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像

一九六零年徐源泉在臺灣去世,眾多政要、學者送的輓聯中有“正源興學校,倉漢樹交通;更教桃李三千文武育成……”等句,反映徐源泉在湖北民國時期辦實業為鄉村平民教育所作的貢獻。

徐源泉七十歲時,著名學者陶希聖在臺灣《中央日報》刊發以“教育與實業”為題曰:“在江蘇南通創辦紡織廠的張季直,在河北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晏陽初,這倆位先生名滿天下。我們湖北人不善於標榜,有了一位致力教育與實業的徐源泉(克成) 先生。”

在徐源泉功成名就之時,部屬中有人建議在漢口買一座裡分。他當即表示:“我不在漢口買裡分,我要到鄉下去蓋裡分”。在場的人不解,以為他在開玩笑,在鄉下去蓋裡分,那裡會有人去住呢?他說:“你看我蓋成以後,住的人才多著哩”!就這以後,1931年徐源泉創辦的私立“正源學校”,民間曾讚譽她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學校”,在古鎮倉子埠的一塊荒地上聳立……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正源中學舊址

抗戰時,他又創辦重慶英才中學,捐資武昌中華大學、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後來去臺北,再創金甌女子商業學校等。至今,徐公這些學校仍嘉惠於湖北的莘莘學子,為國家百年樹人之基!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正源中學舊址

徐源泉(1886~1960年),又名克成,派名繼績。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黃岡倉埠鎮(今屬武漢新洲)人。宣統二年(1910年)畢業於南京陸軍講武學堂,官至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軍事之暇,致力於創辦實業,以實業之利辦教育。在漢口、沙市、湖南沿江一帶設置碼頭、磚廠、銀行、化工廠等。在故里開辦電燈廠、軋花廠、碾米廠、印刷廠、女子針織業社、春生堂藥店、頤和綢緞鋪以及廣貨、雜貨、米行等。

1949年經香港赴臺灣,曾任湖北同鄉會理事長。1960年11月11日,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臺北中心診所。曾著有武學新書《曾胡治兵語系句解》、《我的回憶》等;蒐集《太嶽全集》,並撰序刻版囑子孫珍藏。

秉承家訓 少懷志節

清末徐的祖父徐松田那一輩,由隔湖(武湖)相望的黃陂縣遷往黃岡縣倉子埠,以經營油坊為業。後來祖父離世,家境因漸式微,徐的父親徐承麟也染肺疾。徐家原本世代耕讀傳家,病中徐源泉的父親遂將油坊關張了,閉門讀書,兼習醫業,亦求自救之路,不想醫道日益精到,除自醫外,兼以問世,並施藥義診以濟鄰里之貧窮。無奈徐父終究體弱病深,丟下老母妻子和五個尚未成年的兒女,時年徐源泉七歲……

徐父去世後,一家老小生活靠十幾畝薄田,徐母上侍婆婆湯藥,下則教養孤兒。徐源泉在兄妹五人中居次,哥哥繼功隨姑父學習醫業,徐則在家讀私塾,慈母紡織所得以助束脩之資。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倉子埠,因倉而設埠,古語云,倉者(俗稱倉子),倉庫也,埠者,碼頭也。倉子埠,自古以來是商賈雲集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小漢口”之稱。生活在這裡的徐源泉,年幼見父抱病研醫不忘接濟貧病;母親家貧養老撫孤乃矢志茹苦守貞以養以教。父親在世時常言:“清廷失政,親貴當權,滿漢之防日嚴,外患日亟,民生日困,宮廷親貴間且有‘寧以中國贈友人(指洋人),不與家奴’(指漢人)之說。所有外交、政治……等等,無一不低能腐敗,形成一種懼外媚外習氣,如不徹底改革,則國將不國,而堂堂黃胄,不久恐遭滅亡之禍!故國人應提高警覺,認清個人與國家之關係與責任。尤其對於子弟之教育,必須文武兼習,以為國家不時之用”。年才弱冠的徐源泉受其父母啟發教育,少懷奇節,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文武之道兼習。

適逢其族叔徐超海在皖武衛左軍任管帶(禁軍),返鄉探親,有意帶他隨身教養。徐源泉為仰體其父之遺志,徵得母親同意,跟隨族叔到安徽營中。次年入該軍所辦隨營學堂,住學一年。族叔調皖北淮軍之威靖右營管帶,當時兩江總督端方倡辦將備學堂於南京,招收蘇皖各省改制的現役校官,徐源泉得以學習官身份保送進入江南將備學堂。

情注鄉邦 倡辦正源

一本1935年3月出版的《私立正源學校三週年紀念特刊》,詳細記載了徐源泉倡辦正源學校的籌辦經過及演變過程。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1931年5月,徐源泉在倉埠私邸召集成立正源學校籌備委員會,籌備處辦公地點也暫設在徐在倉埠的私邸,徐源泉任董事長。徐源泉在呈請設立黃岡倉埠正源初級中學學校董會報告中寫道:“本邑倉埠,地居邑之西北隅。北接黃安,西接黃陂,舟車便利,為三邑交界重要市場,人煙稠密,商賈輻輳。自改革以還,交通益瑧便利,市場日趨繁榮。惟距大都市窵遠,民智極形閉塞,教育前途,迄少發展,以致文化不能隨時代而並進,源泉眷懷桑梓,時切隱憂,擬於本市籌設中小學校各一所。以補助政府,啟迪民智。爰捐出私人財產,計現洋一十一萬餘元,以作建設及經臨各費,並籌備常年收入的款,以為本校經費永久基金”。

6月,成立由11人組成的校舍建築委員會,推薦前清舉人鄉紳林墉為主任委員。7月,與漢興昌工廠簽訂建築合同,開始勘測校址。決定用倉埠舊巡檢衙老基為校址,並收買周邊一些田產,同時也得到附近家族捐贈,完成學校徵地事宜。8月,漢興昌工廠繪圖設計並進建築材料開始施工,正源學校創辦初期的運作是非常高效的。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1932年元月,第一批建築告成,為西式樓房一棟,西式平房一列,及運動場、廚房、廁所等處。學校命名為“培源學校”,徐源泉禮聘前清優附生、師範畢業,熊祖謨為首任校長,學校教職員工則多為武昌中華大學、武漢大學、兩湖總師範、北平農業專門學校、湖北省立職業學校、荊南師範、武昌藝專等院校和前清舉人、秀才擔任。2月,新生考試,錄取小學生180餘名。2月18日,學校開始授課。4月4日,學校補行開學典禮,湖北省教育廳督學王介菴,黃岡縣長陶季賢,教育局長劉文圃和武漢新聞記者參加了典禮儀式。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1933年7月,校董事會決定開辦中學班,並開始招生,首次錄取中學生40名。1934年3月,學校經湖北省教育廳報教育部,部發“教字4444號”指令,改名“私立黃岡正源初級中學校”(簡稱正源學校)。在鄂東的倉埠小鎮,從此有了“正源”這個響亮的校名。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正源中學籌備期間,徐源泉作為董事長捐資現洋11萬餘元,校常務董事陶勤夫、林濤、董事萬耀煌、朱懷冰、李起治、李希白、陶繼賢,教育家嚴士佳等其他三十多位校董也紛紛解囊,使得教學資金充足,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及文體活動場所都按較高的標準建設。1935年初,時任湖北省教育廳程其保廳長視察正源學校時演講說:“今天我到正源學校來參觀,感覺得非常快意。因為這樣一座規模宏整,設備完善的學校,建設在這樣的鄉市裡面。在我們全國的鄉市地方是很不容易看見的……”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抗日英雄郝夢齡將軍,也為正源中學題寫“育才樹人” 匾額相贈。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為保證學校運作經費,徐源泉還把他經營的倉漢、倉興兩條輪船送給學校。據記載,正源學生統一衣帽服裝,重大節慶集會學生統一著裝,佩戴校徽。遠近學生慕名而來者頗多,除本縣學生外,還有漢口、漢陽、鄂城、黃陂、黃安、麻城、南漳、宜都、孝感、京山等地,甚至外省,如上海、山東、江西的學生。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1946年湖北省教育廳對正源中學的視察報告,評價說:“兩層西式樓房,兩大排飯廳及廚房,平房大小共三排……城外八里湖,放眼廣觀,胸襟開闊,實為鄉村辦理高等教育不可易得之最優良環境。”民間贊其為“最美鄉村學校”。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徐源泉——湖北民國時期鄉村平民教育的先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