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基層幹部應奮力追尋屬於自己的“樑家河”|讀《樑家河》有感

讀完《梁家河》,感觸頗深。它不似外國文學那樣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 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生動的情節、圖文並茂的講述了總書記在陝北七年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書中每句話,都如名言警句般震撼人心、令人回味反思。

這本書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句話是總書記回到梁家河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說的。誠然,梁家河是總書記演繹了他知青歲月的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上,他拼搏進取、不負韶華;在這個大舞臺上,他表初心、敢擔當、攻堅克難;在這個大舞臺上,他當表率,立標杆,無私奉獻。一個又一個故事訴說著他知青歲月的艱辛,但七年知青時光在總書記心裡卻是激情燃燒的歲月。眼下,正是各級幹部群眾精誠團結、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但在基層,很多幹部抱怨,鄉鎮太辛苦,農村工作太難。相比而言,我們現在的工作生活條件與總書記那時可謂是天壤之別,不知好了多少倍。其實,我們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層這片廣袤的農村土地上。總書記在“梁家河”刻苦學習、錘鍊黨性、提升素質、為民服務、啃硬骨頭打硬仗,那我們廣大基層幹部為何不能在屬於自己的“梁家河”中去奮勇搏擊、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作為基層幹部,要常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為民服務的素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梁家河汲取了營養,在《梁家河》“修身”篇中會講述到“在梁家河人的印象裡,習近平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因此,學習應該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應該上好的必修課。我們既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等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基層工作經驗,同時更要利用業餘涉獵更多的文藝作品,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在新常態下農村工作中才會遊刃有餘。

作為基層幹部,要多淬鍊,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是要經過不斷鍛鍊積累經驗才會成功的。“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通過講述了總書記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來不斷鍛鍊自己,真正的磨練自己,真心地為民服務。從與群眾交流、說話、辦事、交心中立標杆、樹形象。本著一心為民的理念辦事,群眾就會心服口服、唯命是從。我們幹工作才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現實工作問題紛繁複雜,不可能一帆風順。簡單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多鍛鍊、多積累,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作為基層幹部,要把老百姓裝心裡,拉近幹群魚水情。群眾是水,幹部是魚,魚兒離開水就不能生存。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竭力把自己融入到群眾中去,竭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當前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只有貼近農村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基層,要把走村入戶、結親幫扶活動形成常態,把解決貧困群眾最棘手的問題放在心中,才能改變貧困的面貌達到真正脫貧。

總書記的“梁家河”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我們的“梁家河”也因如此,在屬於每位基層幹部的“梁家河”上,擼起袖子加油幹,為全面實現我們的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