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呢?

还在怀疑“3岁看大,7岁看老”的科学性?

提起“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古话,不知多少人和小编一样对此怀疑过?因为古话,也就是所谓的经验之谈,经验是有局限性的。于是,好多人就借此怀疑它的科学性。起初,小编也和大家一样,对此观点的科学性模棱两可。但在查阅了诸多文献资料和查看了许多成功人士的传记后,小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就像现在仍被我们运用和点赞的“二十四节气”一样,虽然那时缺少了科学的测量仪器,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了它的准确性。

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呢?

一、“3岁看大,7岁看老”,真的具有科学性。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番调查分析。具体过程,不再向大家赘述。但结果无疑是让我们兴奋的。因为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针对这一结果卡斯比教授在2005年专门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呢?

不同于用实验的方法,针对“7岁看老”的说法,人们则更多的是从生理角度分析的。研究发现,儿童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2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30%则在7~17岁间获得。不仅智力如此,身体的发育和性格的形成,其大部分也均在7岁前完成。因此,孩子从胎儿到7岁前这一段时期,就是人生的黄金期——萌芽期。以7岁作为萌芽期的结束标志,是因为人在发展到这个时间点上以后,生理、心理,体力和智力都达到了一个成型的阶段。以识字为例,人到7岁的时候,大脑才具备比较成熟的能力。也就是说,7岁以前,儿童的智力已经逼近成熟了,可见7岁前的成长过程,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二、3岁看大,7岁看老”,具体看什么?

证实“3岁看大 7岁看老”具有科学性后,知道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并不代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认识清楚,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其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究竟3岁看什么?7岁看什么?

13岁看大 看什么?

3岁之前这段时间是幼儿先天“品性”暴露期。这一期间从婴儿开始,孩子最多接触的关系几乎都发生在家庭,包括孩子和父母等亲属之间的人和人关系,也包括在家庭中发生的人和事之间的关系。而正是这一期间,在儿童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是在我们的有心和留意下,会发现儿童的一些脾气秉性和行为方式,或者深度讲属于“品性”。尽管有些儿童在今后还有一些变数的存在,但大体来讲,还是能够看出和分析到儿童长大后的一些情况。这就是“3岁看大”,父母在这一阶段应该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观察员。在此期间,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对其大脑发育和成就幸福人生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也是我们作为第一观察员的重要职责。

2、7岁看老 看什么?

7岁看老的问题别误认为是,在7岁之前必须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期间犹如泥塑定型前,也如小树成长期,修枝剪叶,纠偏习惯,构建优秀品格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这段时间当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人生没有可以重来的机会。

总之,3岁看出来的品性需要逐步由孩子的第一观察员们帮助培养;而7岁之前的品格塑造需要高度重视,扬长容短的态度很重要。

三、3岁看大,7岁看老”,应该怎么做?

既然已经明晰了“3岁看大,7岁看老”的科学性,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除了3岁以后为孩子选择一个诸如以蒙特梭利教育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好幼儿园外。小编还为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总结一些专家们提倡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下面一些方法家长们不妨试一试:

1、早起锻炼

我们都知道早起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不过,有研究表明让孩子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会使其拥有一个更健康的成年。最重要的是,这还可以帮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发育。在青少年时期,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感受,而不只是看到身体外表的样子。

培养好习惯的关键在于寓教于乐。对于小宝宝来说,可以带他们到街上散散步,看看邻居家养的花,但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听听音乐、玩玩游戏、在客厅里随着欢快的乐曲跳跳舞。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挑战,可以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绕院子或街区跑一圈。

2、睡前故事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变聪明,就给他们读一读童话故事。如果你想让他们变得非常聪明,那么就多给他们读一些童话故事。”这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告诉我们的。

3、培养感恩之心

许多研究表明,感恩之心与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有着最密切的关系,不仅对成年人如此,对儿童也是一样。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考夫曼说:“具体一点。不要问孩子‘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试着问一下‘你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或者‘你觉得什么事情很难办,但你仍然尝试去做了吗?’ ”你可以通过一件件小事,告诉孩子你的感激之情。比如对孩子说“我很高兴今晚和你共进晚餐”。

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呢?

4、不被忧虑困扰

自1998年以来,因焦虑而寻求帮助的儿童增加了一倍。我们都有过焦虑的经历,教孩子一些释放焦虑的方法,可以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将担忧的事情写下来然后撕掉,还是睡觉时把它们放在一个“烦恼盒子”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可以做得有趣。

5、其他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我们还应注意根据每个阶段孩子大脑发展的特点,去调整自己的语言。

1)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使孩子产生了竞争意识,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要锻炼孩子的脑神经细胞的本能,就要善用这类想要的特性,妈妈在成为同伴的同时,也累积一起竞争或是多了解一点的体验。

如: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

如: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孩子学会很多东西,或者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

2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3岁~7岁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扎稳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将心力放在改掉影响锻炼大脑功能、本能及心的脑部坏习惯。

如孩子正在打电玩,你叫他收拾房间,但他回答“待会再做”,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打电动,你觉得先做哪件事比较好呢?这时孩子会主动说出:我现在先整理。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整理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方式,和孩子同乐,让孩子去除讨厌这种情绪。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人的一生好比一年四季,婴、幼、儿童、少年时期就是人生中的“春天”,如果“春天”不播种,怎么能期待“夏天”的葱绿、“秋天”的收获、“冬天”的享用。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种的是草籽,你怎么能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所以,必须播种英才、天才、创造性人才的种子。那么,什么是英才的种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独立人格、超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就是英才的种子。春播英才的种子,秋收的必然是英才。

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呢?

7岁之后,孩子的各种习惯和性格逐渐养成,再想要去改变,就不那么容易了,作为父母,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挣钱什么时候都可以,但孩子成长的这几年错过了,再难弥补回来。而这也就是小编我在标题中所讲即使日后你“砸锅卖铁”还追不上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