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龍巖七旬農民一頭撞進了“電機世界” 獲得25項國家專利

龍巖漳平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農民“發明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通過不斷自學努力,獲得了25項國家專利,有不少專利,還實現了量產。

他叫劉榮坤。20多年前,他就關注電動汽車領域。這些年來,他又將研究重點放在了充電樁上,千方百計想“餵飽”機器。導報記者昨日聯繫上了劉榮坤,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農民發明家的“電機世界”。

龍巖七旬農民一頭撞進了“電機世界” 獲得25項國家專利

▲劉榮坤在測試充電設備

緣起 改造插秧機失敗 激起發明夢

劉榮坤今年68歲,是龍巖漳平桂林街道高明村人。小學時,受詹天佑的事蹟影響,很小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工程師,搞發明創造。

小學畢業後,初中剛讀不久,學校就停課了。於是,劉榮坤便返鄉,此後再也沒踏進課堂。上個世紀70年代,村裡的插秧機有次壞了,從小愛動手的劉榮坤,在修理師傅的幫助下,修了起來,並試圖“改造”插秧機,自信滿滿的他,初嘗“苦果”。改造過後的插秧機,不成行排列,亂了套。

這一次挫折,不僅沒有澆滅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反而讓他內心更加蠢蠢欲動。1978年,他成了村裡的支書,一干就是18年。其間,他為帶動村民致富,辦起了水泥廠。由於水泥廠是“電老虎”,他便開始鑽研如何節能減排,解決用電問題。自此,劉榮坤一頭撞進“電機”的世界,他的發明夢,在這裡生根發芽。

追夢 研發電動汽車 鑽研充電樁

上個世紀90年代,劉榮坤來到廈門和福州,看到馬路上很多汽車都冒著“黑煙”,聞著很難受。當時,他就在想,如果能把“燒油”的小車改成“燒電”,城市將會變得很乾淨。

1995年,他看準商機,隻身一人來到福州一汽車廠“談判”,追夢“電動汽車”,一待便是2年。1996年8月,最終研發出了首部電動小汽車,有1噸多重,最多能開55公里/小時,但效果不佳。

1996年9月,作為開發電動汽車一線人士,劉榮坤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電動車首屆研討會”,現場,他感覺到自身技術與外國技術有很大差距,電動汽車不僅不“笨重”,車速還能達100公里/小時。

回來後,他便“休業”了,在家繼續搞研發。多年來,他通過當地黨校等各種渠道豐富知識,並認識了國內眾多電學方面專家,走訪了內蒙古等地,尋求“電機”好材料。

時至今日,電動汽車已日漸普遍。這兩年,劉榮坤又把研發的重點轉向了“充電樁”,重點解決“續航能力差,充電速度慢”等兩大瓶頸,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現場試驗效果顯著。這些年來,劉榮坤給自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一共獲得了25項國家專利,其中1個發明專利,24個實用新型專利,多涉及“電機”領域。

感觸 成功秘訣是向“高人”求教

一路走來,回想過去,劉榮坤感慨不已。他總結自己這輩子之所以能獲得一點成績,主要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些知識不一定要背下來,懂得怎麼用才是關鍵。

劉榮坤說,發明創造,總會讓自己在求知的路上認識不少電學方面的專家,有中科院的、清華大學的、上海交大的,還有一些軍工企業的專家,每當有不懂的地方,就會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學習。

劉榮坤告訴導報記者,虛心向這些“高人”求教,是他成功的秘訣,“有他們給我這個農民當靠山,為我‘服務’,我相信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如今,劉榮坤已白髮鬢鬢。他說,多年來的“發明”,耗盡家財積蓄,現在希望有人能投資,將這些“實用專利變成生產力”。據瞭解,申請專利費不便宜,除了繳納1000元左右的申請費,每年還要交近千元的年費,20多個專利加在一起,費用很可怕。

劉榮坤說,對一般民間發明家而言,僅僅就這些費用,就會讓人望而卻步,“專利轉化成生產力,越發重要”。同時,他也呼籲更多部門能多關注民間發明家,鼓勵發明創新。(海峽導報記者 李大榮/圖 採訪對象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