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追蹤了超過43萬人後的結論:“夜貓子”早逝風險比早睡者高10%

一項來自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指出,與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夜貓子,早逝的風險會提高,同時會伴有更多的患病的可能性。

據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介紹,英國的這項研究歷時6年半,研究對象超過43萬人,其結果近期發表在著名生物鐘研究相關期刊《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上。

參與研究的對象均為英國居民,年齡分佈為38歲至73歲,56%為女性,被分為四組:早鳥組,半早鳥組,半夜貓組,夜貓組。通過主動報告和調查回訪來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然後通過包括年齡、性別、吸菸與否、身高體重指數BMI等在內的多種因子的修正。

研究者們發現,夜貓子早逝的風險比早睡者高10%,心理障礙的可能性高90%,糖尿病的風險高30%,也更容易出現胃腸道及神經疾病。

雖然這項研究沒有追蹤出現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Kristen Knutson,作者之一,指出:

夜貓子們更容易養成飲食不規律、睡眠不佳、運動不足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更有可能與酗酒、濫用藥物聯繫起來。

Malcolm von Schantz,另一位作者,也說:

夜貓子是一個不能再被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我們應該致力於幫助他們調節體內的生物鐘。

目前的研究認為,人體的生物鐘是受到體內的基因和體外的環境共同控制的,兩個因素各佔一半左右。體外的因素是我們可以努力調節的,該研究最後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1、儘可能早的迎接朝陽,而不是留戀夜晚的燈光;

2、保持有規律的睡眠時間,不要過晚上床;

3、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認識到睡眠的重要性;

4、儘早完成任務,不要拖到很晚才做。

追蹤了超過43萬人後的結論:“夜貓子”早逝風險比早睡者高10%

那到底睡多久合適,什麼時間睡覺合適呢?

根據日本和美國抗癌協會的調查,成年人(30-60歲)每晚平均睡7個小時為宜,60歲以上一般為6個小時,而30歲以下一般需要8小時,睡的過多(超過10小時)或者過少(少於4小時)都會增加死亡風險。

另外,半夜12點到早上7點也是最佳的睡眠時間段。當然,基因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個體的睡眠習慣,還是應該以醒後的精神飽滿程度為準。

最後還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工作日睡眠缺乏,期望通過週末一次性彌補回來,這種想法也是不科學的。週末睡懶覺會使原本已經紊亂的生物鐘更加混亂,不僅不能起到補償睡眠的作用,還會使人感覺更加疲憊。

如果想補覺,一是可以在平時的空閒打盹,30分鐘足以;二是在週末適當早睡,但不能比平時晚太多起。

追蹤了超過43萬人後的結論:“夜貓子”早逝風險比早睡者高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