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是指的母親還是女兒?

用戶4270387351


娘真的要嫁人?

這句俗語有個有趣的故事,被記載在清朝人張南莊著小說的《何典》中。


有一個名叫朱耀宗的讀書人,高中狀元,被皇帝老兒招做了駙馬。他趁機向皇上說:老母早寡,撫養他長大成人,很不容易,希望皇帝能降下御旨,為母親立塊貞節牌坊!皇帝見他孝親可嘉,欣然同意!

但朱狀元的母親聽到了這個“好消息”後,非但不喜,轉而憂愁不已。原來,老母早有意中人,只是為了不影響他讀書,沒有進一步發展。現在,兒子已然成名,自己就要追求幸福,來個“夕陽無限好”的黃昏戀,而且,母親意志非常堅決!

兩人為難之際,母親說,現在是大晴天,我洗一件衣服,晾在外面,一天之後衣服若還未晾乾,我就改嫁!兒子見白天大日頭,沒有不幹之理,於是同意把這個難題交給老天。也許老天有意成全,本來的大晴天,忽然晴轉多雲、多雲轉陰、陰轉暴雨,衣服越晾越溼。

兒子長嘆一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只好如實向皇帝陳情,上天都恩准了,天子也就做了個順水人情,玉成美事!

你娘才嫁人!

基本上,上面這個故事就是在瞎扯。《何典》本來就是一本小說,寫的越玄乎、越離譜,人們才越願意看。你看,這個故事中有中狀元、做駙馬、上天感應、老婦改嫁……各種傳統的非傳統的因素都有,故事本身很有味道,驚世駭俗、引人入勝,可讀性很強,但這只是文人的YY而已,經不起推敲。

實際上,“娘”是個會義字,從良從女,即純潔美好的女子,本意是新婚妻子,也就是新娘。後來,娘逐漸演化成對母親的尊稱,也泛指一般的婦女(比如廚娘)。小日本繼承了著這個古老的中國傳統,日文中“娘”就是女兒、少女的意思。

古代很多女子的名字都有個“娘”字,比如杜十娘、武媚娘、芸娘(《浮生六記》裡沈復的妻子)等等。而在當代,一個男人如果女裡女氣的,則會被稱為“娘炮”、“偽娘”等等。這裡的娘,如果解釋成母親,那就意義不通了。

因此,“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女大當嫁,順其自然,這是天理!


飲水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表示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而這句話中的“娘”有兩種解釋。

一.“娘”指母親。

常見的“娘”說的都是母親。有這麼一個故事:

傳聞有個叫朱耀宗的書生,年幼喪父,母親悲痛之餘見兒子聰明好學,便請來了秀才張文舉為其執教。不料母親與秀才對上了眼,兩人日久生情相愛了!兩人約定待朱耀宗成家立業後正式結婚。

長大後的朱耀宗被皇帝招為駙馬,他請求皇上給自己多年守寡的母親樹立貞節牌坊,而皇帝也准奏了!回到家中聽聞了母親要改嫁之事,覺得震驚極了,那這樹立貞節牌坊豈不是欺君之罪?!

母親悲痛,一邊是兒子,一邊是戀人,兩邊難以抉擇。無奈之下解下身上的羅裙,讓兒子洗淨,並約定:羅裙一天一夜能曬乾就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幹,則天意就是如此了!兒子見天氣甚好,事情並不難做,也就答應。不料夜裡下了暴雨,裙子溼嗒嗒一直不幹。兒子無奈,自知是天意難違。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朱耀宗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報告皇上,請皇上治罪。皇上連連稱奇,降道諭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自此,“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俗語就這麼傳開了。

二.“娘”是指姑娘,少女。

“娘”字的本義是少女,現在南方常以“娘”為女孩取名。今寧波方言管女孩為“娘”,“小娘”,“娘”字猶存古義。日本漢字“娘”仍用作少女之稱,而非母親,並其證。


而“姑娘要出嫁”似乎比“寡婦要出嫁”更為順理成章。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規律;而“天要下雨”則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正是基於這種邏輯上的相似點,人們把兩者合在一起,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一句很有表現力的民間俗語。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的“娘”亦可理解為少女,姑娘之意。


兔子君寶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個娘,指的是母親。

關於這句話的來由,有這麼個故事。唐朝的時候,有個女人,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的將兒子拉扯大。大家都知道,在唐朝一般十四五歲就結婚了,等她將兒子拉扯大,也不過二十六七歲,三十歲左右。而且唐朝是挺開放的,不像宋朝之後有那麼多該死的封建禮教,在唐朝,女人自己找丈夫,離婚、改嫁都是可以的。這個年輕的母親見兒子長大了,成家了,也萌生了改嫁的念頭了。兒子一聽母親要改嫁,就勸她,媽,你在家裡有吃有穿,日子過得挺不錯的,幹嘛要改嫁呢?還是留下來吧。母親也不想和他爭,於是就將一條裙子拿出來,給他,說,兒啊,我改不改嫁就交給老天爺定吧!這有條裙子,你明天早上將它洗了,晚上太陽下山時將它收回來,如果它幹了,我就在家陪你到老;如果它還沒幹,那娘就找個人改嫁了。第二天,兒子洗好裙子,放在竹杆上晾曬。白天太陽還火辣辣的,可沒想到到太陽快下山時卻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將裙子淋溼了。兒子看著打溼的裙子和漫天的傾盆大雨,長嘆一聲:罷罷罷,天要下雨,娘要改嫁,老天爺定了的事誰也改不了。


血染戰旗紅


中國漢字歷來都是博大精深,在不同的環境當中運用,就有不同的含有。尤其是古漢語和現在的漢語,有些字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在《列子·湯問》當中有一篇文章叫《兩小兒辯日》當中有一句“其日中如探湯”,其中的“湯”其實不是我們現在喝的湯,而是熱水。比如在北魏民歌《木蘭辭》當中有一句“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詩歌當中的“爺”,其實是父親的意思。所以,用現代人的話,去理解古代漢語,會鬧出很多笑話的。那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是指的母親還是女兒呢?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屬於古代俗語,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從字面理解,這句話當中的“娘”可能是母親的意思,但是真像我們理解的意思嗎?其實,我在寫問答的時候,已經用到過很多次了。我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當中的“娘”未必,是“娘”的意思。其實,“天要下雨”,我們都遇到過,這一種自然現象,人為無法干預,天要下雨,這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然而“娘要嫁人”,如果理解為母親要嫁人,這是一種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嗎?很顯然,不是。如果,我們把“娘”理解為“少女”、“姑娘”或者“女兒”,那就對了。為什麼,理解為“女兒”是正確的呢?

因為古代少女到了出嫁的年紀,必須嫁出去。因為在古代,女子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必須出嫁,如果到了出嫁的年齡,父母不把女兒嫁出去,是要犯法的。所以,把“娘”理解為母親更加恰當。根據《宋書·周朗傳》記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也就是女子到了15歲還不嫁,父母是要一起坐牢的。所以,在古代女兒不嫁不行,這個是法律規定了的,除非家人想坐牢。不然,無人能夠阻擋女兒出嫁。

不過網上流傳著一個故事,估計很多人看過,所以就不詳細說了。也就是古代一個叫朱耀宗的書生考中餓了狀元,皇帝見他一表人才,就把他招為駙馬。朱耀宗覺得有今天,都是母親的功勞,於是向皇帝說明的原因,認為母親寡居多年,把自己養大不容易,希望皇帝為她母親立一個貞節牌坊。誰知道母親已經有了心上人,因為以前害怕影響他的學習,才沒有嫁人,現在看到兒子衣錦還鄉了。她打算結婚,誰知道兒子為她在皇上面前求了一個貞節牌坊,如果推遲這是殺頭大罪。母親也很為難,於是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其洗衣裙,如果第二天干了就不嫁,如果第二天不幹就嫁人。誰知道,第二天下雨,衣服沒幹。也許這是天意,所以阻擋不了父母出嫁。所以,俗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是這麼來的。感覺這個故事,天衣無縫啊!古人就是這麼頑皮,我也無力反駁。不過,古代的俗語,都有一定的道理。天要下雨很好理解,就是那個“娘要嫁人”有點複雜。畢竟按照現在的理解,“娘”就是母親的意思。不過,我認為古人的所說的娘,應該不是現在我們認為的“母親”有可能是“新娘”要嫁人,或者“姑娘要嫁人”,為了順口就省略掉了一個字,所以現在才惹出這麼大的爭議。


謀士說


謝謝。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是指母親還是女兒?

儘管故事流傳很廣,但是我有我的理解。(分享給各位)

這個“娘”在這裡指的是“姑娘”,即包含了母親也包括了女兒。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天要下雨,(來自偶然),誰能阻擋得了,姑娘要嫁人,(去自必然),同樣你也阻擋不了,所以,才有了下句,隨他她去吧。(順其自然)(隨便他她怎樣)。

一個人認準了一件事,儘管不是什麼好事,非要去做,任你怎樣勸說都不行,還是要做,那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樣,誰又能阻擋得了呢,隨便他她去吧。

再見。


雪飛千里whf174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古話,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個故事的,說來與大家分享,不喜勿噴。

話說:古時候,有那麼一家人,男人因為離世,丟下母子二人,孩子還小,在那個年代,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試想她們以後的日子有多苦,別人都勸女人把孩子送去學徒,這樣她可以減輕點負擔,可這個母親沒有這麼做,她為了將來孩子不受苦,毅然決定把孩子送去私塾讀書,就這樣她含辛茹苦的供孩子讀書。



孩子長大了,學業有成,要去進京趕考了,母親在家殷切的期待著,一去就是幾年,這當中是因為他考上名次,皇帝賜他當了官,其間皇上了解了他成長的經過,很是敬重他母親,說要賜給他母親貞潔牌坊,他非常高興,帶著聖旨回家省親去了。

當他回的家對母親說起此事時,母親並沒有高興,原來是因為他這麼久不在家,他的老師一直在照顧他母親,老師也是失去妻子的單身,日久生情,他們有了感情,本打算等他回來就結為夫妻的,解果皇上有聖旨下來了,可母親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就脫下身上的衣服,對兒子說,明天你給我去洗了,如果到晚上能曬乾,我就聽聖旨的,如果曬不幹,我就嫁人,哪怕皇上殺頭也要抗旨。

第二天,兒子到河邊去洗衣服,看著高高的太陽,笑著想,別說一件衣服,就是十件百件也能曬乾,可當他洗完衣服,回到家晾曬好後,天突然間變了,瓢潑的大雨,傾盆而下,這一下就不停了,一直下到午夜,早上起來一看,衣服沒幹不說,比洗回來時還溼。


沒辦法,他不能強迫母親接聖旨,也不敢違抗聖旨,只好忐忑不安的回京復旨去了,當皇上聽到他把母親讓他洗衣服的事說完,不但沒怪罪,反而覺得他母親很值得敬重,就笑著說,算了,即然天要下雨,娘要嫁,朕就收回聖旨,誰能跟天抗命呢。

至此,這句話就世世代代的留傳下來了。所以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指的是母親。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信不信由你。



誰憐草心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俗語,主要指的是必然要發生的,無法去阻擋的事。

這一俗語一直就有兩種解釋,這也是漢字語言的精妙之處,同樣的俗語,用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表達的意思就大不相同。

第一種解釋,便是這一俗語的典故,幾乎所有的俗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這句話自然也不例外。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朱耀文的書生,他精通四書五經,善於琴棋書畫,長的更是出眾俊朗,有一年他上京參加科舉考試高中狀元,皇帝便把他召為駙馬。

高中狀元便要衣錦還鄉,小朱就請奏皇上,告訴皇上自己的母親為了供他讀書,一直守寡至今,多年來母親辛苦操勞把他撫養成人,希望皇上給他一直未再嫁的母親立個牌坊‘貞節牌坊’。皇上聽了自然很是欣賞和欣慰,便同意了小朱的請求。

小朱回到家之後,把立牌坊之事告知母親,結果母親卻告訴他“為娘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做了這麼多年的寡婦,如今你已功成名就,為娘也要找個老伴安享晚年,所以這個牌坊說什麼也不能要。”

小朱聽聞甚是驚訝,問道“娘,你要嫁誰?”

“你的恩師,張文舉。”朱母眼含深情說道。

小朱撲通跪倒在地,大驚道“什麼?我的老師?不可萬萬不可,皇上已經下了聖旨,如果貞節牌坊不立,就是欺君之罪,孩兒的臉往哪兒放呀。”

朱母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情人和孩子之間,真是難選擇。

其實朱母與小朱老師張文舉早就互生情愫,原本是打算小朱成家立業之後便告訴小朱他們之間的事,但是不知情的小朱卻做出了立貞潔牌坊的尷尬之舉。

左右為難的朱母,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解下自己身上羅裙,交給小朱說道“明日你把我這裙子洗了,如果一天一夜之後,裙子幹了我就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你就不能阻攔與我。”

小朱同意了母親的方式,第二日是個大晴天,他便把裙子洗了。但是當天夜裡,天空突然下起暴雨,到了第二天早晨,裙子自然是溼溼嗒嗒的,小朱仰天感嘆道“天意啊,天意。”

這時朱母對小朱說道“孩子,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呀。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小朱自然告知了皇上,皇上聽聞竟然連連稱奇“不知者無罪,由他去吧。”

第二種解釋便是,娘是姑娘或者女子的意思。天要下雨,女子要嫁人,如同天會下雨一般,女子要嫁人這本就是不可阻攔之事。

這種俗語,農諺本就是流傳下來的,現代的我們也真能解讀個片面,博大的中華文化我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學習。

關注中華文史局,共享博大的中華文化


最文史


這個我們按約定俗成的意思,“娘”當然是指寡婦,母親。這還有個故事,說是有個狀元叫朱耀宗,他高中歸來,卻聽到他娘要改嫁的消息。本來他死活不同意,他娘就說:“那就聽天由命吧!”

母子倆約定,其母將身上的儒裙洗好,曬在屋外,若是一天一夜裙子能晾乾呢。她就不改嫁,若是不能,兒子就不要再阻攔了。結果,天公有意成其好,下來一夜暴雨,裙子怎麼也曬不幹。這個狀元郎就感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便由她去吧!

後世就用這個諺語比喻那些無法阻擋,必然要發生的事。就好象故事中的母親一樣,當自己心內想要改嫁的時候,無論怎麼做也不能使其改變心意,就連天公也作美,讓她改嫁,這也不是人為的干預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諺語中的“娘”字,在一些南方地區,也指少女。所以,也有人提出,這裡的娘,指的事大姑娘想嫁,這樣會比較說得通。但從最先的出處裡,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根據我的猜想,是古代人忌諱寡婦改嫁,但這又是天命難違,所以,就把寡婦逐漸隱去,改為姑娘的意思。


阿楚故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應該是指母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可改變的意思,一切都是天意,順其自然,無可奈何!天空要下雨了,母親要改嫁了,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只能惋惜,感到遺憾。在某些重大災害,不可預知的面前,我們做什麼可是能是徒勞的,只是無可奈何,這也不是怨天憂人,這是不可抗拒的。能說這出這句話你人,說明受到了很大傷害,只能接受這事,慢慢適應,從困難中解救出來,也說明他已看清楚這件事了,已經理會到了,並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

在古代,在農村,天跟娘是一樣的偉大,是受人尊敬的,是不可違背旨意的,等於就是上帝。每當過年過節都是敬祖宗,拜天地,說明娘與天一樣重要。假如娘說什麼話,你不願意聽,就說明你不孝,農村常有一句罵人的話,“你要遭天譴,遭雷打”。天與娘兩字並列使用就不能會違背一些常理,不能做一些對不起父母的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有的人會問可不可以解釋為媳婦與婆娘。我的觀點,肯定不可以。婆娘與不能與天搭配在一起,媳婦說的話,可以不聽,但可以相互協商,相互溝通。如果雙方不一致,可以找雙方父母協調。假如妻子執意要幹這件事,不聽勸告,協商不行,那麼可以離婚。假如妻子喜歡了別人,執意要離婚的話也可以,雖然挽救不了她,但是我們可以要她淨身出戶,在財產分配方面,可以少分,或者不分,是可以有辦法解決的,而不等於判了死刑。

“有的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可以解釋為姑娘,其實更不妥,為什麼?姑娘是晚輩不能與天搭配。姑娘嫁人是天經地意,人之常情,傳宗接待,自然規律。但是母親要嫁人就不是自然規律,而是很少見的一種,但我們無法阻止的。假如姑娘相中了一個你不喜歡的姑爺,那麼你的干涉可能有效,如果她執意不聽,我們可以醜話說在前面,以後你不幸福了,叫她以後不要責怪家人就可以了。假如你真的不願意她嫁給那個男人,你可以與姑娘斷絕母女,父女關係,就算自己沒生這個女兒。但母親就不一樣,你有贍養父母的權利,她有撫養你的義務。


tjq591890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指的母親還是女兒?

當然指的是母親,這是毫無疑義的。

一般來說,這個俗語的完整句子應該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這裡面既保含了事不可阻擋,又有些無奈。

這句俗語的核心是一個“嫁”字,主角是“娘”,這個“嫁”應是改嫁,這個“娘”應是死了丈夫的寡婦,只有這樣才能構成這句俗語的可信度和準確度,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符合邏輯。

2000多年來,最影響國人信仰的便是儒家思想,其中“三綱五常”思想優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中,夫為妻綱豁然在列,所展現出來的中心思想,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解釋就是丈夫說了算,有丈夫在的情況下,妻子是絕不能提出改嫁的,否則,就是傷風敗俗、大逆不道。即便丈夫亡故,特別是年輕女子丈夫亡故,有的一輩子不嫁,叫“守活寡”,“守活寡”的滋味是難以想象的,要賺得“貞潔牌坊”何等容易!

但是,丈夫既然亡故,妻子提出改嫁,於情於理都能說得過去,連公婆都攔不得,其他人更沒有絲毫阻攔的理由。只能“由她去吧”,是不是有點無奈?在封信社會,這或許是有些“以人為本”的意思吧。

至於有人認為這個“娘”應指姑娘(女兒),不可信,因為女兒的婚姻自古以來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做女兒的絕沒有自作主張的理由。

什麼“三綱五常”,什麼“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這些封信糟粕的東西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當今的婚姻自由與開放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上世紀五十年代由著名呂剭演員郎鹹芬主演的呂戲劇片電影《李二嫂改嫁》,現在對有些年輕人來說,那隻不過是一個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