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樑家河村一堂課

5月26日,聖地延安,陰有小雨。早飯後,記者隨延安軍分區機關官兵一起登上大巴車,直奔目的地——梁家河。

梁家河村位於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5公里處的大山溝裡。1969年1月,15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裡勞動生活了7年。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社、打大口井、發展沼氣,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習主席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是開展主題教育的好教材。”延安軍分區黨委研究後決定,組織官兵赴梁家河村參觀學習,進一步增強維護核心、聽黨指揮的自覺性堅定性。

上午9時20分許,官兵們到達梁家河村委會。記者隨官兵走進院門,只見正對面的一排窯洞建築頂部正中,雕刻著黨徽,鮮豔的黨旗迎風招展,牆壁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8個鮮紅大字格外醒目。

小院北面,有一棟兩層建築,一樓是村史館,二樓是會議室。村史館以習主席當年插隊落戶的事蹟為主線,展示梁家河幾十年的發展歷程。

“一個15歲的年輕人,突然從大城市來到小村莊,面對身體上、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沒有被困難打倒,沒有因為苦悶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農村生活、深切瞭解農民生活現狀後,堅定了‘為群眾做實事’的理想……”

聽著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述習主席的知青歲月,官兵們深受感動,延安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李建波更是感觸頗深。

李建波曾任原某旅政治部主任。在他提升在望時,因部隊調整改革需要,被組織調整到軍分區任職。因工作環境發生變化,他在新崗位上遇到不少困難。

“唯有初心不改,方能腳步不停。習主席當年不畏困難,立志改變梁家河面貌。與習主席當年遇到的困難相比,我這點困難又算什麼呢?我一定不忘初心,努力幹好工作。”李建波感慨道。

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鬱鬱蔥蔥,參觀的人川流不息。官兵們沿著蜿蜒的道路前行,來到一排標有“知青舊居”字樣的窯洞前。窯洞的一側立有一塊黑色石碑,上面寫著:“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

民兵講解員張麗說:“那時,習近平同志剛剛當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一直琢磨著為梁家河鄉親們做點什麼。從報紙上看到四川省大辦沼氣池的消息後,他帶隊去四川學習辦沼氣池的經驗,回來後帶領群眾,很快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並通過上級把經驗推廣到了全省,解決了村民做飯、點燈的問題。”

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電,沼氣池也早已成為歷史,但當年修沼氣池時拓寬的道路,至今還在造福著鄉親們。

站在沼氣池前,志丹縣人武部副部長張德強思緒萬千。他曾是一名優秀特種兵,6次榮立三等功。在一次跳傘訓練中,張德強不幸受傷,右腿3處骨折。半年前,他從某旅保障部部長的崗位平職交流到人武部工作。

“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就是幹。我的工作崗位雖然發生了變化,但為官兵服務的熱情不能減。人武部是連接軍地的橋樑,我要積極為官兵解除後顧之憂,讓官兵一心一意謀打仗。”張德強說。

走進“知青舊居”,記者看到,一間簡陋的窯洞裡,正面牆上掛著一張習主席青年時期的照片,一個大炕幾乎佔了一半面積,炕上鋪著破舊草蓆,白藍相間的床單旁,擺放著一張小炕桌,桌上一個舊式竹殼暖瓶、一盞煤油燈。

梁家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石春陽告訴大家:“別看條件差,習主席在這裡住了整整四年。那時,他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著作,也有數理化,有時候吃飯都拿著書。”

聽了老支書的話,延安軍分區幹部高二紅說:“習主席如飢似渴讀書、孜孜不倦學習的精神,令人欽佩。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思想的寶庫。我一定要勤學不輟,不斷從書籍中汲取營養,為幹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知不覺中,已臨近中午,但官兵們卻意猶未盡。許多官兵說,這次參觀學習,讓我們深受教育。我們要深扎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的思想根子,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積極投身強軍興軍偉大事業。

梁家河村一堂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