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上下樓梯膝蓋痛?醫生給出了6個解決方案

李姨退休好幾年了,身體一直特棒,日行萬步一點不覺累,但是偏偏一上下樓就膝蓋痛。她的姐妹們告訴她,這是年老了自然出現的腿腳問題,痛得時候就貼點膏藥好了。

上下樓梯痛真的是小事?年紀大了腿腳不好就是正常?接下來,查振剛教授將為大家仔仔細細地科普膝骨關節炎。

患病率高,致殘率高

這些人要特別注意膝骨關節炎

上下樓梯膝蓋痛?醫生給出了6個解決方案

膝骨關節炎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達50%,超過一半的患者因此致殘。在上樓或下樓時出現膝關節痛。

這種不適的出現就是關節軟骨損害的早期表現,應該趁早看骨關節外科門診,否則將錯過治癒的最佳時期。

數據顯示,全球約有2.5億人患膝骨關節炎。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膝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50%,到了75歲以上,患病率為80%。

不僅患病率高,膝骨關節炎的致殘率也非常高。據WHO統計,膝骨關節炎在致殘疾病譜中位列11位,且在不斷上升。

我國的數據顯示,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膝骨關節炎的致殘率可達53%,其引發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危害程度甚至大於心腦血管疾病。

哪些人更容易患膝骨關節炎呢?

查振剛教授表示,高齡是首當其衝的高危因素,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關節軟骨退化,骨質增生,膝骨關節炎的患病率會不斷上升,如前所說,到了75歲以上,8成老人都有膝骨關節炎。

另外,有以下情況的人們也需特別留意:

有痛風、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

肥胖者;

有遺傳的軟骨營養和代謝異常者;

有跪坐習慣,常練瑜伽者等。

上下樓梯膝蓋痛非小事

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膝骨關節炎是個進展的過程,像李姨這樣走平路沒事,僅僅上下樓梯膝蓋痛就是早期的表現。「但是很大一部分膝關節上樓痛或下樓痛患者起初根本不把此種不適當回事,有的自認為僅僅在上下樓痛沒關係,可能就是受涼,或開始老了,有的即使重視去醫院看門診,痛的厲害就吃點藥止痛,抑或乾脆少上樓或少下樓。

上下樓梯膝蓋痛?醫生給出了6個解決方案

殊不知此種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治療方法。更有甚者,有的患者錯誤的認為是老化了,沒得醫了,甚至在未來痛性發展過程中用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硬抗,以至於最後坐輪椅來看我門診。」查振剛教授對此表示非常痛心。他提醒,除了上下樓梯痛,如果出現出現以下症狀,一定不要拖,應儘快前往骨關節專科就診。

關節腫大。骨關節炎的患者會有骨贅,骨贅會將關節撐大,出現腫大的時候提示已經比較嚴重

關節僵硬。晨起時關節僵硬,活動後緩解,持續時間很少超過30分鐘。

關節疼痛及壓痛。初期為間歇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晚期會變成持續性的疼痛,關節局部有壓痛。

骨摩擦音或者摩擦感。關節軟骨破壞後,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會出現骨頭在摩擦的感覺或者聲音。

關節無力,活動障礙。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腿軟不能完全伸直或者活動障礙。

「查氏六法則」

查振剛教授介紹,膝骨關節炎的具體分期需要影像學診斷和臨床症狀結合來判斷,一般來說,早期的膝骨關節炎一般明顯的X或O形腿畸形,力線正常,症狀以髕股關節症狀為主,如髕前痛,走平路正常,爬山爬樓梯無力、痛等。

早期膝骨關節炎的防治,首先要積極干預可以矯正的危險因素,如及時處理運動損傷,減肥,控制血糖和尿酸,不要過度運動,避免登山,不打太極,不負重上樓,不要跪坐,儘量避免下蹲或半蹲的動作。

「預防為先,治療為後,及早干預,打破惡性循環,確立膝骨關節炎早中期科學治療準則是關鍵!」查振剛教授強調。針對早期的膝骨關節炎,他潛心推出了「查氏」六法則:

1、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

每週1次,連續5次一療程(進口國產均可使用)。

2、口服關節軟骨補充劑

一般3個月一療程,可重複2~3療程。

3、關節的有效運動(有氧運動)

如平臥床上進行屈伸膝,關節不負重(坐姿)屈伸膝關節。

4、關節周圍有效球形按摩

雙手握膝蓋做旋轉按摩,每日三次,每次3分鐘。

5、三不:不登山、不打太極拳、不負重上樓

6、建議多吃有利於關節軟骨代謝的富含鈣質、膠原的食物

如:牛奶、豆漿、殼貝類海產品、花膠、豬牛蹄筋、水魚唇邊、魚嘴邊、鳳爪、豬蹄等。

上下樓梯膝蓋痛?醫生給出了6個解決方案

「查氏六法則」在早中期膝骨關節炎保守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臨床上患者的滿意率較高。查振剛教授一再強調:「對於早中期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需要謹記16字精髓,即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他說,患者的依從性對於治療效果非常關鍵,骨關節炎並非一朝一夕能治癒。這如同雞蛋孵小雞需要一定的週期及時間,偷工減料或一蹴而就肯定達不到目的。

中晚期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如果錯過了最佳的保守治療窗口期,我們得遵守原則,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病時間長短,採取階梯治療。」查振剛教授介紹。

微創關節鏡下清理術:主要適用於關節有遊離體絞鎖或半月板損傷,而關節磨損程度還不算嚴重的病人,需要指出的是關節鏡手術對於嚴重骨性關節炎的病人效果並不理想。關節鏡清理就像給關節來一次大掃除,可以及時清理磨損顆粒,去除加速關節軟骨退變的不利因素。

截骨畸形矯正術(HTO):主要適用於關節退變程度輕,但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明顯的病人,這樣的病人通過截骨矯正畸形,恢復關節正常的負重後疼痛會隨之減輕。

微創單髁表面置換術:主要適用於中到重度關節磨損,但磨損尚且侷限於脛股關節的前內側間室、畸形較輕的病人,單髁表面置換術手術相對較小,不改變關節的運動學方式,恢復快,效果好。因此,在臨床上常見的一側關節面的磨損往往單間室的微創關節成型手術。然而,這裡說的微創並不只是臨床手術切口的微小,而是指相對於全膝關節成型術而言。

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適用於重度的關節磨損、嚴重的關節畸形的病人,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到目前來講是比較成熟的手術技術,而且也只是關節表面的置換,所以不必過分畏懼手術,但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手術技術和經驗要求極高,儘可能找關節專業的醫生做這樣的手術。

手術完就能萬事大吉嗎?查振剛教授表示,患者術後仍應堅持綜合治療,如有肥胖等危險因素要積極干預,適度功能鍛鍊,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平衡及本體感覺,避免過度運動及損傷。(通訊員:張燦城、王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