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我是92年浙江人,高中碌碌無為,於是就考到四川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學的還是基本上沒啥用的經濟管理,但大學四年反倒成了人生的轉折點。大二的時候,我上了一門《中國經濟》的選修課,需要在期末的時候找一箇中國經濟的角度然後做一次presentation。之後,當時教我這門課的巫老師突然私底下找我談話,約在她的辦公室。這次談話的內容關於未來的人生規劃,也切切實實改變了我未來的人生。

之後的三年,我很慶幸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有與之匹配的回報。大二的時候就發表了人生第一篇論文,到了大三自己獨立撰寫的論文發到了C刊。抱著試試的心態參加了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結果不僅是當時全校第一支來自經管的隊伍,還在全國拿了獎。慢慢地,有學校老師開始喊我一起幫他修定專著、編撰教科書。到了大三末尾,入選了學術年會分享自己的論文,大四進入到北京經濟學TOP3高校的研究所實習。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研究所裡每個人幾乎都是身懷絕技,每次最緊張的就是早上半個小時的晨會,要對最新發生的宏觀經濟作評論。第一次參加晨會,但其他研究院侃侃而談的時候,我還在焦慮地翻著各種新聞軟件,毫無意外地,第一次就以崩盤收場。儘管沒有人會指責你,但那種尷尬的氛圍深深刺激了我。早上9:00開晨會,那我就在前一天晚上把我的內容準備好,儘管對其他人而言只需要早上稍稍看一眼新聞,就能分析出很多內容,而我一準備就需要花費2個多小時。現在想想要不是那時候每天晚上的一篇分析稿,也許現在我也還是隻會看書不懂思考的人。

從環境的角度看,北京大概是中國最不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了。一入秋,天氣乾燥,風也特別大,這對於從小有哮喘的我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地獄。北京從來都不是讓人來舒適度日的,這座城市最深處的印記,從來都與奮鬥有關。所以,為什麼要留在北京?如果不來北京,可能我就不會遇到那麼多大神級的人物,也就不知道在自己認知之外,還有一個全新的世界。而只有對自己的現狀並不滿意的人,不甘心就此沉寂的人,才會對看到新世界欣喜若狂。研究院半年的實習讓我堅定了留在北上廣的想法,即便黃沙漫漫、前途未知。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所有敢於留在北上廣的人都是英雄。

珍姐是我第一年來上海認識的,她的工位在我的對面。珍姐過完年就開始和我抱怨家裡催婚的事,還要她早早回老家去,家裡人總和她說,女孩子考個公務員就好了。但我知道珍姐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她想在上海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她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印象深刻“我還很年輕,我還能過得更好”。後來珍姐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工資是之前的兩倍。

上海就是這樣一座神奇的城市,幾乎所有人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切合自己的位置,年薪百萬和年薪十萬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你多努力一點,收穫可能就會多一點,生活就可能再進一步。在上海,不同職位的流動率很高,有數不清的應聘者也有數不清的招聘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從來不被埋沒,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魅力了。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打拼”這個詞本來就是為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而造的,只有拼了命的人,才有可能在一輪輪競爭中逆勢上升,而越小的地方,能力可能就越不重要,人情與關係反倒成為了走上人生巔峰的工具。所以,所有那些奮鬥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都是對自己抱有期望的一群人,如果預料到自己一輩子在大城市困苦潦倒,這些人沒有一個願意留在這些城市裡。

第一年,我在上海的工資到手是6500,除去房租2500,就只剩4000,和在老家賺3500差不多,畢竟在老家也不需要租房。第二年,換了一份工作,工資到手15k,除去房租3000,一個月大概12000,在老家按揭一套房產,每個月房貸5000,就算這樣一個月還能有7000用於自己的日常消費,而在老家的同齡人每個月還是隻有4000左右。這大概是關於來大城市奮鬥最清楚明白的答案了。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即使過得異常艱苦,依然義無反顧在北上廣打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