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案例分析:第三方證券類產品的用戶分群和用戶成長

對於用戶運營工作來說,基礎數據獲取是第一步,用戶分群是第二步,用戶成長則是最關鍵的第三步。本文通過3種分群方式和3個用戶成長模型,簡述了第三方證券類用戶的運營手段和方法。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第三方證券類APP是指以股票為核心內容,提供新聞資訊、數據查找、行情分析、社區討論等服務,而又不具備券商資質的證券服務商。

國內比較知名的包括:同花順、牛股王、自選股、雪球等。整體來看國內的股民用戶畫像大概是:

25-45歲,生活在1、2、3線城市的男性,受過大學以上教育,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這裡簡單提一下,第三方證券類APP主要的收入方式:

  1. 替券商開戶導流,獲得開戶獎勵和佣金分成
  2. 銷售專業的分析工具,選股決策工具給用戶
  3. 銷售牛人的觀點、文章
  4. 更全面的數據服務以增值會員的方式銷售
  5. 對機構的數據服務

在目前精細化運營的要求下,用戶分群和用戶價值提升是對每一個運營人員的要求,對於證券類APP的用戶分群有大多數產品通用的角度,也有基於其業務和產品特性的不同之處。

用戶分群的三種方式

1.按用戶基礎特徵分群

最基本的用戶屬性數據,一般的第三方統計工具都有相關數據內容,例如:性別、年齡、城市、來源渠道、設備品牌型號等,基礎特徵數據是後續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2.按用戶行為特徵分群

下載-註冊-使用-實名-下單-購買這是一組典型的用戶行為路徑,根據渠道投放方式不同,有先註冊後下載,也有先下載後註冊兩種。這是基本的AARRR模型,運營要針對不同階段的用戶使用不同的手段以實現更好的轉化效果。

  • 新用戶:看到我們獨特的產品宣傳點,由渠道引入。我們希望他們下載註冊APP,常用的是新手福利、體驗會員等。
  • 活躍用戶:希望他們持續活躍,轉化購買會員、分析工具等,常用的是:固定用戶使用習慣,定製化的自選股新聞,交易信息,引導購買付費服務。
  • 興趣用戶:希望他們完成付費決策,常用的是限時打折、限時體驗等促銷方式。
  • 付費用戶:希望用戶到期續費和邀請好友一起來買。常用的是邀請有禮、好友組團打折。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除了基本的AARRR模型來劃分用戶行為,還有很多角度可以參考,例如一個付費的交易決策功能—智能選股。可根據交互標籤的組合:“最近一月”、“點擊智能選股”、“點擊次數超過3次”、“未申請”等標籤,將具有購買智能選股傾向的用戶篩選出來,針對群體進行轉化。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3.按定製化標籤屬性分群

用戶信息標籤化,打標籤的標準主要依照用戶社會屬性、生活習慣、交易行為等。標籤是人為規定的高度精煉的特徵標識,在給用戶打標籤時除了依照用戶基本信息外,還涉及到用戶隱性特徵,如潛在需求和交易偏好等。

標籤化管理需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是指全面性,包括了基礎屬性、用戶操作行為、用戶交易行為、產品特殊向屬性,分類的廣度可以根據產品特點進行管理。

同時標籤化還需要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連續10日登錄用戶,可以打一個“連續10日登錄”的標籤。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證券類產品的獨特性,因為有交易日和非交易日,有的用戶可能連續一個月的交易日均有登錄,但是非交易日從不登錄。這時候我們就要區分一個交易日登錄情況和自然日登錄情況。對於這類非交易日不登錄的用戶,也可以打特定標籤,便於後期的活動激活。

通過對用戶基礎特徵數據+用戶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的標籤化管理,就可以刻畫出該用戶群的整體畫像。如果搭建了這套用戶標籤體系,那麼對於後期的拉新、留存、付費轉化都會更有針對性,也會提高整體的轉化率。

這三種用戶分群方法,有區別也有相通之處,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和開發同事交流搭建相應的數據系統,也可使用第三方分析工具完成絕大部分的數據獲取工作,實現精細化運營的關鍵一步。當我們完成用戶分群之後,就可以用群組的角度看待整體的用戶結構,下一步的用戶價值提升也會更有針對性,運營策略效果也會更好。

用戶成長模型的搭建

對於用戶運營工作來說,如果基礎數據獲取是第一步,用戶分群是第二步,那麼用戶成長就是最關鍵的第三步。

通過三個基礎模型的建立來分析用戶的成長和升級,它們分別是:轉化漏斗模型、任務分層模型和生命週期模型。[i]

  • 轉化漏斗模型是在縱向上,對用戶轉化的節點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根據用戶在不同轉化節點的分佈情況,對將用戶在平臺上所屬的生命週期進行定義和劃分
  • 任務分層模型是在橫向上,對用戶在平臺上的各種行為進行拆解和分組,按照“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的體系進行劃分,以此為基礎引導用戶在不同層級的任務中遷移和成長
  • 最終,通過對用戶轉化率的持續優化、用戶任務完成行為的持續引導,進而實現對平臺各生命週期用戶的差異化運營和服務,最終實現平臺用戶快速和持續的增長。

1.用戶轉化漏斗模型

用戶轉化漏斗是分析用戶在產品內各種行為的最常用模型,可以根據用戶在產品內的路徑去建立漏斗,而且也可以利用我們第一部分講到的用戶分群,先對用戶分群,其後針對不同群體的用戶進行行為路徑的漏斗分析。可以針對某一個小功能建立漏斗模型,也可以針對一個大的路徑建立漏斗模型。

這裡我們以一個選股產品頁做一個漏斗分析:常見的是用戶註冊進來看到選股的頁面,進而會看到選股結果的宣傳,因為好的結果是吸引他購買的原因,當他認為結果很好之後會去看選股產品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如果他對產品感到滿意則會去購買這個產品。這個路徑基本實現了用戶的行為軌跡,但是隻看這個不足夠分析清楚用戶的行為。(如下圖左側)

當我們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時候,我們才能更深刻的瞭解用戶的想法,以其中的選股產品頁這個環節,我們以一款量化策略產品為例,可以再細分為5個轉化節點。通過更細的顆粒度和節點,才能更好尋找用戶的流失點。(如下圖右側)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2.任務分層模型

對於用戶而言,在一個平臺上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放到“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的框架中進行考核和分析。任務系統是運營切入產品,主動去影響用戶,引導其成長升級的關鍵系統。

第三方證券類APP的用戶核心需求是交易賺錢,那麼就涉及選股、擇時交易、倉位、投後管理。券商核心滿足的是用戶的交易需求,而第三方證券類APP基本以主打選股和擇時為核心點,這也是股民交易的痛點。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如果我們以富途牛牛的積分任務來對照看,存入資金、轉入股票、完成第一筆港美股交易就是核心任務,給予最高的1000積分。而被選為牛牛圈精華則屬於擴展任務,也有300積分,像閱讀新聞則屬於外延任務,只有5積分。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那麼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之中,設置活動或者積分系統時候,也應該按照核心任務-擴展任務-外延任務的角度去設計,首先要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進而才能去考慮非主線的任務,就好像遊戲中的主線劇情,支線劇情和副本一樣。

“模型Ⅰ-用戶轉化漏斗模型”其實是以平臺為中心的用戶轉化視角,而“模型Ⅱ-用戶任務分層模型”則是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滿足視角。兩個模型有同樣的轉化節點,但模型Ⅰ是扁平的,而模型Ⅱ卻是帶權重的。

3.用戶生命週期模型

經典的生命週期模型,通常分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大致可以分為3個區間。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 獲客區——引入期,通常說的“拉客”,主要運營手段為拉新,主要考核指標為留存率;
  • 升值區——成長期+成熟期,通常說的“接客”,主要運營主段為激活,主要考核指標為增長率和轉化率;
  • 留存區——休眠期+流失期,通常說的“留客”,主要運營手段為留存,主要考核指標為為留存率和召回率。

(1)引入期

針對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用戶進行不同的運營策略,那麼對於第三方證券類APP應該如何去定義各個階段?

在引入期我們的目的是讓用戶註冊、下載APP,主要是在各個渠道投放針對性的落地頁,同時在用戶下載之後有一個清晰的新手引導,例如推薦一些優質的股票讓其添加自選股。在股票類APP添加自選股就是一個魔法數字,添加2-3只自選股的用戶留存率會高出很多。

(2)成長期+成熟期

成長期和成熟期,我們以促活和提升用戶價值為目的。例如最常用的模擬炒股比賽,對於小白用戶既能熟悉市場,又能獲得獎勵,很好的用戶提升形式。

(圖1)是360股票的炒股比賽,還有會員福利日,這種視頻網站和電商經常做的活動形式,也可以來售賣股票的會員服務。例如股票燈塔的會員售賣就會嘗試多種形式去推薦自己的決策系統(圖2)。

案例分析:第三方证券类产品的用户分群和用户成长

(3)休眠期+流失期

休眠期和流失期,最重要的就是用戶的留存和召回,常用的比如有股價預警,自選股動態,通過push或者短信發給用戶,讓其來關心自選股狀態,拉近和他的關係。還有在年底或者週年慶時候發送情懷類的數據統計,讓用戶瞭解自己的交易數據,拉近和平臺關係,促使用戶再次迴歸。例如(圖3)富途牛牛的5週年紀念活動,通過賬單和小遊戲來吸引用戶迴歸。

當用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用戶價值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要運用漏斗模型和任務模型,使用戶儘可能的向成熟期的方向成長。

4.用戶成長的2個層面

通過用戶分群和3個成長模型,我們最終希望實現用戶的成長,這個成長對於證券類APP用戶而言是從金融和互聯網兩個維度展開的。

(1)從金融層面

從金融層面的升級,用戶形成更完善的市場認知、投資邏輯,用戶購買的服務從投顧類轉變為數據類,用戶從聽從他人建議交易,變成形成自己的投資邏輯,甚至可以通過自己的交易體系來影響他人。

例如雪球的用戶從潛水到發言,到成為大V,到出書或者發行私募;例如果仁、量加的用戶從購買他人的量化策略,到自我學習策略使用和因子特點,進而自己製作策略,甚至成為熱門策略進行售賣。

用戶在金融上的升級,會帶來對平臺不斷提升的忠誠度和知名度,同時也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

(2)從互聯網層面

用戶在平臺內成熟度的提升,它表現為在基於主線轉化漏斗的成長體系上,持續不斷地向漏斗的下一個環節遷移和成長。用戶在平臺上發展生命週期所處的節點,是影響用戶在互聯網層面成長的背景性因素;同時,用戶在主線轉化漏斗所處的節點、活躍情況、留存情況等都是影響用戶在互聯網層面成長的關鍵性因素。

總體來看,用戶的成長過程是在金融和互聯網這兩個層面上交織進行的,最終都體現為用戶在平臺上各種各樣的交易購買行為。

寫到這裡,基本搭起了用戶分群和用戶成長的大輪廓,具體的使用還要結合各自產品的特點、發展階段和數據情況。

在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背景下,精細化運營是一個趨勢,而用戶分群和用戶成長是精細化運營的核心方法。我們運營的最大期望,就是通過種種方法論和實踐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用戶的成長,同時也實現我們產品的成長。

[i]本文在用戶升級部分的3個模型是借鑑了張德春老師在《基於用戶行為的增長邏輯——觸動人心的運營策略03》中提到的分析方法,特此表示感謝。

本文由 @Henrydu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