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水平屬於哪一個層次?

Ocean_Song


我想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經歷~



你也許沒聽說過馬友友,但你一定知道喬布斯。喬布斯是馬友友著名的擁躉,第一代ipod的發佈會上,他放的就是這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的音樂。

第一次聽馬友友的演奏會,他就被其中的純粹、寧靜和遼闊打動,“那種遼闊彷彿看到浩瀚的宇宙”。

他立即邀請了馬友友在他的婚禮上演奏,馬友友因為行程未能前往。喬布斯病重時,馬友友去探望他,用1733年製造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演奏,並告訴他:“這是我想在你婚禮上演奏的音樂。”

喬布斯聽後淚流滿面,並請求馬友友在他的葬禮上演奏。馬友友如約。

馬友友到底是一個人怎樣的人,能讓蘋果教父喬布斯對他如此欣賞?也許當你瞭解了他,也會被他的善良,他的夢想,他對音樂的熱愛而打動。

“ 音樂是人性的表現,

如果你在我的音樂裡聽到了人性,

你就看到了我的心意,

也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

· 音 樂 總 有 鄉愁

·

5年生於巴黎,父母都是中國音樂家。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是歌唱家,後隨父母移居美國。

馬友友的父母和許多海外華人一樣,有著強烈的鄉愁。他們對馬友友講中國的歷史故事,讓他練習書法,週末去看中國電影,體會中國的哲學和美感。

甚至乎,他的父親規定,如果不能用中文說出菜名,就不許吃那道菜。

▲ 馬友友幼時與家人的合影。

▲ 馬友友與媽媽(盧雅文)在巴黎。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馬友友,從小就展現出自己的天賦,4歲就能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組曲,7歲就在肯尼迪中心的舞臺上演出,臺下坐著5000名觀眾,其中包括肯尼迪總統夫婦,16歲開獨奏會,聲名鵲起。

▲ 7歲那年,馬友友全家從法國搬去美國紐約。也就在當年,1962年11月29日馬友友和姐姐一起,受大提琴大師卡薩爾斯邀請,去慈善音樂會上演出。

▲ 馬友友與馬友乘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為肯尼迪總統及夫人和五千名觀眾表演。右一:為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馬友友說他父母給他取名時,“想到了友誼的‘友’字,卻似乎懶得動腦筋,想不出別的什麼來,於是多加一個‘友’字了事。”

猶如命定,馬友友往後的日子,確用音樂搭建了友誼的橋樑。

出生在巴黎、後又移民美國,身上流著中國的人血液和文化,這種跨越地域和種族的生活經歷,讓馬友友經常思考:

“自己是誰?文化歸屬何方?家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 1974 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馬友友,右為演出及海報。

▲ 1983年,馬友友。

他想融入這個世界。他沒有選擇在音樂學院畢業,轉而去了哈佛學習人類學。

911事件發生後,世界陷入恐慌與對立,馬友友重新檢視自己事業和生活的目標。

如果說衝突是因為溝通的失效,那有什麼語言能夠與世界上其他70億人分享?

他有音樂!

他集結來自各國的頂尖音樂家,啟動已經擱置的“絲綢之路”音樂計劃。58個人中,有10位來自中國。

▲ 馬友友與絲綢之路樂團。

他讓中國文化與世界溝通。剛剛拿下格萊美獎的專輯《歌詠鄉愁》中收錄了一首《綠》。

琵琶音貫穿了整一首歌曲,讓人們深陷入它清爽明麗的節奏裡,感受到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美妙神奇。

▲ 《Sing-Me-Home》歌詠鄉愁專輯圖。


這張以故鄉為主題的專輯,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琵琶、巴烏、笙簫,中國民族的聲音在西方樂器裡自由地穿行,與它們一起的,還有絲綢之路上各國的民族樂器。

他也讓其他異鄉人用自己的音樂,

在樂團裡組成世界的語言。

在絲路樂團裡,

有因為文革背井離鄉的中國琵琶演奏家;

有因為戰亂,

離開敘利亞和父母,一度難以用音樂表達快樂的人;

有因為革命,

不得不離開伊朗,如今在餐館打工的音樂人;

有家鄉還停留在中世紀風貌的西班牙人……

這些不同文化的器樂和音樂,在馬友友的主導下,竟然融合成了一體。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他的音樂裡暢行無阻,但凡聽過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畫面感:緊湊的鼓點和駝鈴,遊牧民族走過黃土和沙漠,來到色彩豔麗的東方沃土。

有人說,去了敦煌莫高窟,在漫漫黃沙中間,第一個反應是,對,這就是我想象的敦煌,馬友友的絲路。

人人都有想要被聽見的心情。

音樂好像可以阻擋子彈。

“與人溝通,就可以把恐懼變成快樂”。

· 經 典 總 有 桎 梏 ·

馬友友“音樂通融世界”的夢,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做“絲路”計劃之前,馬友友本是古典樂壇上最耀眼的明星。他的演奏會總是爆滿,有一次,他不得不在劇場外演奏,“以安撫拿不到入場券的人”。

然而,當他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犯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維也納國家劇院宣佈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

就連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臺演出。他說:“孩子,你難到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因此落淚。他不是要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他只想將音樂化作一種可以全世界溝通的語言。但沒有人理解他。有人勸他放棄, “它會讓你喪失擁有的一切!”

有多少音樂家一生的追求就是馬友友,而馬友友卻為了夢想選擇更艱難的跨界之路。他說:“規矩是拿來打破的。”

外界對他的音樂爭論不休,經歷了將近10年的低潮後,他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大受聽眾歡迎,學界才終於放下了架子,重新擁抱他。

· 跨 界 總 有 俠 氣 ·

跨越文化和種族,用世界性的語言表達中國文化,成了馬友友無人能敵的能力。

所以,當李安為《臥虎藏龍》尋找配樂演奏者時,自然找到了他。

當時,李安問譚盾:北京紫禁城、新疆戈壁灘、浙江竹林,有沒有一種音樂方法使得這三個地方的故事有一種向心力?

譚盾辦不到,這很難,這三個地方分別有他們代表的樂器。但他緊接著說:“我想到了一個人,可以將大提琴拉得像胡琴、像二胡又像馬頭琴。就是馬友友!”

三個人開始第一次錄音的時候,李安緊繃著臉。他知道,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左起:譚盾、李安和馬友友。

馬友友卻抱著琴十分興奮。當馬友友一拉動弦,一段非常樸素的清奏讓李安一下子放鬆了!他用自己的演奏,帶出了清風徐來、簡約有力的中國俠氣!

馬友友回紐約後,李安留在內地。兩個人只能“隔海合作”,唯一的溝通橋樑是兩地飛的譚盾。馬友友沒有看過《臥虎藏龍》的任何片段,全靠譚盾把“故事”說給馬友友聽。

他憑著自己對中國武俠的幻想和譚盾的“嘴”,完成了《臥虎藏龍》的音樂。隔年,《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

▲ 《臥虎藏龍》劇照

馬友友總在尋找自己的故鄉。他踏上絲綢之路,是為了找尋一種音樂,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用自己故鄉的方式表達自己,卻又能彼此溝通。

作為國際頂尖大提琴家,幾十年來馬友友獲獎無數。

有人問他,哪個獎項是自己最想珍藏的,他說:

“我最珍視的獎賞,是融入一個和諧的家庭,以及擁有一群摯友。”

人間繁華皆會落盡,閱盡千帆的他明白,

最好的良善莫過於此:愛你的故土,擁抱你的朋友。

▲ 馬友友


物道


一般人說不出來,很專業的問題,馬友友應該是當今樂壇頂尖的大提琴家了,何謂頂尖,就是技巧,音樂修養,內涵,音樂感,音色都達到了數一數二的境界,馬演奏時完全進入意境的狀態,閉眼盡情在享受音樂的美,這是音樂修為達爐火純青的化境,他的音樂修養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稱為大師不為過


Alex123858582


1.有一種人天生就帶著一種使命而來,上天就是讓他做好一件事情的,馬友友就是這樣的人,他出生在別人幾輩子都夠不著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天生的優越感和強大的人脈資源是他成大才的必要條件,這是國內外很多大提琴演奏家都不能與之媲美的天然優勢;

2.馬友友是唯一一位從來不參加任何比賽卻得到全世界認可的大提琴演奏家,因為根本不需要,父親馬孝駿是國立中央大學小提琴專業高材生師從馬思聰先生,之後又去法國巴黎深造,獲音樂教育學博士學位、回國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教授,而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聲樂專業畢業,從小學習聲樂,天生聰慧、稟賦過人;

3.馬友友從來不會也不用去譁眾取寵,因為他根本就不需要向人證明他的實力,他只需要專心練琴,練成之後直接跟知名樂團合作,錄音出專輯,舉辦音樂會,最牛的是他17次獲得格萊美獎,獲得了2010年度美國總統自由勳章(由奧巴馬親授,共計15名世界頂尖級優秀人士),他是我們華人的驕傲!


國樂藝術


華人中排第一!世界頂級!


語聆炫音


馬友友,世界公認的當今第一大提琴演奏家,小提琴第一演奏家是帕爾曼。

馬友友絕對是華人的驕傲。

其他世界範圍裡有音樂成就的華人還有鋼琴演奏家郎朗和作曲家譚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