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你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你該怎麼辦?怎麼教育他?

FYCuyu02M4


樓主這個問題提的太過泛泛!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情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自然不同,舉2個例子說一下,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可:

一、我們家男孩子3/4歲,對面的小孩也就差不多大,在一起玩的時候被打了一下。對方家長沒有說話,應該是覺得小孩子還小不懂事,打打鬧鬧很正常都是小事,不值得小題大做。其實我覺得也在情理之中,我們從小的幾個發小也就是這麼過來的。這個時候就大人不要隨意參與孩子的事情,孩子有孩子們的相處方式,一般情況下幾分鐘後兩個人就會好得成一個人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過去插一腳,結果有兩個不好的方面:1、擴大問題,指責對方孩子一般會引起大人的矛盾,導致互噴大戰甚至大打出手,後果輕重難以預料;2、在孩子心中,會形成一種無論什麼事都要依靠爸爸媽媽解決的心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有甚者會給孩子養成一種睚眥必報的壞習慣,不利於男孩子的成長。在這個社會想要發展,從小學會吃虧是福也不是什麼壞事。至於對方孩子怎麼培養和發展,那是對方家庭的事,不需要我們操心。

二、兩個孩子打架,比較急眼的情況下,無論是對方孩子佔優勢,都是要及時阻止的。一是為了防止孩子手沒輕重,造成較大的傷害;二是逞能比兇不是一個健康寶寶的成長之路。那麼問題來了,之後該怎麼做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把兩個小傢伙攪在一起,從言語上各打50 大板都批評一下。然後像其他網友說的那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目的是讓小傢伙們在打鬧中結交朋友,而不是結冤家。一般情況下,對方家長也會贊同的附和。當然也有一種爛人不顧一切的護犢子,非要就孩子的事講出個123,甚至扯開嗓門,亮開架勢要和你比劃比劃。這種情況下,微微一笑,愛咋咋地吧!終究這社會教育他們的人有的是,何必自己動手呢?孩子打架的情況有很多,但總的來說這本身就是孩子成長該經歷的過程,只要沒有涉及到校園暴力或者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還是小事化了,過多爭執只能帶來更壞的效果!


影評哥


在我的孩子將要上幼兒園時,我特別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我的孩子性格相對內向一些,做為母親的心,總擔心他吃虧。

於是也在網絡上尋找了很多資料,然後摸索著前進,現在我孩子已經讀大班了。

首先,教會孩子防禦。我在家裡和孩子模擬過如果遇到小朋友的拳頭或者巴掌打過來,該如何躲閃。小朋友的反應可能沒有那麼快,但是人的本能有個推開的動作,強化孩子的這個動作,如果遇到威脅他才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第二,如果已經被打到了,那麼我們應該不應該還手呢?很多家長教自己的孩子,不能打小朋友,但是如果被打了,一定要還手。我對這種觀點很不贊同。如果對方強大很多,那麼你的孩子就一定要受傷了。等孩子長大以後,現在的社會上有很多垃圾人,如果再抱著這種不能吃虧的思想,那麼最後受傷的也是自己。

我都是教我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沒有躲開,那麼接下來就一定要跑走了。如果是在幼兒園,那麼就要馬上去找老師了。這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光光教孩子躲和跑,也許會讓孩子變得很儒弱。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崇尚暴力的方法。

如果只是不認識的小朋友,我會告訴他,大家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有的小朋友可能喜歡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你不喜歡,我們可以遠離他。

如果是幼兒園的同學,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我就會幫助他,一起去尋找,如何,跟這樣的同學和朋友相處。等他長大以後,不得不去面對各式各樣的人,要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如何相處。

現在的孩子大多比較自我,不易去理解不同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能夠大多數人都能夠相處融洽的。



我的孩子上幼兒園以來,有遇到衝突,因為他及時離開現場,所以並沒有造成雙方的傷害,慢慢的,班裡的小朋友都把他當作好朋友,捱打這種事情再也沒有發生在他的身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蕾蕾老師話數學啟蒙


作為一個四歲男孩的父親,不請自來,用親身經歷說話。

我覺得,孩子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還有一部分是後天家庭教育的結果。我和孩子的媽媽都屬於那種從不主動惹事的人,性格上也不具備攻擊性,遇事都是儘量保持較好的涵養,能忍則忍、能讓則讓,我們的兒子也是這種比較老實的性格,從不去搶別人的東西,也從不主動招惹別的小朋友。

在兒子兩歲左右的是時候,我們就開始帶他去商場裡的淘氣堡玩。在玩的過程中時常就會發生兒子正在玩的玩具被大孩子直接搶走的情況,當然我倒是覺得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其實,那些來搶玩具的所謂大孩子不過也才三四歲左右,也是小孩子,沒有什麼是非概念,也不存在什麼惡意,就是單純喜歡就直接拿走了,或是看到別人玩他也想玩,或者之前玩過這個玩具,跑了一圈回來發現有人在玩“他的”玩具,就自然要捍衛自己的主權。雖然兒子的玩具被搶走時,我心裡多少有些不舒服,可總不能直接替孩子搶回來吧?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也是自然法則,順其自然就好吧。

在最開始的幾次,兒子的正在玩的玩具被搶走之後,他自己也並不在意,直接轉向別的玩具了。後來有一次,看得出他是真的喜歡那個玩具,被搶走之後有明顯的失落感,並且不知所措,我覺得該干預一下了,當然是先從自己的孩子身上著手。

我問兒子是不是非常喜歡玩那個玩具,兒子點頭。然後我告訴他別人沒有經過你的允許就拿走玩具是不對的、不禮貌的,兒子繼續點頭。我又告訴兒子,如果你不想別人拿走你的玩具,你可以拒絕他的,告訴他這是我的、你不能拿走,要牢牢地抓住玩具不放手,爸爸給你加油,咱們一起保護玩具好不好,兒子很開心的同意了。

後來幾次在淘氣堡,又遇到了大孩子來搶玩具的事,兒子真的記住了我的話,死死地抱住瑜伽球,並且不斷大喊這是我的球、這是我的球,大孩子往往看到不能輕易得逞就跑開了。

由此,兒子學會了自己處理這種事,學會了捍衛自己的尊嚴。我的總結是,遇到孩子被欺負時,大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引導為主,幫孩子想辦法,做孩子的堅強後盾。不要直接替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更不能責罵孩子懦弱沒出息,這樣會挫傷孩子自尊心,讓他感覺無所依靠,會變得更加怯懦。

事情還沒完,後來又遇到過五六歲的孩子來搶兒子玩具的事。這可是實力懸殊的較量,一個兩歲多的孩子是絕無勝算的。這麼大的孩子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攻擊性,兒子抱著玩具不鬆手的結果很可能是直接被推倒在地。這個時候我會果斷的制止這場不公平的較量,告訴大孩子說我是小朋友的爸爸,他這樣搶東西是不對的,欺負小朋友更是不應該,然後故作神秘地說我有很好玩的主意,引導兩個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我還會主動去了解這個大孩子,比如問他叫什麼、幾歲了、在哪個幼兒園等問題,並且把兒子的情況介紹給他。這種方法每次都會讓孩子們化干戈為玉帛、玩的很開心,有時還會吸引其他的小盆友參加到我們的遊戲中,屢試不爽。

我想,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孩子一定會耳濡目染的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和其他小朋友的關係。

如上就是我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的一點真實體會,可能不能直接為孩子被打的問題提供答案,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和原則還是想通的。有不當之處,還請提出寶貴意見,大家多多交流。


父子大作戰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人的孩子打了,該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我的拙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要預防兩件事:一個是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欺負別人;第二個就是不要被別人欺負。

第一點是一個家教問題,再往深裡說是一個道德問題。父母的自身修養,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直接影響到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道德修養,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標準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有句話說的好,用道德來約束自己比一切法律都更有效。父母不斷的用道德標準去要求自己,並言傳身教給自己的孩子,那麼地一個問題就解決了。

第二點是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要做到這點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加強鍛鍊,有一個好的體力、體質。孩子多運動、多鍛鍊就能有爆發力。那我們正常的心理來說,對面站著一個高壯魁梧全身肌肉的一個人和一個弱小者,哪個有威懾力,很顯然吧。所以不要吝惜讓孩子去跑、去跑、去運動,一個好的體魄很重要。


一知半解大講堂


首先我想說,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打,如果二選一,相信所有人都選擇自己孩子打別人孩子吧,這可以理解,但我想說那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我自己也有孩子,孩子也很淘氣,這個不能避免,孩子之間打仗也是經常的事兒,我對待這種事情的處理方式就是,分情況,如果打仗原因是自己的孩子,就會帶孩子去上門道歉,避免因為小孩子影響了兩家的感情,如果原因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我也會教育孩子以後不要經常打鬧,好好學習,和同學之間友好相處,我覺得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當然有時候我也很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我不會和孩子說,那樣會更加放縱,對孩子成長不利,轉過來說,如果孩子之間打仗,並沒有告訴家長,我也不會追問,因為我覺得小孩子之間打鬧很正常的事,只要不太嚴重我都不會詢問,畢竟小孩子之間打仗一會兒就好了,很快又一起玩耍了

遇到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對方家長思想道德上有問題,這樣的家長也教育不出好的孩子,勸你不要在乎這種人,他們不是幫孩子,是在害孩子,跟這種人計較拉低了我們的檔次

希望所有的孩子童年都是快樂的,身心都是健康的......


顏王乾脆面


我有過這樣的經歷,大寶今年三歲,性格比較靦腆,平時和小朋友玩,也是比較容易受欺負的一個,當然小孩子在一起玩,難免出現打打鬧鬧鬧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別的小朋友對她說聲對不起,也就不斤斤計較了,

可是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很生氣,前段時間,因為工作太忙,就把三歲的大寶放在了奶奶家幾天,大寶再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推她一下,她居然直接伸手把別的朋友臉給抓破了。對方家長直接找到了我,我又自責又難過,當時真的很想揍大寶一頓,仔細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孩子這樣告訴我“奶奶說,誰都不能欺負俺大寶,誰欺負大寶,就抓破誰的臉” 我直接蒙圈了。這裡不是說奶奶帶孩子不好,只是老人的觀念裡,自家的孩子是絕對不能受欺負的。

後來我就很嚴厲的批評了大寶,以暴制暴是不對的,有的小朋友天生就是多動型的,毛手毛腳的,但這類小朋友本質不壞,儘量躲著這樣的孩子,千萬不能別人推咱一下,咱們打別人一下,時間長了,自家的孩子不就成了所謂的“熊孩子”嗎?


芹澤媽媽


孩子被打了,到底是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這似乎是我們每一位做家長的在育兒路上遇到的難題。我女兒滋滋小的時候,我也有同樣的困擾。一次在社區的遊樂園,兩個小朋友因為搶一個玩具打起來了,那位被打孩子媽媽的處理方法,讓我豁然開朗!
第一,孩子被別人打了以後,內心一定很難受,很委屈。家長一定要鎮定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孩子,穩定孩子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講清事情經過。
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騎滑板車,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走到那個小男孩身邊,“給我玩一下!”“這是我的!我不同意!”小男孩說。“我要玩,給我玩!”小女孩一看小男孩不肯給,直接就來掐小男孩的手。小男孩“哇”地哭了!這時候小男孩的媽媽趕過來了,把兩個孩子拉開了。
“寶寶,來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小男孩的媽媽蹲下來,擦擦孩子的眼淚,柔聲地說。小男孩一邊哭,一邊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媽媽。
“那個小姐姐搶你的滑板車,太不講道理!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抱抱你吧。”小男孩的媽媽擁著孩子,親親地拍了拍他的背。小男孩很快止住了哭聲。

第二,叫停!告知孩子,如果被欺負,首先要大聲地喊出來,並阻止別人繼續傷害自己!
“媽媽看看,剛才掐的地方嚴重不嚴重,還痛不痛。”媽媽關切地說。“不痛了。”聽到孩子這聲回答,媽媽放心了。然後和孩子說:“我們不能隨便打人家,但是如果別人不講道理,來搶你的東西,還打你的話,你一定要大聲地喊出來,阻止人家繼續傷害你。”“媽媽,剛才我說了我不同意,這車是我的。”小男孩小聲地說。
“嗯,你不僅要大聲地阻止她,還要勇敢地說:你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同時要把她掐你的手拉開!”

第三,尋求幫助:自己沒有能力阻止對方對自己的傷害時,一定要大聲呼叫,向成年人求助!
“媽媽,那個小姐姐力氣比我大,我拉不開她掐我的手!”小男孩委屈地說。
“嗯嗯,媽媽知道。如果以後,在遇到這種不講理的小朋友,而你也阻止不了她打你,那你就大聲叫媽媽,你知道媽媽會保護你的。剛才因為媽媽碰到陽陽的媽媽,和她說話去了,沒有注意到你,媽媽向你道歉。如果你在幼兒園裡碰到這種情況的話,就要大聲地叫老師來幫助你。

第四,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當自己的力量與別人相差懸殊,而且沒有外力援助的情況下,一定要想方設法離開現場,保護自己!
“媽媽,如果我打不過人家,而且你和其他的大人都不在身邊,那怎麼辦?”小男孩著急地問媽媽。
“如果出來玩,你不可以離開媽媽的視線。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你說的這種情況,那你的滑板車或是別的東西,就不要了,給人家玩好了。如果人家打你,你打不過,你就不要顧著自己的東西了,快點跑開。東西不是最重要的,保護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有什麼事情,你回來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愛你,一定會幫你想辦法的。當然我們平時更要鍛鍊好身體哦,這樣你的肌肉很強壯,別人打不過你,人家也就不敢欺負你了!”

用同理心接受孩子,向孩子瞭解真相;告訴孩子及時制止別人對自己的欺負;如果自己制止不了,就向外界求助;當自己沒有能力制止,也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捨棄東西快速離開現場!孩子被別人打了,不管是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總之孩子的心身健康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做好疏通和引導哦!
親愛的朋友們,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你們是怎麼處理的?歡迎通過評論,轉發的形式參與討論哦!
育兒路漫漫,所幸有你陪!我是有滋有味媽媽,家有學霸滋滋姐姐和萌寶味味妹妹,歡迎大家關注哦!更多的育兒歡樂和坎坷,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有滋有味媽媽


這種情況下,換了是我,我會帶著孩子走到這個男孩子的面前,問他:“你為什麼要打小弟弟呢?你是想用這種方式和弟弟打招呼,和弟弟玩嗎?”

如果孩子點頭,我會說:“可是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弟弟可不喜歡哦,你要換一種方式,你得先和他道歉,他才願意跟你玩。”

如果孩子答應了,事情順利解決。如果不搭理,那麼採取第二種方式。繼續走到孩子家長面前,告訴他們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希望她們能說服孩子道歉。

如果對方讓孩子道歉了,我會讓孩子接受對方的道歉,告訴他雖然哥哥打人不對,但是他已經意識到錯誤了,那麼我們就要應該原諒別人,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

如果對方和稀泥,覺得這件事無關緊要不讓孩子道歉,或者說自己跟孩子道歉,我會直言對方教育方式的錯誤,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庇護,但絕對不是毫無原則的溺愛。你今天讓孩子攻擊別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訓,但遲早有一天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最後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任何時候遇到欺凌,都請不要軟弱,我們可以先用智慧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我們再用其他方式,比如呼救,報警等等。會讓他知道,不管在哪裡,媽媽都會是他的港灣,讓孩子的童年不恐懼,有智慧,充滿安全感。


與倆寶共成長


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摩擦,這是一個經常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個存在的非常非常普遍的問題!我做了四十年的教學工作。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事件的主體是孩子。對於孩子之間的一些摩擦,事情的發生,發展和原因,不能釆用成年人之間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去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孩子們之間的一些行為都是下意識的。尤其是幼兒之間的!他們沒有刻意的去傷害對方的主觀行為意思!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全面行為意思心智!因此不論什麼缺點和錯誤都沒有主觀的刻意!

其次,家長在處理孩子們的摩擦時,就應該根據以上的情況。妥善的解決發生的事情問題!更不應該失去理智,去傷害對方的孩子或者家人。如果這樣做的家長,那你就如同孩童一般,還沒有長大。旁觀者和世人對你的行為,是會做出公平評判的!

因此,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發生一些矛盾的時候,要理智,要剋制自己!不要把事情發展的不可控制的地步。有句俗話說得好:“小孩子們沒有真事,還沒幹了眼子毛,又到一塊兒去玩兒了。”這就說明孩子們不會記恨對方!作為當事人的家長,又何樂而不為呢?!!!

回答完畢!

直言 2018.4.20


直言KF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