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一百年來,圍繞石油,無數政治家、企業家、商人、軍人以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們都捲入到這段世界政治和產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中。

石油與政權

由於石油的戰略意義,各國政府不斷用外交、軍事甚至間諜的手法維護著國家石油公司的利益,因為石油利益也就是國家利益。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羅馬帝國已是日薄西山,

看上去卻依舊秩序井然;

皇帝穩居寶座,戰友環侍;

奏章都說,生活無限美滿”。

俄國詩人布·奧庫賈瓦的這首詩諷刺勃列日涅夫時代後期的蘇聯。

石油與蘇聯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蘇聯正處於鼎盛時期,根據蘇聯官方材料,蘇聯GDP在這段時期的增長率高達211%,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達到了美國的80%。

同時,蘇聯實際軍費快速增長,從1965年的320億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1400億美元,並自1973年起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軍費大國。

不惜人力和物力用強大的技術兵器裝備陸海軍”這樣的思想跟領導人是分不開的。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70年代中期甚至表示相信,蘇聯“到1985年大概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行使自己的意志”。就連此時的一些西方學者也半是恭維半是恐懼地提出“勃列日涅夫時代,很可能要以一個成就最為顯著的時代,一個過去無法匹敵、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無法匹敵的時代,載入史冊”。

但是實際上,蘇聯不計代價地發展其國防實力,也並不是一個好的戰略。為此耗盡了自己的力量,國家的經濟自主性也大大減少。

我們來看具體數據:蘇聯12%左右的國民生產總值直接運用於國防(美國為6.5%),國防開支佔國家預算的比重接近50%(美國為25%左右)。

蘇聯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正在錯誤的戰略上失去活力——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蘇聯GDP年平均增長速度每10年降低一個百分點。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共政治局委員瓦·梅德韋傑夫回憶到“第八個5年計劃(1966-1971年)大概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後一個順利時期……此後經濟發展開始迅速惡化。國家在力不從心的軍費開支重壓之下疲於奔命。”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當時蘇聯的國民經濟的狀況可以用一句俗語簡單地加以描述:走投無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經濟結構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長期以來以國防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一家獨大,“要大炮不要黃油”造成了其他產業特別是農業發展嚴重滯後。

20世紀80年代初期,蘇聯在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的同時,也成為世界最大的穀物和食品進口國。

此時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

而就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

Winter is coming…

作為冷戰對手的美國豈會放過這樣的機會。1982年初,里根總統和幾位重要顧問開始制定一項戰略,通過對蘇聯經濟賴以生存的戰略性三位一體的關鍵性資源進行攻擊,進而瓦解蘇聯經濟。

1985年8月,美國政府授意沙特阿拉伯增加產量,實行“逆向石油衝擊”戰略,向已顯蕭條的世界市場注入石油,打壓油價,抑制西方的通貨膨脹,使熱錢迴流美國股市並投入房地產市場。

1985年10月,歐佩克會議未能就出口配額達成共識。美國的授意與沙特削弱正處於兩伊戰爭中的地緣政治對手伊朗和伊拉克經濟的意圖相契合。就在幾周內,石油戰爭就拉開了帷幕,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出口從不足200萬桶/日猛增到約900萬桶/日。

1985年11月,國際原油銷售價為每桶30美元,從年底開始,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直線下降,到次年4月1日,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跌至每桶10美元大關,下跌幅度競達70%,創13年來最低紀錄。

油價如此暴跌史無前例,對蘇聯來說,超過100億美元的硬通貨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幾乎是其硬通貨收入的一半,使蘇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軍火是蘇聯繼能源之後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軍火出口到了出手闊綽的中東國家以換取美元。

由於石油價格的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減少了46%。

蘇聯軍火的大多數富裕而穩定的中東客戶所擁有的現金捉襟見肘,結果,蘇聯軍火銷售量在1986年減少了20u/o,莫斯科又因此失去了20億美元硬通貨。

此時的蘇聯國內沒有可代替油氣的其他商品出口,每年採購數千萬噸糧食的費用、償還外債的能力,全都取決於石油資源。為了維持糧食的大量進口而穩定國內糧食供給和維持國內的經濟運行,蘇聯只能大力提高石油產量,靠提高出口量來彌補油價下跌造成的外匯收入的下降。

但是,西西伯利亞的巨型油田中,易採而便宜的石油已經枯竭。稍小一些的複雜油田則需要鉅額投入,導致生產石油的成本上升了70%。為了維持原來的產能,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在國際油價下跌的大氣候下,

賣不出石油就意味著沒有外匯收入,意味著缺乏開發新油田、使用新技術的資金。1989年,蘇聯居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7%,約4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在經濟上,由於美元結算制度,盧布形同廢紙。

在政治上,供應廉價油氣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蘇聯對東歐的政治控制, 經濟上的崩潰導致了華約組織的土崩瓦解。

1991年7月,華約組織黯然解散。

一個月後,蘇聯解體。

石油與普京

普京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俄羅斯有在歐佩克發揮作用的機會,他正在利用這種機會擴大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通過普京,俄羅斯與沙特阿拉伯的夥伴關係在不斷推進,據稱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投資了俄羅斯在北極的一個液化天然氣項目,而俄羅斯很可能將投資沙特阿美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

這可能不止是能源上的戰略同盟,並很可能會擴展到其他領域。比如軍事領域。這更像是一種以能源改革為開端的戰略政治關係

普京不僅能夠從前蘇聯的經濟崩潰中吸取教訓,並且親歷2014年的“盧布危機”--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大跌,美國又對俄羅斯發起經濟制裁,導致盧布一度貶值50%,資本大量外逃,石油收入大量減少,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

痛定思痛,普京開始認識到“石油美元”對於國家戰略不利的局面,於是2015年普京動員獨聯體國家起草了一份法案:該組織必須在2025年-2030年之間將結算貨幣由美元和歐元強制過渡為俄羅斯盧布、白俄羅斯盧布、亞美尼亞德拉姆和哈薩克斯坦堅戈

不僅如此,今年六月,俄羅斯還拋售了58億美元的美債,在美國債務的持有者中下降到了第14位;而且,俄羅斯央行幾乎每個月都進口黃金,用來替換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石油盧布”初成型

分析一下“石油盧布”的可行性 : 目前俄羅斯擁有全球約1/3的天然氣儲量,原油日產量1000萬桶以上,與沙特不分伯仲;另一方面,俄羅斯的主要貿易伙伴集中於歐亞,俄美貿易只佔3.3%,只要歐盟(佔比49.4%)、獨聯體國家(佔比13.6%)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均同意在貿易結算中不使用美元,轉而使用本幣,則俄羅斯對外貿易7成以上都可以繞開美元

目前,中國與伊朗是可以不用美元結算的,但是歐盟保持以往模擬兩可的態度,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後院”委瑞內拉決定用人民幣與盧布結算。計劃進行還算不錯

俄羅斯的石油貨幣風雲

現在美元的影響以經在慢慢減弱,特朗普急切的想要保持住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迫不及待對多方實施最擅長的經濟制裁。

而一旦歐盟、亞洲國家和俄羅斯堅決使用本國貨幣,那麼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將逐漸脫離絕對的主導地位,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