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從來如此,便對麼?

——《狂人日記》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傷逝》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那拉走後怎樣》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是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讀書雜談》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且介亭雜文附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記念劉和珍君》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熱風》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的。——《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於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野草》題辭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起來。——《祝福》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南腔北調集·世故三味》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中國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老調子已經唱完》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既非贊同,也非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搓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吶喊》自序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那拉走後怎樣》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求乞者》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野草·序》

奴才做了主人,是絕不肯廢去“老爺”的稱號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而已集·小雜感》

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華蓋集·雜感》

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於變化,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說“面子”》

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現了就更好。——《外國也有》

魯迅的深刻:三言兩語便一針見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