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專家訪談:糧食安全是政治問題,必須絕對安全

實習記者 張帥

對於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日,本刊記者就我國糧食安全及我國如何在當前環境下的中美貿易中為糧食安全贏得主動採訪了等問題採訪了著名經濟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

專家訪談:糧食安全是政治問題,必須絕對安全

記者:應該如何理解我國提出的農業轉型升級,它對於我國的農業或糧食安全意味著什麼?

卞永祖: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我國人口多地也少,農業都是以家庭模式為中心,規模也不大,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糧食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和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快速攀升、糧食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的情況下,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通過科技加快發展農業,加快力度改善農村環境。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構建適應國情糧情、高端高質高效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推動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是興糧之策、富農之道、惠民之舉。

記者:此次中美貿易摩擦談判,兩個回合下來關於農業的話題都擺在最靠前,這說明了什麼問題?美國瞄準我國農業作文章,那麼您認為農業在中美博弈和貿易結構當中的所處於怎樣的重要地位?

卞永祖:在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規模程度和農產品加工水平還不算高,滿足不了國內多元化的需求。擴大農產品進口,有助於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加大農產品進口規模,促進國內農業自身結構調整,推動發展綠色農業和優質農業通過進口引進國外優質農產品,加快能推動國內農業發展,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中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推進貿易便利化,為各類農產品進口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記者:我國如何在當前環境下的中美貿易中,為糧食安全贏得主動?最大程度的保障糧食安全?

卞永祖:我國是發展中的國家,美國是發達國家,它的農產品技術比我國發達,我們要大量的從美國進口,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滿足國內需求。我國糧食可以尋求更合理的價格,比較合適中國的,找更多的供應商,以防不測,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結構的多元化,使中國和美國互補。我國要加大提高農業科技技術發展,要堅持走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品質的道路。

專家訪談:糧食安全是政治問題,必須絕對安全

記者: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怎樣,主要風險是什麼?對策又是什麼?

卞永祖:我國每年的糧食生產比較穩定,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平衡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內外糧食市場加速融合已成趨勢,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擴大糧食市場,有利於利用國際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但是,我們過度大量進口糧食勢必會影響國內糧食市場,我國也要遏制過度依賴外國進口,同時,要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了糧食安全要分散供應商,要引領外國技術發展我國農業,要多參與國際上的農業合作。

要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修訂,健全糧食安全法律體系。完善糧食流通執法監管長效機制,開展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充分發揮12325全國糧食流通監管熱線作用,暢通社會監督渠道。

最後,我還想重點談一下,在採取各種措施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時,必須堅持“糧食安全”的理念。我國具有十四億人口,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擔的,只能依靠我國自身解決。同時,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底線。

糧食安全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應該體現在質量上。大力加強糧食從生產、運輸、加工各個環節的檢測,尤其是化肥、農藥、種子要保障安全,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同時要提高人們在環保方面的意識,加強水資源、土壤以及空氣方面的保護,防止因為環境汙染導致農產品質量受到損害,堅持綠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