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提起西南聯大,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聯合大學,內遷到昆明繼續辦學。抗戰時期,內遷的學校不光這三所,前往的城市也不只是昆明。當時,北洋大學等三所學校遷往大西北,組成了西北聯合大學,浙江大學等八所高校遷到了貴州,而更多的學校遷到了成都和重慶。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貴陽

大家可能會以為,遷到內地偏遠城市,學校的辦學條件更差了,學校應該不景氣才對,其實不然,遷到內地之後一些學校反而進入到了自己的黃金時期,比如西南聯大時期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就培養出了自己最有名的畢業生楊振寧,蝸居在貴州的浙江大學也在這一時期獲得了東方劍橋的美譽。內遷前,浙大有3個學院、70名教授、572名學生,到了抗戰結束的1946年,浙大已有教授,副教授,講師200餘人,助教100餘人,職員130餘人,學生超過2000人。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曾說:“貴州湄潭是浙大人心中永恆的聖地”。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浙大曾在湄潭辦學

為什麼搬到艱苦地區後,學校反而越辦越好呢?本文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學校搬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地區,教授和學生可以專心做學問,較少受到外界的干擾。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浙江大學

第二,大量高校集中在某幾個地方,客觀上促進了學校教授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學術活動的開展。

遷到內地之後,不僅大學的辦學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極大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高校內遷之前,中國的教育十分不平衡,大量的學校集中在大城市,當時上海有大學22所,北平有15所,廣東、河北各8所,湖北、山西各6所,四川等中西部地區則1所都沒有,就拿浙江大學內遷的貴州來說,在之前沒有一所大學,當時貴州大學雖然名義上是大學,但沒有教授,也沒有院系,實際只能算是中學。內遷之後,貴州一下子出現了八所大學,學者、詩人、教授等高級知識分子云集於此,極大提高了貴州的科教水平。後來,在內遷大學的幫助之下,貴州又組建了三所高校,特別是國民政府為了給醫學教授和學生提供就業機會而組建了貴陽醫學院,這是貴州本地成立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貴州大學

大學內遷之前,貴州地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封建思想氛圍十分濃重,而隨高校遷來的大量學生改變了這種文化氛圍。在大學,男女學生共同學習,一起在舞臺上表演,這種新奇的景象,給深受封建宗法束縛的當地人帶來很大沖擊,也逐漸改變了民俗,從那時起,當地青年男女在一起唱歌,一起交談,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抗戰時, 浙江大學遷到貴州, 為啥不但沒衰落, 反而還成了東方劍橋

浙大老校長竺可楨

內遷高校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抗戰時的貴州,各種報紙、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種學術交流會、講座、聯誼會、體育比賽也紛紛出現,曾經只在大城市才有的文化現象,在當時的貴州一樣都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