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為大明江山的最後一個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為何不外逃?

陸科民


崇禎完全可以跑的,他曾經有無數次機會可以跑,但他都放棄了。即使是破城以後,只要崇禎肯下這個決心,他也是有很大概率跑掉的。但是,崇禎是一個很不稱職的政治人物,長著一顆榆木腦袋,他的眼裡只有個人的尊嚴,為了個人的尊嚴可以放棄一切,缺糊里糊塗的丟棄了整個大明帝國的尊嚴。東林黨人天天在崇禎面前演戲,一副浩然正氣永不投降的姿態,連遷都都激烈反對,和李自成談判那更是"喪權辱國,有損國體",弄得崇禎非常無奈。崇禎這個人非常在乎面子,李自成的大順軍打破京城,對他來說可謂是非常嚴厲的侮辱,他認為他作為一國之君,是不能跑的,跑了就是對不起列祖列宗。實際上,這是崇禎帝的迂腐之處,是沒有氣量的表現。

歷史不能重來,但可以假設。假設崇禎帝當初真的虎口脫險而南下,則歷史必然會改寫。崇禎帝是貨真價實的天子,是大明帝國的精神支柱,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之稍稍比肩,之後的南明皇帝的威望根本就沒有資格與之相比,什麼孫可望之流就更不用說了。崇禎帝如果南下,必然成為新帝國的擎天巨柱,也免去了無數內部鬥爭。李自成又如何?他也是一個漢人,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後金/滿清政權聯手對付南方的崇禎帝嗎?他絕對不敢!李自成滅亡後,原先很多他的將領後來都投靠了南明,說明漢人皇帝有巨大的號召力。假設崇禎帝脫險之後跑到南方,組建新的政權,以當時的條件,最起碼也可以和當年的南宋一樣劃江而治,不會迅速的走向覆亡。


懷疑探索者


其實,破城之後崇禎皇帝並非沒有想過逃跑,實際上他也嘗試過,但是試想一下,李自成的大順軍重重包圍了北京城,而北京城的守軍數量有限,又沒有名將指揮,單憑崇禎皇帝一個軍事門外漢,怎麼可能突圍而出。那我們來看看,當北京城破的那個夜晚,崇禎皇帝都做了些什麼?嘗試突圍,為何不能成功?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禎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烽火連天的場面,徘徊許久回到了乾清宮。回宮後他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並輔助太子朱慈烺。然後他召見了周皇后和袁貴妃,和她們痛飲數杯後,他哀嘆道:“苦我民爾!”

周皇后

周貴妃對周皇后說:“大事去矣。”皇后和妃子們都忍不住流淚,宮人們圍著他們也開始哭泣,崇禎讓他們各自謀生去。周皇后“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邊磕頭邊哭著說:“妾跟從皇上有十八年了,皇上從來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

崇禎安慰了痛哭流涕的太子和永王、定王,並命令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再三叮囑太子和永王、定王后,他讓周皇后出去,周皇后回到了坤寧宮後自縊而死。

崇禎與太子

崇禎隨後又召來十五歲的長平公主,公主號啕大哭。崇禎哀嘆道:“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掩面,右手拔出刀來砍斷了她的左臂,可憐的公主便昏死了過去。同時也揮劍刺死了年僅六歲的昭仁公主。宮中頓時傳得沸沸揚揚,驚呼皇上動刀了。崇禎來到了西宮,命令袁貴妃自盡。於是袁貴妃只能懸樑自盡,不料,繩帶斷裂,遂墮地昏去,許久後才甦醒。崇禎見狀,便拔劍對她亂砍了幾劍,所幸未傷及要害。

長平公主劇照

然後崇禎手執三眼銃與數十名拿著斧子的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然而守門的人以為是內變,炮矢相向之下,他們不得不向南奔去。他們從衚衕繞出城上,望見正陽門城牆上掛上了白燈籠,白燈籠從一到三懸掛,表明情況危急,大勢已去。後轉向安定門,然而守門的人已經逃跑了,大門深鎖,太監用利斧也無法劈開。

這時候天快亮了,他們無奈地回到了皇宮。最終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再次登上煤山,臨終前,崇禎說:“朕邇德藐功,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而無面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可見,崇禎在臨死之前都認為這絕非自己的過錯,而是諸位大臣的輔佐不力。

崇禎皇帝劇照


天涯看點歷史號


首先來說,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明朝的滅亡責任來說不完全在他,但是因其剛愎自用,好高騖遠等性格絕對是明朝滅亡的加速劑。

崇禎

首先來說,明朝朱棣後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等,其次外逃這個鍋誰背,在1642年,明朝面臨清朝和農民起義軍兩年夾攻之時,崇禎皇帝就想過與清朝議和,並秘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辦理此事,但誰知陳新甲與清朝來往的書信被書童誤以為是給皇帝的奏章呈了上去,結果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大臣都知道誰提議外逃要不當場處死,要不等到逃到安全地方後在處死,即使破城也有可能存活希望,所以大臣基本不願意提議南遷等,沒有大臣開口,即使崇禎有意南遷,也不好..

1644年中

其次在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這一年,歷史上有四個政權,大明,大清,大順,大西。對於崇禎來說,北方有滿八旗虎視眈眈一直想要南下。內部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等,即使逃出去,但是翻盤拯救大明的機會也寥寥,還不剩以死殉國。

所以,小編覺得崇禎也是考慮再三,最後無奈只能吊死煤山。


心周心長客91


想跑但是有人不讓他跑!

崇禎不跑主要歸功於那些“厲害”的大臣。

當李自成攻下大同後,崇禎想南遷,於是授意一些親臣,上書南遷(皇上一般不可能親自提出的),隨後李明睿上書皇帝“南遷”,但是遭到以陳演、魏藻德、光時亨為首的言官極力反對,由此作罷,從崇禎給李明睿的回覆可以看到崇禎帝的無奈。

“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請求皇帝南遷是不行了,李明睿與李邦華於是寫密摺給崇禎,讓他派太子南下南京,在南京監督,留下一條退路,第二天崇禎帝已此廷議,又遭到陳演、光時亨都人強烈反對,他們還做出了不殺李邦華不罷休的舉動,光時亨此時已經把自己當做明朝的寇準了。崇禎帝最後又只好作罷。


隨後,崇禎帝下旨決定死守北京城,在他死前他曾說“文官皆可殺,”這是多麼無奈的話啊,崇禎帝本來南遷無可厚非,他又不是昏君,如能南遷,清軍入關都是個未知數!

可笑的是,以前拼命要求崇禎帝死守北京城的官員,在李自成入京後急忙而降,陳演還給李自成捐了四萬兩白銀,光時亨也降李自成,繼續做他的兵科給事中,後又降南明,被殺!


司馬長史


其實,在北京城被李自成軍攻破以前崇禎黃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即使是逃走,崇禎帝也是絕沒有翻盤的機會的。

當時,大明政權面臨的情況是:北有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吞東北三省和朝鮮半島,蒙古東部科爾沁部已明確表示支持後金政權,出兵出馬,西有闖王李自成部鬧的歡,已佔領陝西,山西和河南大部,西南流寇張獻忠佔領四川等地。朝廷內部君臣離心離德,甚至是崇禎帝的老岳父都不肯為崇禎帝籌措軍餉出力,只捐出區區一萬兩銀子。以至於崇禎在上吊前都說“群臣誤朕”。而李自成部在北京烤略群臣一個月就弄出7000多萬兩銀子,這是多大的諷刺。這又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的崇禎帝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禎帝曾在朝堂上問過群臣,意思就是說我們遷都南京以圖捲土重來,收拾舊山河。但群臣都不變態,因為誰都不想背這個勸皇帝逃跑的鍋,當然,崇禎帝也不想背這個丟失國土的鍋,所以二者都在裝傻充楞。以至於後來沒有機會逃跑了。

崇禎帝上吊前估計也曾經權衡過遷都南京的得失:南京那邊也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人家能容下他嗎?畢竟他那會已經是一個喪家之犬了,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也非常清楚已經沒有人會為他和他的大明王朝出力了。與其是逃跑屈辱的苟活還不如悲壯的為國捐軀,起碼還贏得一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所以,留給崇禎帝的道路其實只有一條,那就是讓他為他的大明王朝殉葬。所以他也就不逃跑了,心安理得的煤山上吊了。


九們提督


明崇禎元年(1628)七月,府谷人王嘉胤聚饑民起義,正式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稍後起義的有漢南的王大梁和高迎祥。同年,二十二歲的張獻忠也參加了王嘉胤的農民軍,成為青年將領之一,被稱為“八大王”。農民軍在王嘉胤的率領下,已壯大到七八千人。崇禎三年(1630),驛卒李自成也在西川參加了王嘉胤的部將不沾泥的隊伍,成了該隊伍中的青年將領之一。

後不沾泥犧牲,他又投在闖王高迎祥的部下,號稱“闖將”。次年春,陝西農民軍大批向山西轉移,王嘉胤、高迎祥、張獻忠、王自用等相繼在山西河曲會師。王嘉胤在此稱主,任命王自用、白玉柱為左右丞相,以高迎祥、張獻忠等為大將,山西農民軍皆聽其號令。是年六月,王嘉胤犧牲,王自用被推為統帥,聯合山西各地農民軍三十六營,統一號令,聯手與明朝官軍作戰。

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皆為三十六營中的主要首領。明廷對農民軍採取先安撫後圍剿的政策,任命延綏巡撫洪承疇為陝西三邊總督,對農民軍展開激烈的圍剿。盟主王自用在戰鬥中犧牲,高迎祥被推舉為統帥。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農民軍自豫北渡黃河南進中原,從澠池縣登陸,史稱“澠池渡”。之後,農民軍廣泛活動於豫、楚、川、陝各省及江淮、江南各地,使明朝剿殺農民軍的企圖破滅。這標誌著農民起義戰爭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明崇禎帝畫像崇禎七年(1634)六月,農民軍主力四萬人在漢南興安縣車廂峽地方,陷入明將陳奇瑜大軍的重圍之中,李自成使以詐降的計謀,農民軍以計安全突圍。

崇禎皇帝為此大失所望,將陳奇瑜革職問罪,任命洪承疇代替陳奇瑜總督五省軍務,負責剿殺農民軍。農民軍在車廂峽突圍後,分幾路向關中進軍,張獻忠與李自成率兵二十餘萬聯合攻下邠州、慶陽,待洪承疇調集人馬進入陝西圍剿時,農民軍已東出潼關,於十二月進入河南,組成“十三家七十二營”,屯駐在伊、嵩、宛、洛之間。崇禎八年(1635)正月,起義軍首領在滎陽計議,一致贊同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所向”的主張,即:以一路農民軍對付四川、湖廣明軍,一路扼守黃河渡口,主力東征,另以一路往來策應。

滎陽大會確定的主力東進的戰略,標誌著農民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即組織上由各自為戰趨於聯合,軍事上由盲目流動改為重點進攻,開始嚮明王朝的名都大邑進攻,以期摧毀明軍的重要基地。

滎陽大會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主力東下,連克固始(今河南固始)、潁州(今安徽阜陽),於正月十五日攻克明中都鳳陽(今安徽鳳陽),殲滅中都留守明軍四千人,焚燬明王朝皇陵,摧毀了明王朝的精神堡壘,在政治上給明王朝以沉重打擊。崇禎皇帝一聽說帝鄉龍興之地被農民軍佔領,祖陵被燒,不禁痛哭流涕,下“罪己詔”,急忙調遣各路兵馬赴河南,提升洪承疇為兵部尚書,限期六個月消滅農民軍。

鳳陽之戰後,農民軍主力兵分兩路,李自成和高迎祥率部西走河南,張獻忠率部南下。不幸高迎祥在向漢中和陝西進軍中在黑水峽(今固始縣東)被明軍陝西巡撫孫傳庭俘獲,並押送京師處死。李自成收編了高迎祥的餘部,繼稱“闖王”。從此,張獻忠和李自成,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成了統帥農民軍的兩名主要領袖。


歷史大帝


作為萬人以上的君主,沒有人願意做亡國之君的,其實崇禎皇帝並不是不想外逃,只是各種原因很複雜,且聽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今天我們不談崇禎失敗的原因,至分析,失敗以後為何不外逃,無非如下兩種情況:

內因:

崇禎是一個非常勵精圖治的皇帝,只是生不逢時罷了,由於前幾任皇帝已經將國家衰敗的差不多了,又有大奸臣魏忠賢當道,故此,經營了數十年的皇帝,好不容易扳倒魏忠賢,有恰逢連年乾旱,百姓民不聊生,內憂外患,崇禎真的事太累了,也也是他最後實在沒有心思出逃的內因,面對一個支離破碎的、氣數已盡的王朝,崇禎自知無力迴天,一次次的挫敗感也讓他的精神更累,他不想再堅持了;同時崇禎是一個很有自尊心、自視甚高的人,對他而言走向死亡比逃跑更有尊嚴。

外因:

當時的崇禎,其實是無處可逃。北有清國,內又流寇四起,他根本沒有還能夠依託的力量,當時吳三桂就說,讓我從山海關出發,就是死活不到北京城啊,想了又想,崇禎與其自殺,別不他法。最後失落的悲慘的亡國之君的名稱。



linux每日談


崇禎剛開始不跑是認為大局還不至於崩壞。因為崇禎接到的一份奏報稍稍加強了他的信心。就在1644年2月15日,崇禎聽聞寧武關守將周遇吉僅僅用幾千人就抗住了李自成50萬大軍。崇禎知道,雖然李自成佔了關中,但是黃河以北畢竟還在明朝掌握之中。李自成若是渡過黃河,自山西北上,那麼明朝丟了寧武關還有大同,宣府以及最後一道關口居庸關;若李自成大軍自山西入河北,那麼崇禎也派了京營屯兵於真定,保定一帶。



當然,這不過是崇禎的心理安慰。崇禎心裡也明白,北京守不住,江南是他唯一可去的地方。但是,崇禎卻不想自己提出來遷都。可是自從陳新甲因為洩露了松錦之戰後替崇禎與清軍議和的事情後,卻被崇禎殺頭做了替罪羊。所以,大臣們都不願再替崇禎背黑鍋。最後召集大臣商量時,有大臣提議可以派太子先往南京。崇禎卻不同意,他認為提此意見的大臣是想讓太子做安史之亂的唐肅宗,學他趁玄宗逃亡四川而自奔靈武為帝。



最後,寧武關的事讓崇禎覺得可以趁著大同,宣府,居庸等地的明軍遲滯李自成兵鋒的時候,號召各地的明軍勤王。於是崇禎除了發佈勤王令後,於3月3日還對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等擁有一定規模軍隊的大將給予了升爵的賞賜,以使他們能儘快發兵勤王。尤其是駐防山海關的吳三桂,崇禎打算讓他放棄山海關外的寧遠等城迅速回援京師。但最後籌措勤王之師的餉銀時,大臣們又都不願拿錢。一來二去地糾纏,李自成已於3月16日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時的吳三桂剛剛進入山海關。等到吳三桂於20日到達距離山海關240公里的豐潤時,北京城已經丟了。







出乎崇禎意料,宣府、大同、居庸關的守將竟然全部降敵。北京城被包圍的那一刻,崇禎丟掉了一切幻想。把太子三兄弟送到周家,處理了皇后以及幾個妃嬪後,崇禎突然又想趁亂衝出城外。很快,崇禎帶著王承恩和幾十個太監,手拿三眼銃等武器,騎著快馬奔馳到中南門、東華門、齊化門。守齊化門的士卒因為管事的成國公不在,黑夜中不敢私自放行。崇禎一行人又奔馳到安定門,但是砍破內門的門鎖後,卻發現外門被千斤銅閘閘住。此時外城已破,崇禎求生的慾望還是沒有破滅。



他想到,雖然外城已破,但是內城卻還在堅守。若再堅持幾天,也許會等到吳三桂的援軍。於是,崇禎命王承恩敲響了大鐘。但是鐘聲響起後,本應該上殿排班的大臣們卻一人不見。最後,蹌蹌踉踉的崇禎走出了神武門,去了煤山。站在皇城最高點的煤山上,也許崇禎還在盼望著吳三桂的援軍,一直到西華門燃起了大火。


大福讀史


真實的情況是:嘗試過跑,但沒跑成。我來簡單聊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六日,昌平淪陷,崇禎帝聞之色變。十七日,召見文武官員。皇帝泣下,諸臣亦相向而泣,束手無策。崇禎用手指在御案書“文臣個個可殺”語,密示近侍,隨即抹去。大順軍進抵北京城下,三大營軍潰降。半夜時分,大順軍從廣寧門入,外城失陷。當時傳說是太監曹化淳開門迎降,也有人說曹化淳實守東直門,入清後曹化淳還曾上疏辯白。是夜,崇禎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通宵,嘴裡還不時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形容三月十七日的北京“四面如黃雲蔽野”,也就是說,北京城已經被圍困的水洩不通。

十八日上午,大順軍進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火炮飛入城中。入暮時分,定武橋南火起,朝中始知外城已陷,有太監跑去告訴崇禎,崇禎問:“京營兵何在?”太監說:“皇爺安得有兵?京營兵皆散,今惟有勸皇爺走耳!”太監張殷勸崇禎投降,被一劍刺死。

崇禎呼酒與周皇后、袁妃痛飲訣別,遂揮劍砍死袁妃。周皇后回坤寧宮自縊。崇禎看著她的屍體,連說:“好,好!”隨後崇禎來到壽寧宮。長平公主牽其衣啼哭,崇禎悲嘆說:“汝何故生我家!”揮劍砍去。公主以手阻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又到昭仁殿砍死幼女昭仁公主。

崇禎令太子朱慈烺換上便服出避民間,告誡說:“今後慎毋露帝皇家形跡!”崇禎自己也換上便服,先後至朝陽門、安定門,但皆未能出城,只好又返回皇宮,將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送皇親周奎、田弘遇家。又命宮女逼懿安太后張氏自縊,便倉促離去。

從張太后處出來,已是深夜,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陪同下,來到煤山,自縊殉國,王承恩隨之。時間已是十八日後半夜,即十九日子時。


陵西散人




明朝的皇帝雖然大多不務正業,但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擁有不屈的名族氣節!明朝奉行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政策,從這一點來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朝代,有明一朝都說到做到,哪怕是皇帝被俘虜,也毫不低頭!


明朝在統一全國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仍然存在,並且長時間騷擾明朝的邊境,時間貫穿有明一朝三百多年!為了抵禦外族的入侵,明朝首先在北方邊境修建長城,其次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開啟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模式。

對於千古一帝明成祖朱棣不必多說,這裡重點說一下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明朝的末代皇帝,很多人對崇禎皇帝褒貶不一,在我看來崇禎皇帝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明朝的滅亡並不是單純的只是崇禎皇帝的問題,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自然災害,明朝末年屬於小冰河時期,自然災害頻發,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基本上一年一小災三年一大災,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部分的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中,普通農民沒有地種,在自然災害的頻發的情況下,只能背井離鄉,形成流民,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流民的危害很大,他們不事生產,只知道破壞,對明朝的危害不亞於自然災害和外族的入侵!


最後是外族的入侵,雖然清朝的八旗軍在很多人眼裡是垃圾軍隊的代名詞,但是不可否認八旗軍在初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之一,明朝在末期衛所軍隊已經名存實亡,那時的明朝將領基本上能有幾百個親信家丁就很厲害了,然後靠幾百家丁裹挾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上戰場,從一定程度上講,當時的衛所軍隊和土匪差不多,沒有多少戰鬥力,而且一旦現場形勢不利,立馬拋棄裹挾的農民,帶著親信家丁就跑,跑了之後又重新裹挾失地的農民,反覆如此,像吳三桂靠的就是親信的兩千多家丁,帶著上萬雜牌軍組成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戰鬥力強的也就是他的幾千家丁。


最後總結一下,崇禎皇帝自身有很多問題,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完全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到崇禎身上也不對,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跑?上文已經說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這裡還需要再特別說一下,崇禎皇帝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好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前立下遺囑,其中有兩句話非常令我動容:任賊分朕屍身,勿傷百姓一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帝,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可能這這也是崇禎不跑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