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改革印記」喜糖,從“愛不釋手”到“棄若敝屣”

近日,赴同事女兒婚宴,臨散席時,同桌相熟的三位賓客將喜糖都給了我,讓我帶給孫女吃。到家後,我將四包喜糖放在妻子眼前,她詫異地問怎麼每人發四包喜糖,我如實告知,並等著她誇我人緣好。 “你赴宴不多,不知行情,現在很少有人吃喜糖了,你還很得意。” 被她這麼一分析,我忽然想起,怪不得發喜糖時,在場的賓客反應很淡定,甚至散席後個別人都不帶走喜糖。

要放在40年前,這還真是一件怪事。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農村老家上學時,有一戶家裡辦喜事,請我們幾個學生去打旗。當新娘快到婆家時,操持婚禮的生產隊隊長站在高處抓了幾大把糖果拋撒下來,讓等著看新娘的賓客搶著接,儘管拋撒的糖是一分錢一塊的紅硬糖,總量也不過兩斤左右,場面卻非常熱鬧。還有更大方的農戶,為了圖個喜慶,在婚禮當天讓主管分糖的人給每個來賓發兩塊喜糖,讓大家都沾喜。由於那時物質匱乏,人們生活條件還很差,糖果是平時生活中較少能享用的食品,因此在婚事中送出的喜糖,很受百姓歡迎。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有了一些好轉,很多家庭在辦喜事時發不同口味的水果糖,一般都是用一個印著喜字的塑料袋裝六塊,最時興的喜糖就是上海產的大白兔奶糖。我和妻子也在那時候結婚,我記得當時曾專門去上海買大白兔奶糖,一共八斤,後來與水果糖摻在一起發給親友們。大白兔奶糖還是比較奢侈的,當親友們拆開喜糖袋,看見裡面有兩顆大白兔奶糖時,都欣喜萬分,特別是小孩,多數都是頭一次吃奶糖,他們撕開糖紙後慢慢舔,吃完後還聞著糖紙上殘留的奶香味。

如今,各種菜票、肉票都成為歷史,人們的生活由溫飽逐步走向小康,不再為自身營養擔憂,而是更多關注健康,不少人平時攝入糖過多,以致患上了肥胖症、糖尿病,甚至有些人牙齒脫落。這麼一來,現在婚宴上的喜糖也不再是大家的最愛。不少新人結婚開始以巧克力代替喜糖,但由於巧克力價格比較貴,多數人家在喜糖盒裡放上兩塊巧克力,其他就是夾心糖、軟糖、酥心糖等。大多數人對喜糖並非像以前那樣愛不釋手,很多人拿到辦公室或家中當零食,甚至一些朋友說如果家裡有小孩的話基本不帶回去。喜糖如同“雞肋”,變得很尷尬。

前些天,我去參加一位朋友兒子的婚宴,只見桌上的每個餐盤裡放一隻看似玩具的小擺設,仔細看是喜糖。婚宴開始,宴會廳燈光漸漸暗下,司儀請每個嘉賓打開手中喜糖的開關,瞬間整個宴會廳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燈光,成了燈的海洋,替來賓給一對新人送上祝福,很有創意,而且讓人快樂。喜糖盒還成了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變成婚宴紀念品。

喜糖是一種記憶,也是一幅拿在手上的歷史畫卷,見證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李陽波)

凡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