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孫悟空是哪國人?

大鵬日知錄


楊角風給大家好好推導一下,孫悟空到底屬於哪國人?

首先看原著中的說法,原著中第一回:

“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

也就是說孫悟空是出生在一座小島上的,小島屬於東勝神洲,但是水簾洞通著東海,證明臨近東海。

在孫悟空出發拜師學藝的時候,有這麼一句描述:

“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木筏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贍部洲地界。”

也就是說花果山是在南贍部洲的東南方向,南贍部洲主要是大唐地界。孫悟空在南贍部洲遊蕩了八九年,忽行至西洋大海。

然後過了海就到了西牛賀洲了,那麼根據這些證據,楊角風做了一張圖:

畫的白線有點往北了,孫悟空學藝路線應該是在江南一帶到達雲南,到現在的緬甸進入到印度洋,再到印度天竺國。

在孫悟空去傲來國偷武器的時候,有這麼一句描述:

四猴道:“我們這山,向東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廂乃是傲來國界。”

傲來國肯定不是小國,在原著中說的是傲來國國都是萬戶千門,首都至少也得好幾萬人了。由此推斷,這個傲來國很可能是臺灣省。

中國大陸離那裡最近的地方是平潭縣,大約125公里,沿海的島嶼離的就更近了一些,差不多就是書中說的二百里水面。

由此,楊角風推斷,花果山應該屬於福建省,就在福建省的臨海島嶼上。

注:本推斷只是按照大唐歷史疆域推斷,不代表個人觀點!

但是因為他的形象是多年來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又是吳承恩創造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是吳承恩的孩子,當然隨創造者的國籍,也就是中國人!

在印度的傳說中也有一個猴神,有些學者說,孫悟空的形象來源就是來自於這個猴神,除非吳承恩去過印度,或者信奉那個教,才有可能,而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最可靠的說法,孫悟空原型是中國水神無支祁,以及來自唐僧取經時收的徒弟石磐陀。因為西遊記創作成功,之前是有元雜劇西遊記的,那裡面的孫悟空就是有母親,有兄弟姐妹的,當然,國籍就是中國人!

不管怎麼說,西遊記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孫悟空又是其中形象最飽滿的英雄,毫無疑問,就是中國的!

今天就不抽風了,萬一把他分析成西方人,我自己都饒不了自己!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孫悟空是哪國人?

  在西遊記的記載中,孫悟空乃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人氏。

  當時的大唐王朝是南贍部洲地界。並且是在南贍部洲的東方,因此,唐朝也被稱為東土大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悟空確實是個外國人。

  不過《西遊記》乃是一部神魔小說。西遊記中描繪的大唐,也和現實中的大唐王朝有著很大的區別。

(網絡圖)

  比如說在歷史中的唐太宗,在貞觀25年就已經去世了。但是在《西遊記》當中,唐太宗一直到貞觀27年唐僧師徒迴歸長安之後,依然活著。

  並且,在書中明確提到,孫悟空是在王莽篡漢那一年,被壓在五行山下,如果嚴格按照歷史時間來進行計算的話,那麼,從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到唐太宗取經,應該過了600多年,但是孫悟空遇上妖怪的時候,總說自己是500年前大鬧天空的齊天大聖。

  因此我們可以說,孫悟空並非西遊世界當中南贍部洲唐朝人。

  但是孫悟空畢竟是我們中國古典名著當中創造出來的英雄人物。他的國籍自然是中國!


宛如清揚


每個人在兒時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我的孩提時代最崇拜的人和大多數同年齡的人一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神話故事,孫悟空就是神話裡的人物,吳承恩先生塑造了他。按《西遊記》中所描述,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在我兒時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是一位驚天動地的大英雄。

由於我喜歡孫悟空,就難免會用心去研究他,愛屋及烏,我同時也會研究《西遊記》和其他三部古典名著。在研究孫悟空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那就是孫悟空究竟是哪裡人,哪裡才是他的老家呢?據《西遊記》中介紹,孫悟空出生之地是東海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那麼這傲來國花果山究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呢?關於這個這個話題,一直有好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傲來國花果山就是現在江蘇省連雲港市的雲臺山,因為最符合《西遊記》開篇詞“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的地理方位,只有連雲港雲臺山一處。據說雲臺山的四周原先都是大海,康熙50年,海水東退,雲臺山周圍由海島成為陸地。在孫悟空老家定位的問題上,持這種觀點的人較多。

第二種說法認為傲來國花果山就是現在山東的泰山,《西遊記》中所提到的一些具體地名,如“傲來國”、“曬經石”、“奈何橋”、“南天門”、“地府”等,都可以在泰山上找到,並且大多都是泰山所獨有的。先說那個“傲來國”,全國各地只有山東泰山才有傲來峰,在《西遊記》第九十九回出現的“曬經石”也是泰山獨有的,且成名早於明朝,這是很有力的證據。另外,泰山上的天宮、王母池、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等地名,也都和《西遊記》完全對應。儘管全國有十多處水簾洞,但只有泰山的水簾洞洞前有橋,和《西遊記》中的描述完全吻合,這些似乎都充分說明了花果山的原型是泰山,所以這種說法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同。

第三種說法認同的人相對較少,認為花果山的原型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我倒是認為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仙境”之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這樣也說得通,觀音和孫悟空本來就是鄰居,因此觀音對悟空一直比較瞭解、也比較照顧。舟山群島古稱翁洲,因葛玄葛仙翁在此煉丹而得名,有千歲翁之稱的神道安期生也在此修行過,因此這個頗有仙氣的群島被稱為東勝神洲也未嘗不可。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著稱,山上到處可見翠綠的荷花,飄渺的霧氣,潺潺的流水,偶爾還能聽到兩三聲鳥兒的歌唱,讓人彷彿置身與仙境一般。說它是《西遊記》中東勝神洲裡的花果山,應該也可以吧。

最近我發現還有另外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認為孫悟空是今甘肅省安西縣人。而且認為孫悟空這個人物不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人,和玄奘大師一樣,活生生的存在過,但是吳承恩先生當時在寫他的時候,賦予了他神話色彩。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途中所收的胡人弟子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

這麼說不是沒有理由的,首先,石磐陀對於玄奘起到的是行路嚮導作用和解除困難作用,這和《西遊記》中所寫孫悟空對於唐僧起到的作用相吻合。其次,孫悟空與石磐陀行者身份相同,石磐陀與玄奘之間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第三,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 “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也就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石磐陀就是孫悟空,不但有書為證,還有畫為證。敦煌莫高窟的姐妹窟———榆林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其作畫年代比神話小說《西遊記》成書早300來年。在榆林石窟和東千佛洞現存有五幅西夏時代的壁畫,是兩窟的壓窟之寶,均以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藍本繪製,壁畫中只有唐僧、白馬和一位尖嘴猴腮的胡人,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圖中的唐僧是位漢僧,身著襦褲,外套右袒袈裟,雙手合十,面目英俊,他身後的胡人著襦褲,腳穿麻鞋,頭戴金環,額低嘴長,露齒披髮、雙目圓睜、似人又似猴,形象逼真而帶有野性。在這五幅畫中,那個胡人身背經卷,一手持金環錫杖,一手牽一匹白馬,他就是石磐陀。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八月,玄奘西天取經途經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停留。隨後在此講經說法一月有餘,其間有個叫石磐陀的胡人,天天都來聽玄奘大師講佛法,每次都聽得特別認真,一段時間聽下來,慢慢受其感化,後來拜玄奘為師,立志護隨師傅去天竺取經。一路上經過葫蘆河,玉門關,白虎關、大泉、星星峽、新疆等地,最後終於到達天竺國。歷時17年,玄奘、石磐陀師徒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

唐人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對當時玄奘、石磐陀師徒取經那段歷史的真實情況有詳盡的記述。師徒二人取回真經後,中國佛教興盛,玄奘講法及與石磐陀西天取經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到了明朝,吳承恩根據傳說及壁畫內容編寫成膾炙人口的名著《西遊記》一書,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我孩提時代的最崇拜的人——孫悟空的身世之謎終於被解開,至於東勝神洲傲來國的花果山究竟是在哪裡?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


墨言路遙


孫悟空是甘肅人還是印度人

關於孫悟空原型的兩種說法

  一、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蹟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二、“石磐陀”說。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嚮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係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於是有關孫悟空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孫悟空的形象到底來自何處,難道他真的是由一個甘肅胡人演變而來嗎?帶著些許好奇,記者採訪了著名古典小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胡小偉先生。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裡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係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漢文文獻《樸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樸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生“質的飛躍”,《西遊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井噴式”爆發,應當從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係,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


拔星君


《西遊記》採納了宋代學者邵康節的看法,認為宇宙是循環往復的,週期是129600年,每個週期又分成12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發生的事情,這是世界。作者又把我們所在的世界分成了四大洲,就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這是空間。吳承恩的時代,世界地理大發現還沒有完成,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這四大步驟的看法來自於古印度,但又和古印度原來的說法有所不同,那是混合了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傳統觀念而成的一個觀念。南贍部洲是我們中國的所在地,西牛賀州是如來和大部分妖魔所在的地方,北俱蘆洲沒有寫到,按西遊記的意思推測,大概位於今天的東北和俄羅斯的亞洲北部。

北俱蘆洲沒有寫到,按西遊記的意思推測,大概是位於今天中國的東北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東勝神州則大致對應著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太平洋上最大的島是伊利安島,所以孫悟空如果真實,也就很有可能是伊利安島的原始祖先。

關於孫悟空的年齡,說到孫悟空的年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筆糊塗賬,以為孫悟空的年齡老到足有地久天長地老天荒,實際上悟空的年齡並沒有那麼大,西遊記第14回說得非常清楚,孫悟空被如來施大法力鎮壓在五行山下是在王莽篡漢的公元九年,而此前他的經歷也都非常清楚,大鬧地府的時候他342歲,這一點在生死簿上寫的很清楚。此後在天宮擔任過弼馬溫和齊天大聖兩個職務,總共大概是200天,也就是陽世的200年。老君爐裡的49天,也就是陽世的49年,結合這些信息,悟空出生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580年左右,也就是中國的春秋時期,大概和孔子老子是一個年代的人物。

綜上,一個伊利安島民,歷經千難萬難,,沒有和同時代的人一樣選擇著書立說為自己發聲,而是選擇一飛沖天,成為神界“今後五百年都會記得的名字”,大概和甘肅偏遠山區留守子弟幾經浮沉進入中央政治局的難度差不多了吧。

綜上,大概孫悟空算與老子同時期的伊利安島島民吧。



琳琅智庫


這是個蠻有趣的問題。孫悟空是哪國人,可以基於以下三個角度回答。
其一,原著裡的記載。
孫悟空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兒,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西遊記》第一回就曾寫道: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這裡寫得很清楚的了——孫悟空是“東勝神洲傲來國”人氏。祖籍花果山,父母不詳。性別男,單身,無在冊配偶。
其二,遵從作者的原籍。
喜歡寫字的作者都明白一個道理:作者和作品的關係可以用“父子關係”來形容。一個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能夠千古流芳(或者遺臭萬年),那和作者的嘔心瀝血是分不開的。這個過程和父親悉心培養兒子成材也差不多。
同理,既然孫悟空是由吳承恩先生創作出來的,如果跳出原著,讓孫悟空的國籍順著作者吳承恩的國籍也沒毛病。
那麼,既然吳承恩先生是明朝人,所以孫悟空也應該是咱中國人。
其三,從角色的原型推演。
吳承恩先生在塑造孫悟空這個角色的時候是有參考其他典籍的。毫無疑問,孫悟空是有原型的。這其中,受後人們認可的就有唐代高僧“釋悟空”、印度神猴哈奴曼、淮水水神無支祁、福建二聖墓中的通天大聖和齊天大聖等等。從這些原型人物的國籍來看,中國人多些,印度猴一個。所以綜合考慮,孫悟空是中國人的比例更大一些。

結合以上三點,我們就不難得出“孫悟空是中國人”的結論。其實想想也對,《西遊記》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人物咋能是外國人嘛!您說對吧?


白馬晉一


作為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堪稱一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小說。自1986年央視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播出以來,孫悟空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在上個世紀,胡適和魯迅曾有一場關於孫悟空的爭論。

胡適認為孫悟空是從印度來的,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而魯迅則持相反態度,他說”孫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時降服的淮渦水神無支祁“。一個認為是”印度種“,一個認為是”中國種“,究竟誰對誰錯呢?

胡適: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適在1923年的《西遊記考證》中,提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孫悟空的原型:“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我依照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史學大家陳寅恪、鄭振鐸和季羨林都認同此說。

哈奴曼是什麼?

它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羅摩銜那》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堪稱中國的《論語》,西方的《聖經》。據說哈奴曼毛色金黃,身軀高大,吼聲如雷,力大無比,能移動山嶽、捕捉行雲,一伸手就將太陽挾在腋下。他又善惡分明,除妖捉怪,多次救羅摩王子於危難之際,擁有超凡的力量,並且精通變化。

有一次,哈奴曼的主人羅摩的妻子被魔王劫走,情況非常緊急,哈奴曼率領浩浩蕩蕩的猴子大軍,遠征魔王,打敗了敵人,救出了主人。《西遊記》中有類似情節,朱紫國王的金聖宮娘娘被觀音菩薩的金毛犼攝走,孫大聖率領師兄弟,智盜紫金鈴,擊敗了怪獸,救出了皇后。

陳寅恪不僅認同胡適,還補充道:“大鬧天宮”的故事也是來自印度民間故事,由佛經傳播者傳入中國。

在這之後,還有說法認為連豬八戒都不是中國人:“不但孫悟空與印度猴王有緣,就連豬八戒也同印度神話史詩有關”(顧子欣先生《孫悟空與印度史詩》)。

哈奴曼

魯迅:孫悟空的原型是水怪無支祁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裡,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源於水神無支祁。

傳說中的無支祁

無支祁是誰?它是唐代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在《西遊記》中,曾經提到過它的名字。

據說無支祁的形狀像猿猴,縮鼻高額,白腦袋白牙齒,金眼睛綠身子,倒像一隻長頸鹿,腦袋一伸,脖子變成百尺,力量超凡,速度飛快。

“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太平廣記》

由於無支祁在兩水作亂,禍害一方,在大禹治水時,便將它降伏,頭上套上鎖鏈,關在淮水之中。這一傳說,跟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的情節也頗為相似。

傳說中的無支祁

第三種說法:混血說

胡適和魯迅吵了很久也沒吵出結果,後來季羨林對他們的說法作了綜合與折中,說孫悟空就一混血兒,是印度的“哈奴曼”文化與中國的“無支祁”傳說“雜交”出來的產物:“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來的,又與無支祁傳說混合,沾染上一些無支祁的色彩。這樣看恐怕比較接近事實。”

不過,我認為季羨林這個說法有點”和稀泥“的感覺,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有實質性的討論。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

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鍾罄。

尖嘴諮牙弼馬溫,心高要作齊天聖。

這是吳承恩在《西遊記》第四回,寫孫悟空的一首詩。

透過這首詩,我們能看到幾千年前,那個不怕困難、不屈不撓、勇敢鬥爭、爭取自由的石猴。孫悟空的原型屬於哪個國家又如何?它已經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象徵和英雄標誌,數百年來仍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


一往文學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胡適在其《西遊記考證》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有類似主張。

另外還有主張該原型為玄奘在偷渡出關時所依靠的第一個弟子石槃陀。石槃陀為胡人,出家成為玄奘弟子後即為“胡僧”,可能因此口耳相傳訛誤為“猢猻”。且胡人體毛相較於中原漢人而言較多,也可能給予時人毛茸茸的印象。石槃陀在玄奘出西域後幫了不少忙,然而最後卻起了異心,欲殺玄奘。兩人間屈折離奇的關係可能為西遊記中唐三藏與孫悟空的互動關係提供了靈感與啟發。

由於孫悟空是虛構人物,你非要問他是那國人我也無力回答。。


當故事變成事故


《西遊記》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降妖除魔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是孩子們心中的大英雄。但是你有所不知,咱們的美猴王可不是純屬虛構,他的故事很有可能來自印度人人崇拜供奉的神猴。

想知道答案就快點開視頻讓我們一起看鑑真相吧!\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554ef81a201bceebbc60b7fb5e398f3\

看鑑


建議提這個問題之人重新讀一遍原著,原著寫著呢中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