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長江赤壁段

南方諸水之父的浩蕩長江,發源於海拔高峻的青藏高原,為中國第一大河。它穿越山脈縱橫、水急灘多的上游和曲流發達、湖泊密佈的中游以後,進入地勢漸趨平緩的下游,江面頓時寬闊起來,兩岸也多是溼潤肥美的平原以及散佈其中的丘陵、水澤、溼地。

春秋時期南方最重要的國家楚國,就位於長江及其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漢江交匯形成的江漢平原上。從流域範圍而言,這是長江中游的尾端,再往前,便進入下游。一片巨大的湖泊群落星羅散佈於楚國南部,古書稱之為“雲夢澤”。據說這片大澤曾經橫跨長江兩岸,若果真如此,雲夢澤恐怕與長江南岸的洞庭湖連為一體。不過,這一說法缺乏證據,不足信。春秋時期的雲夢澤應該就位於長江以北,在郢都東南與長江之間。至於其東西所跨之區域,則可能遠為寬廣。

這片平原、湖沼相間的巨大水澤,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天堂,所以歷代楚王都把其作為狩獵區。公元前539年十月,子產相鄭簡公姬嘉朝楚,楚靈王熊圍便邀請他們一同到雲夢打獵。

一個楚國人,如果從這片大澤出發,沿著長江入海的方向一路東行,將近一千公里後,即可抵達另一片大澤——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一派浩淼煙波的廣闊水域。大約五六千年前,此地尚非一片澤國,而是如雲夢澤一般湖泊與陸地相間的低窪平原。此後由於新構造運動的作用,太湖周邊地區不斷抬升,又加之沿海地區泥沙日漸堆積,入海河流淤塞,終使低窪平原徹底變為窪地,形成了先秦地理書中所謂的“震澤”。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太湖

這旅人一路所見,必定多是蠻荒,人煙稀少,野獸出沒,危險重重。若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若他繼續前行,在太湖東北岸,就會抵達吳太伯後人所統治的國家——吳國。當然,如果他聲明自己是楚國人,很可能會迎來更大的危險——那時,吳與楚之間的衝突已經日趨激烈,他很難從吳國人那裡得到禮遇。

事實上,那時吳國與楚國之間的交往幾乎只有一種方式:戰爭。

在不看重所謂“禮儀”“德行”而追求弱肉強食的南方,僅僅地緣相近,已經足夠引起無數爭端。若再加上“爭霸”這個已經盛行幾百年的時代主題,爭端遂不可避免地演化為戰爭。

吳、楚兩國的往來,不知起於何時,但它們之間發生正式的交往,至遲是在楚莊王熊侶在位時。公元前601年,熊侶率軍平定群舒之亂,連滅舒、蓼兩國,而後引兵北上,至於滑汭(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與廬江縣之間),與吳、越兩國盟誓。三個國家所訂之盟約,內容不詳,但很可能與疆界有關。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左傳·成公七年》書影

滑汭之方位,正在吳、楚兩國的中間地帶,或者說是交界帶。這一帶,以及更往南的長江兩岸的大片區域,歷史上有“吳頭楚尾”之稱,南北東西皆有通道相連,是以吳、楚兩國交兵多發生在這一帶。當時的長江,風大浪急,而古人駕馭舟船的技術不夠發達,難以有效利用長江航道。所以吳國攻打楚國時,不能沿江而上,而是從“吳頭楚尾”處渡過長江,入淮,再西行至荊楚。

在春秋中期以前的大部分時間裡,吳國一直僻處於太湖之畔,無心也無力東向、北上,融入到大國爭霸的時代潮流中去。直到公元前584年,當流亡晉國的楚亡臣屈巫歷盡艱難來到吳國時,一切才陡然發生了變化。


從屈巫通吳到季札北上,不多不少,恰好四十年。對吳國而言,四十年的時光足夠它慢慢成長,從太湖之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變成一個堪與楚國抗衡的強國。

實際上,吳國的成長速度並不慢,它帶著新興國家無所顧忌的銳氣,讓不可一世的楚國迅速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

屈巫通吳當年,吳國即開始向楚國發起強有力的挑戰,連續伐楚、伐巢、伐徐,一番征戰下來,江淮間原本歸屬楚國的蠻夷小國竟然多數被吳國征服。楚國為了應對吳國連番不斷的攻擊和襲擾,一年時間,竟然發兵七次,令尹子重疲於奔命。

這一年,是楚共王熊審在位第七年,吳王壽夢在位第二年。

十四年後,公元前570年春天,吳、楚之間再次爆發大戰。楚令尹子重率軍伐吳,攻陷吳之鳩茲(在今安徽省蕪湖市東南),駐軍于衡山(吳地,即今安徽省當塗縣之橫山)。子重令大將鄧廖率組甲(即車兵)三百、被練(即步兵)三千繼續東進,結果遭到吳國軍隊的攔腰截擊,鄧廖被俘,士兵僥倖逃脫者,僅只組甲八十、被練三百。而後,吳軍乘勝進擊,奪取楚之駕邑(在今安徽省無為縣)。那時,提前回國的令尹子重剛剛在楚國太廟裡舉行完凱旋儀式三天。鄧廖被俘及駕邑失陷的消息傳來,楚國內部頓時一片責難之聲。子重心中恚恨,不久即心疾發作而死。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楚王子午鼎

十四年前,屈巫曾經從晉國給子重寄來一封信,彌留之際的子重想必仍然記得信中那些滿含詛咒的語言:

“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疲於奔命以死!”

從總體上來說,在楚共王熊審與吳王壽夢對抗的時代,吳國佔了上風,其中原因,一是吳國作為新興國家的銳氣,再則是楚國沒有把吳國當做主要對手,仍然致力於經營北方,把大部分精力用於爭霸中原。

十年後,兩位對抗近三十年的君王相繼離世。吳王壽夢卒於公元前561年九月,其長子諸樊即位;楚共王熊審死於公元前560年九月,其子熊昭即位,是為楚康王。

吳王諸樊聽聞熊審去世,料想楚國忙於喪事,不能整軍抗敵,遂起兵侵楚——乘喪伐國,為講究禮儀的中原諸侯所不齒,所以很少發生,但吳國沒有這種心理負擔。楚國抓住吳國輕敵的心理,由大將養由基和司馬熊午誘之深入,於庸浦(楚地,在今安徽省無為縣南長江北岸)大敗吳師,擒獲吳公子黨。

第二年春天,吳國將戰敗的消息告知晉國,希望得到晉國的援助。結果求援不成,反被晉國執政士匄一番痛斥,指責吳乘楚喪而伐之,為不德之舉。

大夢春秋083|從雲夢到震澤:吳國與楚國衝突的時代來臨了

淮河

吳國的惡行激怒了楚國,公元前559年秋天,除去喪服的楚康王熊昭派軍伐吳。吳國去年新敗,今年又沒有得到晉國的援助,縮起脖子,不敢出戰。楚軍返回時,負責殿後的令尹熊貞(字子囊)也犯了輕敵的毛病,不設防備。吳軍再次演出攔腰截擊的老戲路,自皋舟險隘殺出,將楚軍分作兩段。楚軍前後不能相救,大敗,公子宜谷做了俘虜。

子囊返國不久後去世,司馬熊午繼任為令尹。

(《大夢春秋》083,待續。文圖原創,盜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