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網絡強國

實習記者 張帥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佈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頂層設計,為我國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推進人民的網絡強國建設指明瞭方向。

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網絡強國

網絡事業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網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風起雲湧的互聯網技術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明確“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讓每一個民眾在互聯網中得到切實的利益與實惠。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迅速席捲整個教育界,“數字紅利”加快釋放,“互聯網+”深入百姓生活。在人頭攢動的北京市豐臺區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一窗辦理”的綜合服務窗口讓很多原本以為跑多次的群眾一次就辦好所有手續,切實感受到“最多跑一次”的便利……在車輛穿梭的北京街頭,城市交通大腦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由車流量來決定全市紅綠燈的運營配時。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成熟應用,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深度影響日益明顯。互聯網給每個人創造了一個瞭解信息、發表意見的廣闊平臺,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互聯網關注和參與公共事務。我們看到,從江歌被害案到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再到最近剛剛發生的鴻茅藥酒爭議,許多重大公共事件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網絡民意的力量。

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庭審64.6萬件,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4278.3萬份;今年兩會,“部長通道”“委員通道”和“代表通道”記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提問;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工作報告、中央預算報告都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查看。“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習近平的囑託讓網絡成為新媒體時代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新紐帶”。網絡理政已經成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必修課。

持續加強頂層設計,信息化發展更添制度保障。創新服務,利企便民。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政府網站運行總數近3.2萬家;政務新媒體成為溝通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網絡強國

現在從隨處可見的移動支付到屢創新高的網絡交易額,從覆蓋全國的電子政務系統到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產業,從三大電信運營商降費提速的落實,到全國光纜線路總長達到3747萬公里,網絡不僅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主要大國展示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領域。建立網絡強國的意義不僅僅在網絡本身,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網絡經濟、軟價值時代、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變革將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代表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在這一領域,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已經擴大了自身的全球影響力。

習近平強調,網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信息化發展,整體帶動和提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要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加快推進電子政務,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更好解決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我國網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務,不斷解決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正在惠及更多百姓,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的不斷交匯融合,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善於利用互聯網優勢,著力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方便群眾辦事。

網絡是人民的家園

短短20多年時間,從一條網速僅有64千比特每秒的網線出發,如今我國已經擁有7億網民、400多萬家網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網絡,網絡零售交易額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應正視,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後,區域和城鄉差異比較明顯,網絡和信息化工作發展瓶頸仍然較為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系統部署和全面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我國互聯網發展和治理不斷開創新局面,網絡空間精神家園日漸清朗,信息化成果惠及億萬群眾,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主張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網絡安全為人民,構建安全清朗的網上家園,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絡安全防線。

網絡信息化革命浪潮深刻席捲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各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中利益交融、休慼與共。2018年以來,針對當前網絡視頻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主管部門以約談、整改、下架等一系列“組合重拳”,為一路狂飆的網絡視頻行業踩下“急剎車”。這只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依法管網、猛藥治痾的一個縮影。

當前網絡信息化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著旺盛的活力,也有著“成長的煩惱”。許多虛假信息、不健康內容在網絡傳播,違法犯罪活動也走進網絡,網上製假售假、網上侵犯著作權、網絡洩露商業秘密、傷害青少年健康成長、損害人民財產利益等動搖國家社會穩定。2016年8月,中央網信辦、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統一權威的國家信息標準工作機制得以確立;2017年6月1日,我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一批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依法管網、辦網、用網提供基本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密切配合、協同發力、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我們倡導“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就是希望與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揚夥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作為一個網絡大國,中國不僅為推動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探尋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體系建設和推動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更以建設網絡強國的實際行動為世界貢獻著中國經驗和中國力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深入應用,網絡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平臺。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對各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而網絡身份的可信,則是網絡空間安全穩定繁榮的重要基石。建設網絡良好生態,使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互聯網成為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凝心聚力的作用;在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條件下,網信事業的發展,創新驅動是動力之源。網絡的發展,服務人民是根基所繫。

習近平強調,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應該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發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種主體作用。為網絡家園的環境要下定決心、保持恆心、找準重心,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既要推動聯合國框架內的網絡治理,也要更好發揮各類非國家行為體的積極作用。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等為契機,加強同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完善網絡法律體系

2015年至2017年,廣東檢察機關共批捕知識產權犯罪案件3670件6782人,起訴知識產權刑事案件4712件8074人,辦理知識產權民事檢察案件27件,約佔全國此類案件的50%。通過對微信、新浪微博、淘寶網、京東商城等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進行評審,企業違法違規收集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得到有效整改。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1月7日通過了《網絡安全法》。國家網信辦牽頭編制研究提出信息網絡專項立法規劃,積極推進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重要法律法規立法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加快出臺。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將網絡安全各項工作帶入法治化軌道。《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管理辦法》《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配套規章、規劃和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此外,問題還涉及網絡安全意識有待增強、配套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管理部門權責劃分需進一步界定和協調、網絡安全基礎性工作。

一張小小卡片,能夠阻止非接觸式敏感信息的獲取;在線簽證核身技術,從源頭對非法入侵行為進行識別和攔截;國內首個網絡安全保險,為廣大網民提供更多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物理隔離”防線可被跨網入侵,電力調配指令可被惡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竊取等重大風險隱患,金融、能源、電力、通信、交通等領域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不斷創新,正在織密網絡安全的防護網,打造國家安全的金鐘罩。

網絡社會,國家安全、經濟繁榮以及人民福祉嚴重地依賴“信息網絡”這一複雜的動態系統。也是今後“網絡戰”的重點攻擊目標。網絡信息面臨的安全威脅在急劇增加,針對網絡信息的新型攻擊和破壞手段層出不窮。網絡信息涉國家核心利益,完善網絡信息保護法律體系、金融、能源、電力、通信、交通等領域的網絡信息是經濟社會運行的神經中樞,是網絡安全的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網絡信息面臨的安全形勢非常複雜,網絡運營者安全防護能力十分欠缺,工控系統安全隱患非常突出,黨政機關網站被不法分子攻擊篡改問題嚴重,個人信息和數據洩露事件頻繁發生,網絡安全威脅的隱蔽性導致網絡運營者遭受重大損害時才發現補救。2017年5月永恆之藍勒索病毒事件,公安、石油、教育等機構發生感染,導致部分關鍵業務停擺,彰顯了網絡信息的脆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習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維護網絡空間安全以及網絡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維護網絡空間安全能力。” 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他再次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 。

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網絡強國

網絡信息一旦癱瘓或被摧毀,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福祉乃至國家安全都會受到致命影響。因此,網絡風險防控遠比事後懲治和打擊重要。網絡安全風險的客觀性和風險導致損害的不可逆性,要求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法律體系的構建應以網絡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確定網絡信息保護客體是對其進行保護的前提,將涉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公共利益的網絡設施、信息系統納入保護客體,如今,網絡安全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這個背景下,國際競爭本質上就是對互聯網信息的掌握、管理與使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就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護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網絡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加快構建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指明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