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是什麼讓一個男生變成娘娘腔的?

安琪兒露露



女孩化男孩的社會心理根源,如果排開異性癖的心理病現象,則更多反映出社會文化現象中的劣根性:

壓抑的應試教育。學校環境,是青少年時期生活的主場。應該說天賦教育或素質教育(指:富有人文環境下的有識、有愛、有趣的培育)才是有利這時期孩子心理發展的模式。我國現今,實際還是應試教育。這倒是能徹底滿足許多中國家庭“出人頭地”的高分情結,但對學生的創見性、承受性、責任感、毅力等人格要素,在應試教育裡很匱乏。可以說,應試教育是喜好“成績論英雄”而憋屈個體的個性發展的。

當學習成為填鴨式的活動,學生對學習自然會反胃;當分數成為一個環境追逐的目標,它就像過量的“雌激素”,學生的發育或發展自然會反常。現今突顯的學生厭學、暴力、自虐自殺、同性戀、傾異性化(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男孩慕求女孩的喜好等現象,不能不說是一種刻板、壓制性教育體制下的產物。

媒體怪潮。05年媒體以轟轟烈烈之勢打造出搖撼全國的“超女”,中性化的李宇春一舉奪冠,成為眾多少男少女崇拜之偶像。奇怪在她之所以奪冠,並非她歌唱得好,而聽說是她的性格好,又其實是她不男不女的性別“好”,更荒誕在她出名後躍入了年收入過千萬的富豪榜。之後,一股打造不同版本的超男、超女“選秀”成為媒體之潮流,追捧中性或異性“模樣”成為少男少女的新潮。

作為少不更事的孩子,我們可理解他們正值依賴、從眾、尋求認同的心理時期,容易盲目崇拜和急功近利。但,作為文化前言陣地的媒體,利用孩子們這些單純的心理,肆意打造選秀節目,其用意我們可解不可諒。儘管有人說,新事物的存在,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結果,但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審美與價值導向,社會媒體是負有正向引導義務的。可在中國,這是奢望。我們只好悲嘆男孩——熱衷女孩的說話、舉止、打扮的存在,簡直就是“怪文化怪土壤滋生出的一種怪現象”是令人感覺不爽,令父母不能接受的一種存在。

這樣的怪誕行為,與其說是媒體之潮流,不如說是對媒體腐朽文化之嘲諷。

有孩子在微博寫到,“啼血”:我超喜歡美型男,這有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如動漫,會覺得男生要秀俊才受歡迎~~“黑月亮”:不知何時,我已沉迷遊和動漫,這硬生生把我的審美觀扭曲了,從以前喜歡鐵血男子到現在的花樣美男~~“心酸孽情”:我為滿足我女友的喜愛花季美男,而變得如此花兒般耀眼......透過網絡媒體,可見潮水般傾慕柔男的聲音與成因。

當然,許多孩子在沒有他清楚的人生目標時,極易滑向依賴性的迷惘生活,其種種怪誕行為的背後直接呈現了他們的空虛無聊。

獨子文化的溫室效應。男生的女孩化行為,像是獨生子女時代的一枝奇葩。我們很容易看到和理解到:大多數家庭對獨身子女的教養模式不是嬌生慣養,就是嚴厲有加,或是期望以排山倒海之勢轟來。而中國農村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簡單說,中國家庭教子的嬌寵特徵及其效果會有:母子依戀:一個孩子從他(她)胎兒到小學乃至大學,幾乎是母親“一手帶大”,且是母愛洶湧般遷就孩子,其實的軟控制。 ②父親缺位:因父親忙於事業等多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因父親本身的嬌滴或懦弱,導致對孩子撫養中父親角色的實際或隱形缺位。③隔代溺愛:獨生子女頭上有多個祖輩,他們才是集無限寬容和溺愛於子孫。④期望投射:父母、祖輩們萬般寵愛的同時,不惜代價為孩子包攬“創條件”“打基礎”的事,那明裡暗裡宣告著“孩子,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事就指望你了”。但,人自小揹負的“重任”遲早是要卸的。

這些特徵下的效果會有:戀母情結,或叫俄狄浦斯情結:這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論之一(俄狄浦斯關係下的一種依戀固著),認為人在嬰兒期是母子共生的心理狀態,幼兒期須有父親及其父親象徵的律令的介入,並認同與內化,才能使孩子戰勝或順利度過(或分離)母子共生的依賴,從而走向正常成長。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父親缺位、母親一手帶大孩子的獨有文化,易形成固著的戀母情結,表現在男孩身上的則是更多女性化特質,或過度依戀異性。 ②性格缺陷:在父親力量缺席與嬌寵養育下,男孩子的個性可傾向依賴、拖沓、軟弱......換句話,男孩的性格容易缺乏獨立、陽剛、競爭、征服等特徵。這一點,我們從中性化的孩子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種嬌寵性格:任性,炫耀,自我中心,物質依賴(如手機依賴,網絡、網購依賴,服飾依賴等等)......這在無意識深處,隱藏了一種對父親象徵的家庭與社會責任的逃避。

孩子對“重任”的推卸,必然是跟父母從小對孩子行為自主的“剝奪”直接相關的。

情結與滿足。透過男孩喜好女孩所有的行為,也反映出青春期孩子的女孩情結。女孩情結,是中國獨身子女文化的獨有情結,她象徵著小皇帝、小太陽,她集多個父母的愛於一身,無意識的成為掌上明珠,獨享“後宮三千佳麗”之寵。古往,男戰沙場爭英雄、女在後院爭寵愛的背後,都是為了爭取絕對的被承認。所以被承認,尤其是被權威承認,應該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情結。爭英雄與爭寵相比,後者的風險小而感受又好,所以無論在過去經歷中,你是備受寵愛還是備受冷落,象徵“掌上明珠”的女孩情結,都是每個人內心深埋的夙願。而無論是情感還是事業,在爭與被爭的關係中,其悠遠的文化已把爭取與被爭取分別賦予給了男和女。而如今,男女爭取什麼都不易,那麼報持女性的被動角色倒是容易。今天的男孩心懷女孩情結,所滋生出“本該屬於我的”權利依賴——被愛、被寵、被關注、被承認,並以女孩姿態去滿足內心的情結與夙願,也見怪不怪呵。但觀其男孩“複製”女孩的實際作法,還是令人感覺怪上加怪的。

樂觀地看,女孩化的男孩心理現實,也可視為是青春期的特異反應,即青春期的一種叛逆行為的變異。就如我們現在經受的感冒,其病毒結構有變異,早已不是過去感冒病毒那麼單純而好抵禦,但是病毒絕不會賴著不褪卻,感冒總會好的。所以我們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他們走過青春另類期,那些特有的異化將成為他們歲月的痕跡......人總會長大,總會有屬於他們的社會身份的位置,有屬於他們的人生目標的。


熊玲心理諮詢


有個同事,超級超級超級娘炮!嘴巴像金星一樣!還用認為,自己字字箴言!!!走起路來屁股扭扭扭!說起話來翻白眼🙄!脖子還晃晃悠悠的!動不動就說我的天哪!除了撕逼就是撕逼!!!但是人家會拍馬屁啊,我們的男領導就喜歡他!開會首先誇領導一番話,據說他有個表哥,實質是他男人👨


加油耳東雨田


天生的一部分基因加上從小家庭環境父母教育等因素造成的。作為父母不管他是娘娘腔還是什麼記住一點他都是你的孩子獨一無二。千萬不可責備辱罵!要積極引導倍加關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些國際大牌的設計師,那麼多的優秀人才還不都是多多少少的帶點孃的氣質,所以也不用擔心,發現了孩子有娘娘腔的潛質,應該積極鼓勵開發一些適合他的興趣愛好去引導,可以嘗試著穿裙子,畫個妝什麼的,讓孩子找到自信.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只要積極引導和培養,就算長大後沒有成為設計師起碼還可以去做個變性藝人也是很有發展前途的職業


End253277187


無論多堅強的男生,都有柔軟的一面。很多男生在那麼一瞬間,都有一點娘,或是行為舉止,或是語言,抑或是某一種習慣和性格。

當然你描述的那一種是一個極端,我們生活中都會遇見一兩個這樣的,大部分這種男生都是性別錯位,把自己當女人或幻想自己是女人。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不喜歡或看不慣的人或事,但我覺得秉持和提醒自己堅持一個小原則吧:最起碼做到尊重。

他們本來就是這個社會的異類,少數。平時遭受的白眼一定不會少,給他們一點尊重、理解和笑容,又何妨呢?


白米大王


有一個疼愛他的男人,白天疼愛他,晚上也好好正兒八經的讓他疼,疼的他昏天黑地的,過不了一個星期他就變成你說的這個樣子了,那小模樣啊,你恨不得用塊紙巾在他身上擦一擦看擠得出水來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