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孟嘗君為何會被滅族?

靈翎軒_木杉


孟嘗君養士三千,曾為秦、齊、魏國的宰相,在七雄並立的戰國形成中立之勢,死後卻絕嗣滅族,究其根本,不過是因為孟嘗君自私自利,睚眥必報,心胸狹窄又目光短淺。

脫穎而出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貴族,媯姓,田氏,田文的早年頗為勵志,他出生在五月初五,不吉利,是個本應該被遺棄了的孩子,只是他的母親不捨得,偷偷撫養長大,後來田文得到了父親田嬰的認可,並指出父親的目光短淺,不能取信於士族,於是得到了父親的重用,主持家政,接待賓客,很快名聲顯於外,就這樣,在田嬰死後,田文以庶子的身份在兄弟四十多人中脫穎而出,襲田嬰的爵位,繼承了薛邑。

養士三千

田文在薛邑養士三千,準確點說是食客,真正的士佔不到百分之一,這都是些什麼人呢,被各諸侯國驅逐的,犯了罪的,有一技之能的,還有混飯吃的,田文一視同仁,反正他有的是錢財養這些人,況且他在薛邑設上重稅。

他曾依靠雞鳴狗盜之輩逃離秦國,也依靠馮諼收買人心,鞏固勢力,但他目光短淺,當初馮諼為他收買人心,他還不高興,後來見到了實際利益才開始重用馮諼,而魏子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替田文收買人心,田文卻將他趕走。大部分的食客不過是趨炎附勢,他被辭官的時候,基本上跑了個乾淨。

出任秦相

然而禮賢下士的好名聲讓他在列國間贏得了廣泛的賢名,隨之而來的就是官職,秦昭襄王聽說了孟嘗君的大名,讓弟弟涇陽君來到齊國做質子,換取田文去秦國做宰相,在齊閔王的要求下,田文去了。做了秦國的宰相,然而不久,有人對秦昭襄王分析:田文做為齊國的貴族,做起決策來必然先考慮齊國的利益,這樣一來必然對秦國不利。

於是秦昭襄王罷免了田文,又囚禁了他,這時候田文養的食客發揮了作用,在雞鳴狗盜之人的幫助下,田文順利逃回了齊國。

在回國途中,經過趙國,趙國的平原君招待了他,結果因為有人對孟嘗君的相貌好奇,一看之下,大失所望,本以為是個翩翩公子,卻是個短小精悍之輩,不免口出輕蔑,孟嘗君一怒之下,令食客屠了一個縣。

出任齊相

回到齊國的田文受到了齊閔王的重用,再次出任宰相,掌齊國國政,睚眥必報的田文欲聯合韓魏攻打秦國,大軍壓境,兵至函谷關,秦國示弱。

秦國逃來的呂禮做了齊國宰相,為了排擠出呂禮,田文不惜和秦國的魏冉勾結,讓秦國攻打齊國。

孟嘗君的名號越來越大,甚至蓋過了齊閔王,齊閔王一直尋找機會收拾田文,齊國的田甲作亂,齊閔王藉機大做文章,田文遂稱病辭官回了薛邑。

出任魏相

回到薛邑的田文又去了魏國,做了魏國的宰相,田文聯合秦趙,協助燕國攻打齊國,齊國戰敗,齊閔王逃跑,後被殺,齊襄王繼位,此時的田文不屬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中立於列國之間。

絕嗣滅族

然而他死後,兒子們為爭爵位大打出手,而魏齊聯手滅掉了薛邑,孟嘗君絕嗣滅族。

兩百多年前,田乞和田常為了控制齊國政權,收買人心,國家的糧食大斗出小鬥進,嚴明法紀,一代代下來,終於田氏代齊,而到了田文這裡,田文有大志,卻沒有實現大志的能力和胸襟。

他養士不過是沽名釣譽,況且三千食客裡面也找不出幾個真正的士,他睚眥必報,小到屠縣,大到滅國,以一己之私置齊國於水火之中。他死後絕嗣滅族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


尚宮女史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推行的分封制,賦予了各國政權的合法性,長達五個世紀的動盪歲月自此而來。但五個世紀間的紛爭中,一些人脫穎而出,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齊國孟嘗君就是其中一位,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並稱“戰國四公子”。孟嘗君此人心懷大志,但本人謀略、勇武並不出色,他是靠“養士”三千成名的。孟嘗君的格局非常大:蒐羅各地名士,我總能找到有用的吧!甚至有一個偷雞的、一個摸狗的,他都給予了禮遇,這兩個人也在之後救下了他的性命。


孟嘗君叫做田文,最初,他的父親要讓母親遺棄他,母親是偷偷把他撫養成人的。父親田嬰很不待見他,直到田文一番言語打動了他:“您擔任齊國宰相,歷經三代君主了,可齊國並沒有興盛,這是為什麼呢?您的妻妾錦衣玉食,可真正的賢臣良士卻食不果腹,這是用人之道嗎?”田嬰對田文的言語非常驚訝,為他胸懷大志很滿意,立田文為世子繼承家業。

田文很好的執行了當年的談吐,田嬰去世後,田文不吝家財,蒐羅各地方士、文吏、俠客、壯士等人,做自己的門客。甚至一個只會偷雞,一個只會摸狗的兩兄弟,他也沒有拒之門外,而是相信唯才是舉,才能人盡其才。孟嘗君的大名,很快因“養士”三千名流海外,各國貴族都知道齊國有位孟嘗君。


孟嘗君“養士”絕不是出於作秀的目的,而是真心實意地去做的,他的門客們對他非常敬仰。相傳,一次田文舉行的宴會上,一個客人不相信田文的吃食和門客一模一樣,親自上前查看。結果,孟嘗君食物的品質與分量,和所有人並無不同,那個客人羞愧難當,自刎謝罪。這就是士精神中的“士為知己者死”,士要佩劍,這是身份的象徵,亦是永遠不可以拋棄的尊嚴。對於善待他們的孟嘗君,他們從不缺乏“時代的道義”。


秦國秦昭襄王很欣賞孟嘗君,三番五次派人請他擔任秦國相國。幾番波折,孟嘗君見到了秦昭襄王,並且贈送了一件絕世白裘,兩人相談甚歡。可不久後,秦國權貴不滿了,孟嘗君不僅佔據了相國之位,而且還有三千門客。讓他們站穩腳了,這還了得,這應該就是最早的人才憂患意識了。

有人向秦昭襄王進言:“這個田文是靠不住的,他不僅是齊國人,更是齊國宗親。任用他做秦相國,一定會出大亂子的”。三人成虎,最終秦昭襄王還是下令拘捕了,自己很欣賞的田文。

在孟嘗君生死攸關的時刻,門客們積極走動,集思廣益,他們賄賂了秦昭襄王的寵妃,讓她“吹枕邊風”。可女人愛美,非要有一件當初孟嘗君送秦王的白裘,才肯幫忙。物以稀為貴,白裘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只此一件。


關鍵時刻,三千門客中一個人挺身而出:“我會摸狗,讓我去把白裘偷回來,孟嘗君就可以獲救了”。你還別說,有些不起眼的人關鍵時刻有大用,摸狗之人真的去秦宮,把白裘偷了回來。秦昭襄王的寵姬,得到白裘後,愛不釋手。在她的溫言細語間,秦昭襄王答應放了孟嘗君。

逃出生天的孟嘗君,一路向東,就想盡快回齊國。果然,秦昭襄王不久就後悔了,派出將士追殺孟嘗君一行人。函谷關口,阻擋了孟嘗君回齊國的道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如何是好?這次挺身而出的是偷雞的,為了方便偷雞,他可以模仿雞叫聲。幾聲雞叫聲響徹在了函谷關,守關將士打開了城門,孟嘗君得以在夜半時分過關還齊。

可以說,正是田文當初一視同仁的態度,留下雞鳴狗盜之徒,才保住了性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就是這個道理。


秦國一行,秦昭襄王的追殺讓田文非常惱火,對秦國他懷恨在心。之後孟嘗君利用自己的聲望,奔走於魏、韓兩國,約定三國合縱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統帥齊、魏、韓三國聯軍,西進伐秦,取得了巨大成就。昔日緊閉的函谷關,大秦的門戶淪陷了,這在戰國史上是鮮見的。

秦昭襄王為昔日的背約,付出了代價,河西土地在和約中,大片割捨給了魏國、韓國。此一戰,孟嘗君擊敗強秦,名揚諸國,一舉奠定了“戰國四公子”之名。可以說,田文的成就和“養士”脫不了干係,甚至,雞鳴狗盜之人也建了奇功。


晚年的孟嘗君盛名遐邇,引起了齊湣王的猜忌,他乾脆獨居封地薛國,不理會諸國紛爭。此時的田文如日中天,直接由臣子,自成“小國王”。甚至齊湣王為韓國、魏國、秦國聯軍擊敗身死後,新君齊襄王都巴結田文,可見孟嘗君威名達到了何種程度。

不幸的是,一代奇才孟嘗君,以“養士三千,寬厚待人”著稱,成就一番事業。可自己屍骨未寒之際,子嗣忙於爭奪繼承權,爭鬥不休,薛國為齊國、魏國,聯合剿滅。

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不惜體恤,反而追逐名利,祖宗基業毀於一旦,薛國也只是曇花一現。但孟嘗君“養士”的美名,一直流傳至今,其中雖有非議,但那個時代,一個不拘一格的公子。對於正在崛起的“士”階層,無疑是莫大的吸引,他們登上了歷史舞臺,留下了一段段傳奇的故事。雞鳴狗盜,猶可用之,這就是孟嘗君田文獨特的用人藝術。

《戰國策.齊策三》、《資治通鑑.卷三》、《史記》


漢史鉤沉


孟嘗君被滅族直接原因是叛國。其實從孟嘗君的父親開始就是權臣了,孟嘗君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兒子靖郭君田嬰,田嬰是相國鄒忌的幕後推手,鄒忌與大將田忌不和背後實際上代表的就是田嬰。之後田忌被鄒忌排擠到楚國,田嬰又取代鄒忌從幕後走向前臺,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朝,勢力不凡。其有四十多個兒子,但是卻立了庶子孟嘗君為儲,而且孟嘗君還是生於克父母的五月初五,田嬰看中的當然是孟嘗君的才能。

孟嘗君有這樣能幹的父親,上臺後自然也不同凡響。加上他又大肆招募賓客,所以其名聲遠揚國外,甚至秦國都將其挖走做丞相。不過之後又因為被猜忌而逃跑,回到齊國繼續做相國。但之後因為田甲叛亂,齊閔王也猜忌到孟嘗君,孟嘗君不得不託病退休。然而他並沒有就此安分,而是又跑到魏國做相國,並且參與了諸侯伐齊之戰,這一戰主帥是燕國將軍樂毅,幾乎滅亡了齊國。後來孟嘗君離開魏國,回到薛城老家。

孟嘗君因為與諸侯伐齊,齊閔王被楚人殺死,繼任的齊襄王當然仇恨孟嘗君,而且孟嘗君回國後也不受齊國節制,儼然在自己的薛城割地為王。但又忌憚孟嘗君實力不能下手。等到孟嘗君死後諸子爭位,齊、魏兩國就聯合把薛城滅了,孟嘗君的後人全部被殺。


林屋公子


戰國死君子,除卻信陵君有君子道義,餘下三個多是以沽名釣譽而為世人所知,特別是孟嘗君。

孟嘗君名為君,卻是小人心性,睚眥必報,為洩一己之私憤,枉顧黎明百姓於水深火熱,出賣國家利益的寡義之人。

(孟嘗君)

今天我們說到孟嘗君就不得不說他的封地薛邑。孟嘗君家財萬貫,門下食客三千,卻在他死後後代落得個滿門滅族的下場不可謂不是報應不爽。

他的父親為齊國貴族,家財萬貫,頗有先見之明,看了孟嘗君田文的生辰八字後便認定他以後必定要使家族滅亡便讓他的母親不能養活他,但是虎毒不食子,他母親仍舊偷偷養大了他,最終田文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的巧言善辯楞是讓他父親接受了他並且又借勢封自己為世子,繼承父親家財封邑。

孟嘗君繼承父業後,門下食客三千,一來二去來的人和去的人多了,盛名遠播天下,以至於秦昭君錯認為孟嘗君有大才而能聚賢,想方設法要請其出任秦相。但是實際上孟嘗君門下多是三教九流之徒,真正的高賢寥寥無幾,而正是這幾位有真知灼見的高賢勸他秦朝遠離齊國,情況複雜,容易一去不復返。孟嘗君三思而止。


(孟嘗君門下三千食客)

但是,後來齊王還是以孟嘗君盛名派出使秦國,這一去便被秦君扣留下來要任其為相。但是,此時秦國有大臣不滿齊人當道便讒言秦君說孟嘗君以後為相必定會“先齊後秦”,要慎重。於是秦君擋不住群臣只得把孟嘗君撤掉,又不願放虎歸山,一時猶豫更不願意殺了他,便打算囚禁他。

孟嘗君感覺大禍臨頭,於是便想方設法與自己隨行的門客通氣讓他們救自己。有門客建議從秦君寵妃下手,賄賂她。事情果然奏效,該寵妃看上了孟嘗君剛到秦國時送秦君的白狐皮大衣,但是隻此一件。

於是,門下有一位擅長披著狗皮模仿狗的門客自告奮勇願意去秦君倉庫將白狐皮大衣偷出來,於是其深夜身披狗衣從宮門狗洞進入,偷得了白狐衣,送給了寵妃,該寵妃晚上便在秦君耳邊吹風,耳根子被吹軟的秦君第二天便放了孟嘗君。但是,孟嘗君深怕秦君後悔,趕緊和隨行門客逃命。到了晚上逃到秦國邊城函谷關不得出,因為該地以雞鳴為更方能開關。秦君反應過來馬上派兵來追,孟嘗君一時出不去關,手足無措。此時,門下又有一位食客擅長模仿公雞打鳴便自告奮勇學著雞叫的樣子,引得關內所有公雞一起打鳴,開關出逃而去,一頓飯功夫,秦君追兵便到了,只能無功而返。



以上便是典故“雞鳴狗盜”的由來。

看到這裡,不少人都認為孟嘗君必定為人相當不錯才致使處處有人相助,實際上,雞鳴狗盜之輩大多重利寡義,他們不過是一起同為自保罷了,等到孟嘗君真正死去,便會樹倒猢猻散。

一處細節顯示他所隨行一班人品行拙劣難登大雅之堂。

孟嘗君一行從秦出逃後路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孟嘗君盛名以貴賓待他,但是趙國百姓看到孟嘗君五短身材,貌不驚人,實在難與其盛名相符便嘲笑了他,沒成想孟嘗君與所隨行的人竟惱羞成怒,為洩私憤竟不顧平原君賓主之誼,下車殺了一條街整整幾百人揚長而去。



(平原君)

如此之人,當比小人更小人,實在不知其為何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足見其隨行門客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這群人裡面只有利益生死,永遠不會有大義存在。

等到孟嘗君回到秦國便依著睚眥必報的心性要報復秦國,恰巧齊王因派他出使秦國遭難而內疚拜他為齊相以示彌補,孟嘗君就更張牙舞爪盤算著慫恿齊王聯合昔日盟友韓、魏一起攻秦國。此次,又是他為數不多的高賢門客的建議令他打消了念頭,但是他還是與人謀合以出賣齊國國家利益的形式讓魏國、韓國迫使秦國割地求和。

後來,秦國的逃將呂禮被齊王看上了被拜為相,此時有奸佞小人讒言孟嘗君呂禮將取而代之,不得不防,於是孟嘗君用計讓齊王撤掉了呂禮的相位,呂禮發誓要報復他,這可把孟嘗君嚇壞了,打算斬草除根又不想委人口實便寫信給秦相魏冉說呂禮要回去秦國,以他對齊國的瞭解必定會被秦君委以重任,一旦那樣他將取代你的位置,不如你我約定我為齊國內應,你力促秦君攻齊,這樣您將得以重用,我將建議秦君將攻打齊國得到的地封給您。於是魏冉建議秦君攻打了齊國,呂禮只得出逃。


看到這,基本上已經知道孟嘗君到底何許人也了,旬子有評孟嘗君一語中的“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所以,等到孟嘗君一死,他的三千食客馬上利盡則去作鳥獸散,而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兒子耳濡目染了父親的品性,為爭家財不惜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乃至被孟嘗君昔日仇敵乘虛而入,用計讓魏、韓入齊滅了孟嘗君薛邑滿門,斷子絕孫,此時,他昔日食客無一挺身獨出。


不書


孟嘗君叫田文,是戰國四公之一,另外三位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平原君趙勝,分別屬於齊、魏、楚、趙四個諸侯國。

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他是齊威王的孫子,齊宣王的侄子,那孟嘗君為什麼會被滅族呢?被誰滅族呢?

孟嘗君的父親是靖郭君田嬰,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而田文是一個小妾所生,而且是生於端午,當時生於端午的人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所以田嬰讓孟嘗君的生母將他扔掉,可是畢竟是自己的骨肉,他的生母還是捨不得扔掉的,就偷偷的把孟嘗君撫養成人。

當孟嘗君長大後,被帶到了田嬰的面前,田嬰是很討厭孟嘗君的,因為覺得他是不吉利的人,但是孟嘗君去跟田嬰說:你做為齊國的宰相,擁有很多財富,但是齊國的疆域卻沒有增加,我覺得咱們家很危險了。

田嬰就問他要怎麼辦,孟嘗君說要招賢納士,田嬰覺得很有道理,很多賓客就來拜訪田嬰,而孟嘗君的名氣越來越大,各個諸侯國都來跟田嬰說,要立孟嘗君為世子,最終孟嘗君繼承了田嬰的爵位,封地在薛邑。

孟嘗君養了很多的賓客,高達數千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十分賢能,就讓人請孟嘗君入秦地,而蘇代卻跟他說秦國是虎狼之國,怎麼能去呢?孟嘗君就打消了去秦國的想法。

公元前299年,齊湣王派孟嘗君入秦,而秦昭王任命孟嘗君為秦相,但是有人又跟秦昭王說,孟嘗君確實是有才,可是他是齊國的貴族,做什麼事情肯定先想到齊國的立場,那秦國就不妙了,秦昭王覺得有道理,就將孟嘗君給關了起來。

孟嘗君在一位門客的幫助下,向秦昭王求情,最終被放了出來,又在另外一位門客的幫助下,成功的過了函谷關,回到了齊國,這個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故事。

孟嘗君路過趙國的時候,平原君趙勝款待孟嘗君,而趙國人都聽說孟嘗君的大名,就爭相觀看,可是看完之後,哈哈大笑:我們以為孟嘗君是一個大丈夫,沒想到竟然,這般矮小呀。孟嘗君十分生氣,隨行的人就下了車,殺了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開。

孟嘗君回到齊國,齊湣王拜孟嘗君為齊相,幾年之後,有人向齊湣王告發,說孟嘗君謀反,但是孟嘗君有一個門客叫魏子,向齊湣王上書,然後在齊王宮門口自刎,以證孟嘗君的清白,齊王派人去查,孟嘗君確實沒有造反。因為這個事情孟嘗君辭官回薛邑。

孟嘗君在齊國的聲望越來越高,天下只知道齊國有個孟嘗君,而不知道有齊湣王,齊湣王很嫉恨孟嘗君,孟嘗君就跑到了魏國,魏王任命他為魏相。在公元前284年,孟嘗君帶著魏、秦、趙三國聯軍,幫助燕國打敗了齊國,齊湣王跑出臨淄,跑到了莒,然後死了。

齊襄王繼位,他與孟嘗君打好關係,但是孟嘗君死後,齊、魏國聯合起來滅掉了孟嘗君的封地薛邑。我們從孟嘗君的經歷可以看出,之所以會被滅族,是因為孟嘗君的功高震主,而且還率軍攻打齊國。


歷史簡單說


孟嘗君是齊宣王的國相田嬰的小兒子,姬姓,田氏,本名田文。田文自幼聰慧過人,很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因此被田嬰選為接班人。

田嬰死後, 田文繼承了其父的封地薛邑(今山東滕州以南 )。 他憑藉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薛地廣招列國人才,一時間,他府裡賓客如雲,當時號稱養有3000多門客。

孟嘗君不僅慷慨大方,而且極度愛才好客,不管什麼樣的人,哪怕是當過強盜竊賊之輩,只要願意去投奔他,他都一律收留,並且平等對待。

秦昭王求賢若渴,他早就仰慕急公好義的孟嘗君,又聽說他很有本事,就派自己的兄弟涇陽君贏悝到齊國為人質,將孟嘗君換來秦國。秦昭王先封孟嘗君為相,後又起猜忌之心,並且準備將他殺掉,以絕後患。

孟嘗君用計買通昭王愛妃燕姬,遂得以脫離虎口,離開咸陽。秦昭王是個出爾反爾之人,事後竟反悔,派人引軍追殺孟嘗君。孟嘗君的門客裡三教九流都有,在“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下, 一行人騙開函谷關門,有驚無險的逃出生天,輾轉回到齊國。

孟嘗君回齊後,在位的齊湣王仍舊讓他當相國。

孟嘗君很有些能耐,又很善於發現、使用人才,曾經和韓、魏合縱結盟一舉擊敗了楚國和秦國。公元前294年,齊國貴族田甲興兵作亂,湣王懷疑田文參與其事,田文不堪猜忌,於是稱病回到了封地薛邑。

秦昭襄王一直很害怕孟嘗君,就故意派人去齊國大肆造謠,說孟嘗君在朝中遍樹黨羽,權力與影響比齊湣王還大,他正偷偷與秦、楚聯繫,想合兵攻秦,取代湣王。湣王聽後,十分恐慌,乾脆就將孟嘗君的相印收回。

孟嘗君在薛城休養了一段時間,他見齊湣王不僅昏聵,很且專橫跋扈,又十分忌憚自己,怕長久呆在齊國會招來不測之禍,於是就率領眾門客逃到魏國國都大梁,投奔信陵君魏無忌(魏國公子)去了。 魏王拜田文為相。孟嘗君任魏相期間,曾經聯合秦、趙、燕三國共同伐齊,並大破齊軍。齊湣王逃到莒地,不久死去。

齊湣王死後,齊襄王即位,孟嘗君在各諸侯國間持中立態度,不再從屬於任何一位君王。齊襄王由於剛剛上位,畏懼實力雄厚的孟嘗君,於是極力與他和好,跟他親近。田文病逝後,幾個兒子爭搶他的爵位和封地,並大打出手,齊、魏兩國乘亂髮兵攻入薛邑,不僅攻滅併吞並了薛地,還將孟嘗君的兒孫全部殺死。孟嘗君被滅族,絕了子嗣。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因為好養“士”而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君子”,其中,孟嘗君的名聲最大,《史記》說:“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孟嘗君在當時和現在來說,知名度都比較高,但是呢,根據《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猜測,在當時和現在來說,孟嘗君的名聲都不怎麼好,因為這傢伙太自私自利自大自滿了,荀子曾經對他評價說:“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司馬光也評價說:“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都將孟嘗君貶低一番。

他們做出這樣的評價是不無道理的,孟嘗君生平都做了些什麼事呢——因為趙國人嘲笑他瘦小而一怒之下屠殺了數百人,毀了人家整整一個縣。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攻打秦國,後來又因為個人利益而聯合魏國、秦國、趙國、燕國去攻打自己的祖國——齊國。最終導致齊閔王自殺,孟嘗君所在的薛邑成為無所從屬的獨立諸侯國。在他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搶繼承權,結果讓齊國、魏國有機可乘,將薛邑滅了,孟嘗君的後代也都沒能倖免。

孟嘗君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為了一己私利,並沒有什麼遠大抱負或者堅定的立場,正如王安石所評價:“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樣的人生活在那種戰亂的時代,不被滅族才怪了呢。


國史通論


孟嘗君雖然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但是背叛祖國,人品極差。被滅族也算是罪有應得。

1 貪心不足,被囚秦國。

孟嘗君是齊國貴族,從父親田嬰手中繼承了薛邑。可是身為齊相的孟嘗君依舊不滿足手頭的權杖,又想去秦國在秦相。當時蘇代就講了一個木偶人遇見泥偶人的故事勸阻他。大意是木偶人嘲笑泥偶人會被雨水衝散,泥偶然說自己化為泥土也是迴歸故土,但是如果水大的話,木偶人不知道會被漂流到何方呢?

孟嘗君不聽勸,到了秦國之後先被秦昭王任命為宰相,後來又擔心偏心齊國而下獄。幸虧手下雞鳴狗盜之徒搭救,才逃出齊國。

2,魏國為相,攻打祖國。

孟嘗君離開齊國去魏國做宰相,燕國樂毅此時聯合各國攻打齊國。身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喪心病狂,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差點讓自己的祖國滅亡。這時候 齊襄王繼位,號召齊國百姓抗擊侵略者,這時候,身為齊國貴族的孟嘗君倚仗自己在封地薛邑的28裡防禦工事,竟然宣佈中立。坐視燕國軍隊屠殺故鄉人民,在祖國齊國最危難的時刻拋棄了祖國,成為齊國的罪人。最後,齊國人經過五年艱苦的戰爭終於生存下來,為了絕除後患,聯合魏國滅掉了孟嘗君的薛地。孟嘗君斷子絕孫。

孟嘗君這個人,雖然名氣大,但是古人對他的評價都不高。王安石讀了孟嘗君列傳後說,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的英雄而已,沒有辦法招攬真正的士!就連司馬遷自己也說。曾經去過薛地考察,當地民風彪悍兇殘,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究其原因,是因為孟嘗君曾經在這裡招攬了六萬負氣仗義,違禁亂法的門客,子孫流毒至今。世間傳說孟嘗君以樂於養客而沾沾自喜,的確名不虛傳。言下之意,孟嘗君也是瞎了眼,招來的都是什麼貨色嘛。

我這麼講,你對孟嘗君的印象是不是沒那麼高大了呢?

不要迷信那些古代的大名人,很多這樣的傢伙。今人也一樣,別迷信那些帶光環的傢伙,孔雀開屏很美麗,轉身就看見醜陋的髒屁股。


鐵錘文史


孟嘗君好客自喜,自尊虛榮,報復心極強,死後被滅族其實是情理之中的事。首先,孟嘗君養士三千,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作奸犯科者有之,逞勇鬥狠者有之,雞鳴狗盜之徒有之。這些人在孟嘗君死後一旦失去了節制和經濟來源,就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為了保境安民,自然少不了要對這些人進行清理。而孟嘗君整個家族必然與這些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被列入清理名單是情理之中的事。其次,孟嘗君作為 齊國的王孫貴族,在做魏相時竟喪心病狂地參加燕昭王的五國聯軍,差點將齊國滅了,這也為他死後滅族埋下了伏筆。最後一點,孟嘗君養士只為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斷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致使人們齊國只知有孟嘗君不知有齊王,風頭太盛遭人嫉妒恐怕也是少不了的。


樂優夢然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歷來的人們對其的評價可謂是譭譽參半,如西漢文學家賈誼對他是極具推崇稱其“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當然也有人對他的印象並不好,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稱“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當然不管世人如何評價,孟嘗君所處的那個戰國時代離我們早已過去千年,很多史料到底是真是假真的不得而已,很多人說他的家族會被滅族,是因為孟嘗君的性格睚眥必報,而且極其的小肚雞腸,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才導致孟嘗君的家族在其死後會被滅族,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說實話個人不贊同這中觀點,我們要知道在看待歷史上的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將“政治人物道德化”。試問古代有哪位政治家的品格是完整的?難道你認為這些政治家會因為對方的品格不行就滅掉其家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孟嘗君的家族到底因為什麼才會被滅族的呢?其實很簡單。

孟嘗君家族的權利已經凌駕於齊王之上,再者孟嘗君的兒子們又內訌,導致其家族勢力極速衰落,讓齊王有可乘之機,最終聯合魏將其滅族。

首先我們都知道孟嘗君在世之時,權利和名聲可以說遠遠超過了齊王,最終弄的各國的人們只知“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齊王”,可以說當時的齊國凡事都有孟嘗君做主,而齊王似乎並沒有有多少的權利。再加上齊湣王時期,齊國差點被燕、秦、趙、魏等國的打的滅了國,之後齊襄王繼位之時,可以說王權威嚴所剩無幾,而這個時候孟嘗君的實力和威望卻越來越大,但是孟嘗君還活著的時候,齊襄王根本就不敢動他,反而是極盡諂媚於他,但是齊襄王的內心卻早已對他恨之入骨,畢竟作為王卻被一個臣子死死的壓著,而且自己的國家會差點亡國,父親之所以會死,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孟嘗君在魏國為相之時,幫助燕國聯合魏、秦、趙等國來攻打齊國造成的,你說這樣齊襄王能不恨死他嗎?但是無奈的是孟嘗君的威望和權利太大,齊襄王只能屈服於他,而不敢有任何的心思。但是這一切都在孟嘗君死了之後發生了改變,此時由於孟嘗君死之前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讓哪個兒子繼承自己的爵位,所以他的兒子們都認為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孟嘗君的爵位,就這樣曾經一個實力極其強大的孟嘗君家族徹底陷入了分裂,他的兒子們互相攻伐,致使家族實力極具衰落,最終齊襄王看到了機會,就聯合魏國一起進攻孟嘗君家族的封地薛邑,而由於此時的孟嘗君家族還在內訌,並沒有實力去抵擋這二國的進攻,最終孟嘗君家族徹底被滅族,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孟嘗君,最終落了個沒有後代絕嗣的下場。其實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沒有內訌,而是團結一致,我想齊襄王絕對不敢動他們?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即使孟嘗君的家族因為內訌,實力都降到冰點了,齊襄王都不敢齊國一個國家去進攻,而是聯合魏國才敢去進攻,可想而知如果孟嘗君的那些兒子們不內訌,其家族實力是有多麼的強大。但可惜的是權利有時候真的很吸引人,為了這個權利親人反目,甚至自相殘殺,而這最終只能便宜了別人。

那麼很多人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齊國聯合的是魏國,而不是趙國,或者燕國,亦或是楚國呢?這個說實話不清楚,不過可能的是當時孟嘗君的封地薛邑就是在魏齊兩國的中間地帶吧。再加上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是當時導致魏國遭遇“馬陵之敗”,大將龐涓被殺,魏太子申被俘的主謀。可以說是田嬰一手讓魏國失去霸主地位,並遭受大將被殺太子被俘奇恥大辱的始作俑者,那麼即然有機會能夠殺掉自己仇人的子孫,報當年奇恥大辱的仇,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