍出海面的奇幻景象。

這可不是電影裡才有的,科考隊出海考察時,也看到了類似的場景。

那天晚上,在阿山的帶領下,他們出海了。黑夜茫茫,天地靜得出奇。這時,一個人驚叫了起來。原來,在距離他們不遠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大片熒光。

阿山是當地人,見過這種情況,他說那些是月亮魚。確切地說,那些熒光,是月亮魚身上的寄生蟲發出的。

月亮魚背鰭特別高,從遠處看,就像升起來的月亮。別看它的名字這麼美,可它的樣子,卻不一點兒也不美。它頭大身子小,所以呢,也叫翻車魚

很快,隊員們就找到了翻車魚。那條魚橫躺在海面上,奄奄一息。原來它被一張大漁網罩住了,如果再不能逃生,馬上就會死去。隊員們一看這情形,趕忙去割漁網。

脫離險境的翻車魚扭了扭身子,用那對小眼睛望了望科考隊員們,像是在向他們表示感謝,然後,刺溜一下,潛入了海底。

看到翻車魚重回海洋的懷抱,隊員們心裡暖洋洋的。

為了這次科考活動,皇甫暉從幾年前,就開始做準備了。然而,南沙群島島嶼眾多,他們時間有限,只能挑重點研究。最終,他們選中了渚碧礁

渚碧礁其實就是環礁。現在,讓我們跟隨科考隊員們一起,潛入水下,看看奇妙的海底世界。

在我們人類世界,天一黑,霓虹燈就會把城市裝扮得五彩繽紛,而在海底世界裡,有著比我們人類世界更色彩斑斕的盛景。

各種海洋動植物層層疊疊,把海底世界建成了一座奇幻城堡。在這座奇幻城堡裡,有一個當之無愧的明星,叫做海葵

海葵?它是不是海里的向日葵呢?不是哦,雖然它的名字裡有葵字,但是它卻是地地道道的動物。世界上有一千多種海葵,它們的體型有大有小,最大的,直徑達到了一米多。

海葵和珊瑚一樣,身上都有許多寄生物,但珊瑚有骨骼,海葵沒有。海葵必須找一個貝殼、田螺或螃蟹,寄生在它們身上。這樣一來,它既保護了自己,又能搶到更多的食物。這種神奇的共生現象,在海洋生物的世界裡並不少見。

在動畫片《海底總動員》裡,呆萌可愛的小丑魚尼莫,讓很多小朋友印象深刻。然而你知道嗎,小丑魚的天敵之一,就是海葵呢。

如果在深海區潛泳,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小丑魚們正在嬉戲玩耍,突然,一條大青魚張著大嘴向它們衝來。小丑魚們趕緊躲進海葵身體裡,海葵迅速伸出無數條觸手,嚇跑大青魚。

然而,小丑魚們不知道,它們剛從大青魚嘴裡逃出來,卻又跳進了另一個火坑。當小丑魚想游回剛才的海域時,這才發現,它們已經被海葵的觸手,緊緊地抓住了。不一會兒,小丑魚們就躺進海葵的肚子裡了。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小丑魚,都是坐等被海葵吃掉的命運,有時候,有的小丑魚,還會主動遊進海葵的嘴裡去呢。

難道,它是擔心海葵沒吃飽,主動投懷送抱嗎?

咱們人類有個成語,叫“虎口奪食”。其實啊,主動跑到海葵嘴裡的小丑魚,也是想“虎口奪食”。它想等海葵將小魚消化成乳糜時,趕緊衝進去蹭一口吃的。

這些乳糜營養豐富,是小丑魚的最愛。不過作為局外人,咱們不得不說一句,這種蹭飯方式,實在太危險了,不值得鼓勵呦!

不久,皇甫暉帶科考隊來到了珊瑚島。潛水時,大家看到了一組黑珊瑚群,其中最高的一株,足有1.2米高。

要知道,黑珊瑚可是珊瑚中的精品,經濟價值僅次於紅珊瑚和金珊瑚。

大家圍著這組黑珊瑚,仔細觀察了好久。到上岸時才發現,小笪不見了。

正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小笪的腦袋終於探出了水面。他告訴大家,剛才有幾張照片沒拍好,又去補拍了幾個鏡頭。

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珊瑚會有紅、綠、藍、紫、黃等不同顏色,但在海里,大家偶爾會看到一些變成白色的珊瑚。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現象,叫熱白化。其實,珊瑚身上的五顏六色,並不是珊瑚本身擁有的,而是來自珊瑚體內的蟲黃藻、珊瑚蟲、以及各種微生物。

蟲黃藻通過光合作用,向珊瑚蟲提供能量,一旦蟲黃藻離開或者死亡,珊瑚就會因為失去營養供應而變白。

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珊瑚起死回生呢?有!辦法就是,讓蟲黃藻回到熱白化的珊瑚中。只要它們一回來,珊瑚蟲就會再度活躍,整個珊瑚也會重新煥發光彩。

過了些天,科考隊進行了第一次夜潛。所謂夜潛,就是指在晚上潛水。第一次夜潛就差點出事,這回又是小笪。

潛完水後,所有人都上了岸,唯獨不見小笪。小笪是專業潛水員,按說不會溺水的,但大家很不放心,幾次下水去找他,結果都無功而返。

正當他們覺得小笪可能再也回不來了時,小笪卻歸隊了。原來他在海里的時候,看見了一組美麗的鹿角珊瑚,他一激動,就打開閃光燈,連拍了五六秒。

沒想到,閃光燈的強光吸引來了好幾條大海鰻,它們個個齜牙咧嘴,一副餓壞了的模樣。小笪嚇壞了,連忙逃命,差一點就成了那些大海鰻的晚餐。

這次海洋科考最主要的任務,是近距離研究

珊瑚蟲產卵的現象。珊瑚蟲產卵,堪稱自然界一大奇觀。每到這個時候,大量珊瑚蟲會同時產卵,在海上會形成一條巨大的紅絲帶。大夥兒想象一下,這場面有多震撼吧!

那天,他們觀測到珊瑚蟲產卵的跡象後,皇甫暉一聲令下,隊員們登上小船,直奔那一片紅絲帶海域。

紅珊瑚產卵

當小船就快到達紅絲帶附近時,小船左右晃個不停。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海里的魚兒們也在奮力衝向紅絲帶,對它們來說,珊瑚卵富含高蛋白,是一年之中最不能錯過的美食呢。

有人瞅準時機,看海面較為平靜時,迅速潛入海底,不一會兒,就拎著一大袋子珊瑚蟲卵上了船。

可是,大家還沒來得及慶功,遠處就出現了鯊魚的影子。隊員們趕緊啟動小船,掉頭就跑。

鯊魚們殺氣騰騰,一路追逐著剛才還牛氣沖天的魚群,在海面上,上演起了一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蟲卵”的動作大片。這種殘酷而血腥的場面,也深深震撼了科考隊員。

這就是適者生存的規律,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逃脫自然規律,這也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上岸後,小笪向皇甫暉坦白了一件事。他說,上次補拍黑珊瑚照片那件事兒,是他自己瞎編的。有個珠寶公司的老闆認識小笪,他想利用小笪科考隊員的身份,讓他說出黑珊瑚的產地。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小笪最終堅守住了底線,沒有說。但他覺得,即便是這樣,他還是辜負了皇甫暉的信任。

這個人吧,以前比較愛錢,但在皇甫暉的影響下,他逐漸意識到海洋環保的重要性,也發現海洋科學家的不容易。所以,現在他發自內心感到羞愧。

聽完小笪的話,皇甫暉並沒有生氣,她以心換心,用真誠的話語開導了小笪,兩個人都感到心情愉悅。

本次科考活動就要結束了,在皇甫暉的影響下,每個成員都對海洋有了新認識。海洋佔地球的總面積,達到了2/3,雖然它不是咱們人類的家,但咱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海洋生物的命運。

目前,全世界的海洋汙染都很嚴重。舉個例子,2010年,墨西哥灣先後發生過兩次海上井噴事故,有6萬桶原油洩入了海中,讓28萬隻海鳥、數千只海獺和海豹死亡,三種珍稀動物滅絕。

除了石油汙染,塑料製品對海洋環境,也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有科學家預測,在未來30年內,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很可能會超過魚的重量,想想看,這多麼可怕!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頂級生態系統,各種魚類都生活在珊瑚礁中,一旦珊瑚礁出了問題,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都將有滅頂之災。

近年來,咱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珊瑚保護事業,陸續建立了一些珊瑚保護。但總的來說,由於城市汙染垃圾,房地產過度開發、過度捕撈等問題,給珊瑚礁造成了重大破壞。保護珊瑚礁,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我們人體內,有70%都是水,而地球上,海洋麵積佔到了2/3。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旦水被汙染,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要遭殃。

大自然養育了我們人類,可人類卻對大自然缺少敬畏之心,這實在讓人遺憾。要知道,地球不光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發自內心的關愛海洋,就是保護咱們的家園,保護咱們人類自己。

那麼,從現在起,讓我們真正開始關注海洋環保,先從不亂扔垃圾做起吧。


諸神的恩寵


問題描述是親子閱讀,不清楚是不是年齡的問題,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關注點不同,識字量的大小也影響閱讀範圍。一般科普類的讀物,是配有圖文的,但是文字比繪本類的圖書要明顯多。

如果識字量和年齡都不是問題,僅僅就是不喜歡科普類的內容,或許我可以說說這個話題,我家有個酷愛科普的男孩。

逛科技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上的知識對孩子來說很抽象,無法與現實聯繫起來。孩子小的時候常帶他去科技館玩,對科學有感性的認識,對於孩子來說,科技館是非常有趣的地方,科學知識帶給他愉悅的體驗,也為他將來自己探索的熱情埋下了種子。

其他能提高孩子對科學熱情的場所還有天文館,海洋館,博物館等。帶孩子旅遊的時候,這些地方也是必逛景點。

自然科學的萌芽

常帶孩子到戶外遊玩,身邊有許多可以觀察的自然科學。不同季節花草樹木的生長特點,葉子上葉脈的分佈,陽光下露珠上的小彩虹,草地上忙碌的螞蟻群,體型顏色各異的小鳥……當在書中讀到他曾親眼見過的事物,就格外引起他的注意,並且對書中更多的描述開始感興趣,孩子是最容易被大自然吸引的。


優秀的出版物

科學是始終發展,推陳出新的,相對一本獨立出版物,我更傾向給孩子看最新的雜誌。為了尋找最適合孩子的讀物,我把報刊亭賣的科普類雜誌都買了一期,會詢問他更喜歡哪本雜誌。帶孩子去少兒圖書館注意觀察他喜歡的書。經過幾次購買和比較,他自己選擇了兩本雜誌,一本是《知識就是力量》,另一本是《博物》。

《博物》是少兒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也是我家孩子最喜歡的,已經持續訂閱了三年。除了圖文內容新鮮有趣,還有與讀者的互動,可以到新浪微博@博物君,把自己的疑問發給他,當收到博物君的回覆時,孩子特別興奮。或者在接下來幾期雜誌裡看到自己曾經提的問題,雜誌裡做了專題,孩子感受到被重視與尊重,對待書中的內容多了份認真與期待。

這是《博物》最新的一期,晚上光線不好,見諒。雜誌的行文風格輕鬆幽默,非常容易閱讀,有時間的時候我也很喜歡看。


最後,我想說,不用焦慮一定要孩子喜歡科普讀物,只要讓孩子愛上閱讀,然後依照孩子個體成長的興趣點閱讀,就是最有益的。很多時候,興趣也是階段性的,趁著有熱情的時候多瞭解多閱讀,跟隨成長規律,成長為自己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