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衛國人,活躍的時代是戰國早期,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可謂是對他的詮釋。
他的一生指揮的比較有名的戰爭就齊魯之間的那場戰爭,對這場戰爭所有的文獻中都沒有詳細的敘述,但是按當時齊魯之間國力的差距來看白起這一戰還是以弱勝強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具體什麼情況,史記沒有記載,而有詳細記載的《東周列國志》也是明朝的馮夢龍所著,之間相差了也是一千多年,所以小編僅以其做為參考。在齊國兵敗之後田和曾有這樣的一段話,田和乃嘆曰:“起之用兵,孫武、穰苴之流也。若終為魯用,齊必不安。”這段話裡所給出的評價不可謂不高,在這個時代之前孫武跟司馬穰苴是兵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這也能印證吳起在這一戰中將齊國打的有多麼的痛。
而吳起這場出彩的表演,並未在魯國的政壇給他自己帶來遠大的前程。因為魯國作為儒家思想的發源地,自然對吳起母喪不歸、殺妻求將的行為是極度排斥的。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史記”史記的這一段就是當時魯國人對吳起的評價,魯國的儒家是曾參、顏回一派講究“克己復禮”就是復興周禮,而吳起的行為在他們看來簡直就是道德淪喪、禽獸不如。這時候恰逢魏文侯禮賢下士以求人才,吳起就離開了魯國到了魏國,而魏文侯也不愧是一位銳意進取的君主,翟璜推薦吳起之後,魏文侯曾與李克有著這段對話,"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史記"然而在魏文侯完全不關注吳起德行有虧的問題,直接任命他為將軍,率軍攻打秦國,獲得了五座城池,接著任命吳起為西河太守以對抗秦國和韓國,直到此時,吳起才得到了真正能施展自己才華的一個舞臺。
吳起在西河的時期,將他的軍事思想和治國理念徹底付諸於實踐,對內修築城池,禹教於民,並且向子夏學習儒家的學說,而子夏的學說是側重於實用性的,崇尚與時俱進,很對吳起的胃口。對外則是訓練士兵,這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訓練士兵了,而是創立了魏武卒。魏武卒並非是一個兵種,而是吳起創造的一種職業軍隊的選拔制度,也稱武卒制,講究的是精兵策略,並且將兵種細化,主張各類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西河的軍隊在吳起的這種軍事思想下,很快就轉變成為了一隻讓敵國膽寒的存在。在之後的秦魏第二次河西之戰中,更是把秦國打的血本無歸,吳起帶著5萬軍隊,將秦國的五十萬軍隊揍的找不到北。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就是與之前吳起已經說服魏文侯實施以軍功對將士進行區別對待,這點後面的商鞅變法就是向吳起學習的,有功的吃得好穿的好用的好,家人地位高,沒功績的對不起,你只有看,在這場河西大戰中吳起帶領的是五萬從沒有立過功的軍隊,他們一直眼紅別人的待遇,在戰場上自然是不要命了,所以秦國這一戰敗的不冤。五萬破五十萬,這個數字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了,吳起自然也就成了絕世兇人的代名詞。這一戰不僅在軍事上給與了秦國重創,由於秦國外部戰爭的大敗,也帶來了內部政局的混亂,一直到秦獻公時期才逐步緩過氣來。秦國對魏國的威脅在短時間內已經不會再有了。這一戰對魏國的意義就是,奠定了魏國的霸權,直到龐涓時代的結束,魏國才跌出超級強國的位置。
第二次河西之戰給吳起帶來了巨大的紅利,魏文侯對他那是沒話說了。但是到了魏武侯時期,一切開始變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吳起還一點面子都不留的懟他,加上內部有人也眼紅於吳起的地位,吳起再次跳槽,這次是去了楚國。經過了魏國任職的經歷,他此時的治國理念已經極其清晰了,在楚國的這段時間裡,他不僅將在魏國玩的那一套又玩了一遍,為楚國打下了大量的地盤,在內政上,他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將那些地方上不幹事的人都免職了,再將那些封君和貴族的封底封到楚國的偏遠地區,這樣不僅可以開發楚國的邊遠地帶,也能將已經很富饒的地區的土地分給百姓以增加國家的賦稅。(分封制下的封地是不需要向國家繳納賦稅的)這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並且還規定了封君的爵位只能享受三代,三代之後國家收回,再用這些土地和增加的稅收訓練軍隊,進而將楚國周邊的國家又狠狠的糟蹋了一遍,但是這也是他最後的輝煌了,在楚悼王死了之後,吳起也被那些舊貴族群起而殺之。
吳起的的成功在於,他的治國理念和軍事理念,在那個年代是極其先進的,即使是在現代,同樣也有用。後面的商鞅變法,受他的影響就很深,兩場變法很多地方都有共同性,如: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吳起在西河時就是以戰功將軍士分為不同的等級區別對待;取信於民:制定法律公佈於眾,讓所有人都知道。這點兩個人都幹了。還有就是整頓吏治等行為。而除了政治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一位軍事家,在軍隊的制度上,他同樣是開了先河,將職業軍人的理念第一次帶入到了中國歷史,還追求不同兵種的專業性,更注重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他崇尚以與士兵同甘苦,來收軍心,即使身為將軍,也是吃住與士兵一樣,還做過為士兵吸掉傷口裡濃汁的事,所以他帶出來的兵才願意為他效死。他的一生就寫在一個變字中,從治國理念和軍事思想,都開一派之先河,用他自己的一生完美了詮釋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的道理,實為改革家的典範。
以下是關於吳起的一些個人分析,吳起之所以能走到他人生的巔峰又死於非命是在他自己的極端性格和遠大的抱負之下的必然結果。說他性格極端,是因為他為了出人頭地,他跟他母親發誓“不為卿相,絕不回衛”,即使後來母親死了,他自己也沒有回去,道德上說這是不孝,但是也證明了他對於出人出人頭地的那種迫切性。之後又“殺妻求將”,雖然在那個年代,女子地位低下,但是那麼決然的為了一個機會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的人,也沒幾個。再看看他在楚國的變法,他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能貫徹實施,他將楚國的舊貴族往死裡得罪,可以說根本沒想過當他們之間的矛盾爆發出來的時候會是什麼結果(如果他考慮了,楚悼王死的時候他就不可能死在楚悼王的靈堂而是應該逃離楚國)。這些都說明了他性格的極端,但是這些極端性格也極大的推動了他的成功,因為他做事只重目的而不在乎過程,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人是不可能不成功的。而沒有這樣的性格,就沒有他被曾子逐出師門的事,他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總的來說他的一生是成功的,即使他的變法最終失敗了,即使他自己死於非命,但是作為戰國時期變法的先驅者和兵家科班派的傑出人物,他為後來人的變法都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參考,而在兵家的地位他與孫武齊名,並稱孫吳,活則位極人臣,死則青史留名,可謂不枉此生了。
閱讀更多 卡卡了的筆記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