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明清時,都流行為婦女建造貞節牌坊,這其中大部分是為寡婦而建造。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提倡一女不侍二夫,婦女被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所禁錮,只能聽天由命。尤其是寡婦,在那個時代被視為了不祥之物。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受封建倫理道德觀的影響和對婦人節烈觀的不斷強化,宋代時就有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後來民間便有了類似“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好馬不備二鞍,烈女不嫁兩男”的口頭禪,人們將寡婦改嫁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

清代時,這種思想更為激進,在安徽、江西一帶,如果有寡婦敢於打破倫理再嫁他人,那就必須走偏門、後門或是直接從牆壁上鑿個洞出去,絕對不允許走大門;而且這些改嫁的寡婦還不能在白天出嫁,須等到晚上,靜悄悄地出行。人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兇禍發生。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因為寡婦死了前夫,因此一旦再嫁就不能將前夫的靈魂帶到新夫家來作祟。所以,寡婦出門時是不能坐轎子的,必須徒步走上一段路程才能上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前夫的靈魂發生錯覺,誤認為他的妻子是到某地去辦事,當她在途中上了花轎後,前夫的靈魂再想跟去就無法找到她了。

在廣西、貴州一帶,寡婦根據前夫死亡的不同時期被分為了三類,即“傘下寡”、“鴛鴦寡”、“斷橋寡”。

傘下寡指的是在新婚不久後死了前夫,如果這樣的寡婦要再嫁,就不能梳妝打扮,一定要從後門悄悄地出去,新夫家會派人將寡婦像押解犯人一樣,把她押送到新夫家。

鴛鴦寡指的是生下兒女後死了男人,這種寡婦要再嫁,就必須三更半夜跑到深山老林的小草棚中居住,躲避前夫的七七四十九天的忌日,而且在此期間不能被外人發現,通過了這一關才能去新夫家生活。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斷橋寡指的是男人出了意外而死,這種寡婦在人們的眼中最為“兇險”,因此她們若要改嫁難度很大,她們必須在野外獨自呆上三個晚上,絕對不能見到外人。更離奇的是,每晚上還有抱著大樹睡覺,人們認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她以後“克樹”而不“克人”,從而解除對新夫的邪氣。

清代河南一帶,寡婦再嫁禁忌在白天操辦婚事,一切禮儀都在晚上進行,而且寡婦所乘之轎沒有頂,周圍也沒有布,有的甚至乾脆坐著大椅或將桌子反過來坐。之所以晚上操辦婚事為的是不讓前夫因天黑找不到妻子,轎子無頂也不用布圍著為的是不讓前夫的靈魂躲藏進去。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而且,寡婦上轎後路過十字路口就得停下鼓樂,更不能燃放鞭炮,要安靜而快速地通過。這樣做是為了迷惑前夫,讓他的靈魂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到了新夫家後,還要端著一斗糧食,轉椿樹,或者是轉碾道、轉磨道,也是為了不讓前夫的靈魂前來搗亂。

清代時民間都將寡婦認為是“不潔”之人,她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從道德上來說,官方和民間都不支持寡婦再嫁,因為這種行為和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是統治階級所不願看到的;從封建迷信上來講,民間忌諱寡婦再嫁,因此也就設立種種所謂的禁忌來束縛她們,讓寡婦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損害和心理壓抑。

清代時寡婦改嫁有很多風俗,有一種最離譜,晚上必須抱著大樹睡覺

朝廷既然要鼓勵寡婦守節,那麼就不得不為這些貞潔烈女樹立榜樣,因此通過建造牌坊這種官方行為來鼓勵寡婦守節,在舊社會,寡婦改嫁要面臨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