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峽山水庫又名峽山湖,坐落於山東半島,位於濰坊市區東南50裡,在濰坊市濰河中游的昌邑、高密、諸城、安丘四縣市交界處,庫區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花草樹木繁多,是 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大型天然場所。水庫於1958年11月動工興建,1960年建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210平方千米,總庫容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03億立方米。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素有“齊魯第一庫”之稱。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峽山水庫灌區總土地面積26.2萬公頃,人口133.9萬。灌區涉及昌邑、安丘、高密、寒亭、坊子及濰北農場,現已建成總乾渠6條,長120.1千米;乾渠43條,支渠412條。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0.2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6.93萬公頃,最大實灌6.23萬公頃,年供水量1.85億立方米。灌區內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水稻、棉花等主要農作物。水庫結合農業灌溉,為北部沿海地區提供飲用水水源,同時北部沿海2.7萬公頃鹽鹼地得到改造。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當時修建這座水庫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濰河下游兩岸的洪澇災害、農田灌溉和沿海群眾吃水問題。歷史上濰河曾叫淮河,因為它頻繁決口,氾濫成災,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所以下游的兩岸群眾稱它為“壞河”。過去,昌邑、濰縣的群眾常說:“開了吳家漫,昌邑、濰縣跟著轉。開了紅崖口,昌邑、濰縣跟著走。”“開了田家灣,淹了東半天。過了膠萊河,淹了三合山。”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昌邑、高密、安丘、濰縣4個縣的民工參與建設峽山水庫的修建。1960年春,先是搞原河道合攏,讓河水改道走南面安丘裴戈莊導流溝。1960年4月2日,開始大壩合攏,大壩合攏有3個縣參與,北面是濰縣,中間是昌邑,南面的安丘,昌邑段最早完工。整體合攏於6月份完成。然後是大壩石頭護坡,到10月基本完成。至此,峽山水庫建設基本完成。之後,又陸續進行了修建溢洪道消力池、修建輸水洞、加修反濾層等工程。1960年8月12日,濰河發生特大洪水,峽山水庫入庫流量達到每秒6830立方,水庫大壩和濰河下流兩岸群眾安然無恙。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峽山位於峽山水庫北岸,象一隻猛虎傍水而臥,俗稱臥虎山、斜山。海拔171.1米,前後均為峭壁,東南稍坡,山勢雄偉,風光綺麗。山上建有玉皇廟、娘娘廟,山腰有呂祖洞、伯溫洞,相傳明朝劉伯溫在此隱居。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水庫水源地有豐富的水產資源,鯉魚、甲魚、鯽魚、黑魚、鰱魚、鯰魚、田螺、河蚌等水產品非常豐富。近年來,為促進當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群眾大幅增收,通過連年向水庫中投放四大家魚中鰱、鱅等品種幼苗,進行人工增殖和管護,資源量和年捕獲量逐年增加,增殖效果明顯。

山東半島第一大水庫

沿水庫大壩建設108公里環庫觀光路,在水庫外側100米發展生態林帶,建成綠色觀光長廊。對水庫主壩兩側進行綠化改造,建設成綠色生態觀光大壩。在水庫上游建設萬畝蓮藕、萬畝溼地、萬畝林場、萬畝生態農業園四個觀光旅遊區。對水庫上游的島嶼進行開發,建成集餐飲娛樂垂釣於一體的水上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