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鎮原那些事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不經意間,離開故鄉已經十五年了。這十五年對於我這樣一個底層打工者來說,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消耗。看不到希望,走不到盡頭,我就像掙扎在茫茫大漠上的獨行者,迷失了方向。

孤獨、單調、焦灼、無助……全部襲來,整個人長期處於生存的煎熬之中,令我身心疲憊。多年來,我在南方一些企業的流水線上,連日運轉,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出售,對外面的世界渾然不知,唯獨對生我養我的故鄉,對故鄉的窯洞的思念從未中斷。故鄉的窯洞如雕塑一般,深刻在我的心裡,終生難忘。在過去的歲月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我從夢中驚醒,仰望著頭頂十餘平米的天花板,聽著高架床上工友們呼呼的扯鼾聲,我總是忍不住想念故鄉那高大溫暖的窯洞。想起窯洞,我的心裡便會湧起一股暖流,一種嚮往,一種感動,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在這漫長的打工路上,原來我就是依靠這股暖流的支撐,度過了那些單調無味、三點一線的日子。

我的故鄉位於甘肅省鎮原縣,這裡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適宜人類居住,更適合挖制窯洞。鎮原人祖祖輩輩都住窯洞,依靠窯洞遮風擋雨,繁衍生息。冬暖夏涼的鎮原窯洞是隴東高原上一道靚麗的景觀。每當華燈初上時,只要你站在塬邊,眼底便是一川燈火,從黑黢黢的窯洞裡投射出來,映亮了鎮原大地,那綿延跌宕的山巒,像穿著夜明珠連綴的連衣裙,美麗絕倫。鎮原的窯洞,“如同山清水秀的江南吊腳樓,青松翠竹掩映的瑤鄉侗寨小竹樓,鑲嵌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樣,極具民族特色。古人贊曰: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地,可愛冬暖夏又涼”。

窯洞是鎮原人的棲息之地,是老祖先的發明創造,千百年來發揮著一個母親撫育子女無悔無怨的精神。因為建造窯洞佔地面積大,一般需要一畝多地,加之窯洞採光條件差,近幾年政府推行集體農莊以後,告別窯洞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那慢慢消失的窯洞,在我的心裡,反而愈發清晰 。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鎮原窯洞種類繁多,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有窯洞。目前散落在鄉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崖窯。崖窯分兩類:一類是供人居住的崖莊,憑藉地形修成崖面,在崖面上挖成窯洞,靠山的崖莊叫明莊或半明半暗莊。一類是高窯,也稱崖窯。據說清朝中後期,為防匪患,人們以村莊為單位,在地勢險要、隱蔽性高的高崖或山崖上挖成窯洞,將重要物品藏匿其中,只留一個出入口,內設吊橋、陷阱、住室、廚房、磨房、地道、放哨口等,如有匪賊襲擾,村民們便躲進崖窯,守住窯口,與匪賊做持久戰;二是地坑莊。地坑莊是在平地上向下挖掘形成崖面修建而成,採光效果最差,出入通常要爬30-40°的陡坡或者斜洞,非常不便。地坑莊有一戶為單位的,也有三、四戶、八九戶為單位的;三是箍窯。箍窯是現代鎮原人在窯洞基礎上的發明創造。其製作工藝為:先用溼土打成基子(土坯),再用黃土拌上一寸長的麥草和成泥漿,依力學原理,在平地上箍成壁直頂拱的窯洞,在拱底與牆壁銜接處拉上鋼筋,作為最經濟的鋼樑,拱頂上搭椽填土,上泥覆瓦,起脊,便成箍窯。箍窯是集窯洞的冬暖夏涼與房子的光線明亮於一體的建築,美觀雄偉,省錢耐用,是極好的民居。箍窯也有用石料箍成的,目前發展為更加堅固的紅磚水泥結構,外牆貼瓷磚,內牆刷白色塗料,貼牆裙,有的還吊頂,既傳承了窯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又吸納了房子敞亮美觀的優點,是鎮原縣近年來最流行的建築,是鎮原人智慧的結晶,也是鎮原人不忘祖宗,繼承老祖先衣缽的結晶之作。

鎮原窯洞善解人意,具有靈性,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其功能齊全,經濟適用,除住宿外還可以儲存物品,飼養家畜。過去的油坊、磨坊、染坊、騾馬店、村學等多以窯洞為基地。窯洞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之一,有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特點,承襲了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觀念,並由此決定了它的建築格局。據說拱形橋樑結構的構想靈感就是來自於窯洞。

鎮原窯洞,造就了鎮原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鎮原窯洞有兩個建築特點。一是封閉和內向的特點,以窯洞為主體,以院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窯洞,中間為主窯,兩側為邊窯,稱為“一主二僕”或“一主四僕”。院左側為左膀,右側為右膀,左右膀能挖窯洞的挖窯洞,不能挖窯洞的也可以蓋偏房或廈房。前面為高院牆,留一道門供人出入,窯洞、偏房均面向院內,如同北京的四合院。窯莊的院子是整個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有幾進院的,由外到內,把主窯圍在最裡層,高牆深院,帶有明顯的封閉性和防禦性。二是具有以面南為尊,以陽為上的特點。因此,居住在窯洞裡的鎮原人,從小就養成了尊老愛幼,熱情待客的好品性,這正是長期受窯洞文化薰陶的結果。

在窯莊裡,居於中間的主窯為尊,是一家之主或長輩的居所,也是待客的地方;居於兩旁的為卑,是晚輩子媳的居所或堆放雜物之處。灶房多在陽面,畜圈、廁所為次,一般在陰面或者院牆之外。窯洞建造上的尺度、高低、形制、色彩以及圖案,也有等級差別,主窯的高度必須高於邊窯,偏房的房脊不能高於主窯。主窯天窗的圖案一般為“八卦太極圖”、“吉星高照”,連主窯門框的用料也有規定,窗欞圖案為“富貴不斷頭”、“一貫錢”、“車串梅”,門框、窗框必須用椿木。邊窯門框則用楊木、槐木、松木等木料,窗欞用“井字欞”和“田字欞”。

選用椿木作主窯門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年夏天,某人皇在巡查暗訪途中,酷熱難當,飢渴難忍。忽然遇見一片椿樹林,濃郁茂密的樹冠,遮天蔽日為人皇提供了納涼歇腳的地方,人皇高興之餘就將椿樹封為樹中之王。走不多遠,又遇見一片桑樹林,綠葉之間綴滿了紫紅碩大的桑葚,人皇摘而食之,甜美可口,飢渴頓失,精神抖擻而去。桑樹未得到任何封賞,氣鬱異常,結果氣破了肚皮。椿樹興奮的上躥下跳,不小心跌下了山崖。因此,椿樹多生於崖邊溝畔,桑樹掛果不久,就會樹幹破裂而流水。

鎮原窯洞是具有靈性的建築。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因為她總是像慈祥的母親一樣,敞開胸懷,呵護著自己的子女。記得小時候,我家正在挖一孔偏窯,母親做好午飯,指我去叫七叔、大爸和兩個哥哥出來吃飯。我急匆匆地跑出來喊了一聲。他們聽到吆喝,都撂下頭、鐵鍁出到院子裡洗臉。那時我只有八歲,對挖窯洞充滿了好奇。乘他們不注意,我偷偷地鑽進窯掌,想模仿大人,過把挖窯的癮。就在我扛起頭作勢要挖的時候,把被隨後攆進來的七叔一把抓住,他生氣的奪下頭,把我拎出窯洞,責怪道:剛挖的溼窯,危險得很,你崽娃子不要命了。話音剛落,身後“轟”地一聲悶響,剛剛挖好的窯洞突然塌透了頂。大人們嚇得驚呼起來。好險啊!晚一步就出人命啦!後來,大家一致認為,我和七叔能撿一條命,是窯洞保護了我們。我當然不信。後來,有一件事觸動了我,我終於相信窯洞真的具有靈性。我們村有一位姓李的年輕人,父親去世早,母親為把他拉扯大,三十一歲開始守寡,誰知兒子長大娶妻生子後居然不管母親,村裡的人都在背後戳他的脊樑骨。姓李的老婆連續生了三個女兒,就是不生兒子,後來第五胎終於生下個帶把的,夫妻倆像撿了個寶貝,高興極了。兒子三歲時,姓李的為了和老婆兒子住的寬敞些,昧心地把母親從主窯攆出門外的舊驢圈裡住,自己一家三口占了主窯。對於鎮原人來說,作為兒子,頭前有老人,自已住主窯本來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全村人都暗地裡罵姓李的怕是要遭報應。你別說,這報應還真的來了。一天晚上,窯洞的拱頂突然塌下一塊牛頭大的土塊,恰好砸中姓李的寶貝兒子胸部,當場就嚥氣了。姓李的夫妻哭天搶地。村裡的人在同情孩子的同時,更是認為這就是不孝的報應,是窯洞對忤逆兒孫的懲罰。

我愛鎮原的窯洞。在我眼裡,她是故鄉的榮耀,是生命的搖籃,是人生的基點,也是愛的暖巢。生活在窯洞裡的人們,世世代代,生在火炕,息在火炕。那用黃土和成的泥巴捶打成型的火炕,傳遞著人間的溫暖。無貧賤富貴之分,由生到死毫不吝嗇,為她的兒女遮風擋雨,無怨無悔。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我愛鎮原的窯洞,因為她是最樸實的建築,也是最廉價的建築,是一代代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鎮原窯洞依山傍地隨處可建,風雨無損,夏季涼爽,冬季溫暖,深諳人心。火炕是窯洞的心臟,真正住過窯洞的人,是絕不會忘記窯洞裡的七尺火炕的。冬天,嚴寒來臨時,暴雪肆虜,室外氣溫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我的母親每天準會點火燒炕。燒炕時,母親抱來一捧柴禾放在腳地上,掰開炕眼門,將柴禾一把一把塞進炕眼,點燃,再用灰耙分開,推至炕柱兩邊,待柴禾燃至八九分,母親便用灰耙將燒得正歡的火焰拍碎、拍實,煨一籠牛糞進去,合著陳灰均壓在火星閃耀的餘燼上,接著堵住炕眼門,插嚴煙道插板,最後鋪開被褥,炕就燒好了。約二十分鐘後,那火炕便柔柔地滲出熱來,一會兒就熱遍炕上的各個角落。牛糞燃著的清香混合在嫋嫋的輕煙中,從炕眼門的縫隙裡溢出來,順著窯頂爬出高窗眼。整個窯洞便暖和起來,活泛起來,有了生氣。燒炕和做飯一樣,是母親一生的樂趣,是母親給予子女永遠不變的溫暖。縱使窯外滴水成冰,只要走進窯洞,爬上火炕,心便溫暖起來。那時候,我常常會盤膝而坐,任由火炕那自然的溫暖由屁眼鑽入,穿透五臟六肺,暖心暖肺,舒坦醉人。餓了,坐在炕上,背靠著窯膀子,左手拿饅頭,右手端一碟油辣椒,饅頭蘸辣椒,美美地咬上一大口,那滿嘴的胡麻油,夠足我回味一輩子了。

我愛鎮原的窯洞,因為她是連接遊子與故鄉的臍帶,是遠離家鄉的人們永遠不變的牽掛。在冰災暴雪襲擊的日子裡,只要你夠勤快,隨手撿拾幾把柴禾把炕燒熱,就一定能過個溫暖的冬季。鎮原人祖祖輩輩,都住窯洞,我從未聽說過哪個鎮原人怕過凍,得過病。倒是那些住在高樓大廈裡的人們,反而耐不住寒霜,骨子裡懼怕嚴冬。

我愛鎮原的窯洞,她就像我慈祥的母親,用自己的軀體抵禦著風雪嚴寒,用自己的胸膛溫暖著我們不受災難的侵害。這就是窯洞的胸懷,也正是母親的胸懷。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在外打工的日子裡,窯洞永遠是我的念想。平日裡,無暇顧及,順境裡常被忽略,當生活遭遇挫折時,故鄉那被煙熏火燎的一團漆黑的窯洞,總是被我殷切地嚮往著,嚮往著火炕,嚮往著母親。生活中所有的歡樂和痛苦,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敗,全部被母親用圍裙兜進了窯洞,在母親溫暖的火炕上,在母親累積了數十年老繭的掌心裡融化、昇華,凝成快樂。

今天,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鎮原人的日子越來越富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昔日的連肩子窯,土坯窯再也無法滿足今天的鎮原人的需要,在告別窯洞的行動中,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那些歷經歲月風霜的窯洞,漸漸變少,淡出人們的視線,被一磚到頂、鋼門鋼窗,裝潢精美的現代箍窯、樓房和集體農莊所替代。鎮原人的生活得到大大改觀,家家戶戶都修建了寬敞明亮、豪華舒適的現代住宅。然而,在這些住宅裡,卻缺少了應有的歡聲笑語。因為每天出入門廳的,屬老人、婦女和未成年的孩子居多,年輕人大多數去外地打工去了。經濟的飛躍以親情的損失為代價,這是多麼令人痛心啊!

我日思夜想的鎮原窯洞啊,我的母親,在外的日子裡,您總是令我牽腸掛肚。這輩子,縱使我走遍天涯海角也不會把您忘記,因為您在我的心裡早已紮下了深深的根,我的心裡只有您!

身處外地的鎮原人啊,常回家看看吧,看看窯洞,看看母親,讓這種異地相隔的日子早點結束吧!

隴東高原上最靚麗的景觀——世界上黃土最厚的鎮原窯洞

麥 哥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