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最是雪夜好讀書

最是雪夜好讀書

2月21日,騎行歸家,雪粒滿懷。 小笑俠攝

最是雪夜好读书

下雪了。

我對雪最直接的記憶,是拎著棉鞋上學的路上。

小時候家裡到學校要走半小時的路,那還是“水泥路”的時代,下雨下雪,對小孩子來說走路就成了跋涉。

下著雪的時候,棉鞋很容易溼掉,等到雪化了,道路變成了泥濘更難走,所以雪來雪後幾天都要穿著雨靴去上學。

一不點的小孩,揹著碎花書包,手上還要拎著自己的棉鞋,一路吭吭哧哧走到學校。雨靴不保暖,穿上之後腳是涼涼的。

但對於小孩子並不算苦役,因為可以在雪地裡恣意蹦蹦跳跳,聽著腳底下嘎吱嘎吱的聲音,太開心啦。

走到學校,腳是熱乎乎的,趕緊換回棉鞋,使勁跺一跺,把這暖意包裹好。

教室裡冷極了,一節課下來,腳趾頭就凍得生疼了。戴著媽媽織的“半截手套”——就是把手指露出來的手套,仍是涼,只好哈哈氣,伸到棉襖裡胳肢窩焐一會。

因為要拿出手來寫字,我的手每年都要生凍瘡。

遇到週末是下雪的時候,最開心啦。跑出去打雪仗,看屋簷上掛著一米多長的冰柱。媽媽這個時候通常會包餃子,或者煮一鍋白菜蘑菇燉肉,圍著爐火,紅彤彤的。

雪下大了,就暫時老實一會兒,別出門了。我最喜歡搬個小板凳到爸爸的書架上找書看。

家裡的書實在是不多的,並沒有太多名著名作。我看的最多的是爸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各種書籍,比如中國歷史故事、外國童話故事、希臘傳說等等。

還有一大豐富的資源,是當教師的爸爸的大學進修課本,好像莫泊桑、福樓拜、狄更斯這些名字我最初就是從這些課本選讀裡知道的。

那時候最喜歡看爸出差買來的雜誌《東西南北中》《演講與口才》,現在不知道這雜誌還有嗎?

家裡兩層書架,書並不多,我好像有關沒關的都翻過。那時候圍著火爐一邊烤手一邊看書,爐子上架個鐵夾還隨時可以放上餃子烤熟了吃,現在想來,實在是口水要出來啦。

小時候我心裡一直有個最大的願望:要是以後我有錢有能力了,最先就在我們村裡建一個圖書館,讓小孩子都可以來讀書。

這個願望在心裡存了好多年,風來襟滿袖,鼓鼓的,一想起來就熱血沸騰。

等我有了足夠的錢可以買書了(呵呵,並沒有“足夠”,只是買兩本書不再算奢侈品罷了),進書店也不過是偶爾為之。

我和夫君在一起,他總督促我倆多讀書(但是我總揶揄他自己讀書實在淺),興起還說要做二人讀書會——可惜只一本正經分享過一次讀書心得,就再也沒有下次了。

今日好不容易落了場雪,實在如小時候的書一般都是奢侈品。

最是雪夜好讀書,最近看了幾本書,倒也有趣,泛記之。

最是雪夜好读书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是東北人,一路輾轉流離至臺灣並至今安居。1924年出生,今年都93歲了。老先生在如此高齡筆耕,撰寫回憶錄,對懶於動筆的我而言,首先是一大觸動。

巨流河是東北的一條大河,齊邦媛的父親欲起事反對張作霖對東北的獨裁統治,但終兵敗巨流河。齊家從關外流落內地,去往湘桂、川黔……

她寫草地裡望著歸雁哭泣的母親;

她寫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學子和母親的酸菜罈子;

她寫國立武漢大學宿舍後面江邊草窠裡唸書;

她寫在校園裡投來一個擁抱就永世沒有再見的少年偶像(戀人)張大飛。

她還寫初到臺灣的居家生子;

寫匆匆逃亡寶島、渡輪在臺灣海峽沉沒的友人;

也寫臺灣文學這麼多年的發展和建設。

讀此書,我初為人母。

看齊邦媛的娓娓陳述,不僅看一部家國曆史,我還感嘆她在四十歲的時候能夠下定決定出國留學。

我還只有一個孩子,深深佩服一個有著三個幼子的母親,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精神,還能把家庭平衡安排好。

她的文字是耐讀的,也是好讀的。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果然如此。

最是雪夜好读书

《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

,這個大部頭,好像是美術史論的學生的專業課,第一印象似乎就一句話——看起來頭疼啊!

其實不呢。我有興趣看這本書,是因為最近做一個藝術家的稿子。

他的展覽是抽象藝術,概念無非“愛與死”“束縛與孤獨”,其意象是 “佛像”“矇眼”“孩子”“肢解的模特”……

我想,如此知名的藝術家,這些命題真的新鮮嗎?這些形象在各種各樣的藝術村裡比比皆是,大家在思考什麼?

這本藝術史對於希望瞭解近三四十年來現代藝術的情況,是有所幫助的,並且配圖很全,語言也並不堆砌藝術術語,清晰明白。

“創作”意味著創作者企圖利用“典型”的情節、細節和人物

表現一種思想,表達一種感情。

最是雪夜好读书
最是雪夜好读书

這本書真是好!

《聲律啟蒙》是一本給小孩兒看的書,但作為大人,尤其是最近詩詞忽然火了起來,你一定覺得這本書好玩。

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每個詞順便就瞭解了一個典故或者一個傳統文化故事。

它適合念出來,我把這本書放在電腦旁邊,眼睛累了就瞄幾眼,順便抬頭望天(花板)記誦幾句,整個下午就興味盎然了。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最是雪夜好读书最是雪夜好读书
最是雪夜好读书

對藝術感興趣的朋友,這本《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也可以做入門書。

我平時做美術評論的稿子,現在的評論家都說的什麼話呢,氣韻生動、筆力雄勁、渾厚華滋……說得都對,但你讀懂並能體會到幾分呢?

這本書部分是傅雷先生在上海美專上課時候的講稿。所謂大家,是怎麼鑑賞美術作品的呢?

舉一個眾人皆知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例子。(那個時期,稱這幅作品為《瑤公特》)。

最是雪夜好读书

說皮膚——

只是受了輕幽的微風吹拂,所以只是露著極細緻的感覺。

說眼睛——

那是一對沒有瞳子的全無光彩的眼睛……蒙著一層悵惘的情緒,於她似笑非笑的臉容正協調。

最是雪夜好读书

說技巧——

達芬奇的輪廓是浮動的,沐浴在霧氛似的空氣中,他只有體積。

最是雪夜好读书

這樣娓娓道來,你是不是不小心就都懂了呢?

或許以後我們該嘗試一下朗讀。

我寫一寫 你歇一歇 ©靈感茶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