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史可法如果殺身成仁,不抵抗清軍會有揚州十曰屠嗎?

三千水唯取一


揚州十日是否存在,這是題主問題的基礎前提。

關於揚州城破的版本:

1、4月24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4月25日,揚州城破,史可法自殺被阻,多鐸勸史可法投降,但被史可法拒絕,最後史可法被多鐸在軍前斬殺;

2、《明季南略》記載另一個版本:揚州被清軍圍後,史可法日夜等待黃得功援軍到來。在4月25日,突然有人報訊:黃得功援軍到。於是史可法打開揚州城門,迎接。結果進來的清軍,明軍和城中的居民來不及反應,於是“大驚;悉棄甲潰走。百姓居新城者,一時譁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

如果這個版本是真的,揚州城中因為清軍進入而大亂,導致守軍和城中居民爭相逃出揚州城而相互搶奪和踐踏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應該是揚州城主要的死亡人數構成。

《明季南略》所記載的“廿五日丁丑,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應該是將踐踏而死的人數算入到清軍的殺戮人數。

下圖的情景,基本上是無知+誤導,歷史上不存在這種情形


關於揚州十日的記載

1、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

“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


2、計六奇的《明季南略》:

“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潛去’之說非也。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諡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雲:‘我在城逃出,稔知顛末。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於城。”

“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

“揚州初被高傑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至,復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誠生民一大劫也。”


3、意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

基本可以確認:在揚州城破之後,揚州城內之內大量死亡,但是否均是為清軍屠殺存疑:

1、計六奇在《明季南略》寫得非常清楚,所謂80萬屠殺,是高傑兩次屠戮揚州和清軍攻破揚州這三次屠殺人數的合計數。即80萬被屠殺人數,有多少是高傑兩次屠殺的人數,難以取證,但高傑對揚州屠戮的嚴重性史料記載得很清楚。

2、揚州人為了逃避高傑的屠城而進入揚州城,但後來這些人想離開,又被江都令禁止,這就是為什麼揚州城破出現大量人員死亡的原因。

3、無論揚州城是被清軍攻破,還是被史可法誤會是黃得功援軍而開門放入。城破被攻破得太突然,必然導致城內大量的居民和守軍爭相出城——踐踏而死,更刀劍殺人更具有規模性。史可法失蹤,揚州城內一片混亂,大家都搶著逃命。大家可以腦補下。


史學家張德芬對揚州十日死亡數字的質疑,認為:當時揚州人口總數78960戶,即495497人,加上17世紀揚州的人口統計數,揚州府總人口約100萬,綜合各種因素,清軍攻城時擠入揚州城的人最多20—30萬人。

下列這些因素限制了揚州城外人擠入揚州城內的人數:

1、根據記錄,城外的居民沒有足夠時間逃入揚州城;

2、揚州城無險可守且僅有不到一萬人的守兵,不符合避難時“城高池深,有險可守”、“大軍雲集,足能抗敵”這兩個必須的條件;

3、揚州城破前九天,揚州居民為躲避許定國和高傑兩家士兵的相互廝殺而出城逃避,以至於“斬關逃出”、“舟楫一空“,揚州城內人數並非增加而是大幅減少;

4、唐朝時揚州幾次被屠戮,經過了一二百年,直到北宋中期揚州人口都沒有恢復到唐朝屠戮前水平,而揚州城破後不過十年就已經恢復到城破前的繁榮,再過30年就超過了明朝時期,說明揚州人口根基還在,並沒有被大量屠戮;

5、《揚州十日記》記錄清軍城破5日後放糧的情景:“米數千石,轉瞬一空”,就足以說明當時揚州還有大量居民;

6、以《揚州十日記》中所記載的僧人收屍。以2萬僧人來估計,每焚化一具屍體需要100斤木材,80萬屍體就需要8000萬斤木材。這在周邊都是平原的揚州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


綜合上述的資料,可以得出結論:

1、揚州城在明清戰爭時人口大量被屠殺,有清軍攻城時所殺和衍生傷害的死亡人數,也有明朝高傑二次屠殺揚州的人數,只把揚州人口被殺算在清軍頭上,是不客觀的。

2、關於揚州城破的過程,存在不同版本。就連長期居住在揚州的當事人也不清楚:“我在城逃出,稔知顛末”。這個當事人的話語,也說出了城破之日,確實有部分揚州居民從城中逃出。

3、揚州城破的死亡人數有兩部分:一是被清軍殺戮的守軍或居民死亡人數;二、城中居民慌亂之下爭相出逃而造成的踐踏死亡人數,即難民死亡人數。

因此,揚州屠殺,和史可法抵抗與否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高傑兩次屠殺揚州也包括在內。但史可法在揚州屠殺上有重大責任:在高傑屠殺揚州時期上,史可法選擇忽視,更沒有真正處理各將軍之間的矛盾,也讓史可法的四鎮防守策略絲毫沒有發生左右。史可法讓揚州難民進入揚州城,導致揚州城內聚集大量人口,在城破的驚愕下,發生大量踐踏死亡。這個史可法需要負責,因為揚州城內僅有不到1萬兵力,如果史可法讓20、30萬人進入揚州城,明知無力保護這些難民卻又不讓他們離開,死難的責任史可法無法推卸。


歷史哨聲


問:舉報史可法如果殺身成仁,不抵抗清軍,會有揚州十日屠嗎?

答:這是一個無比沉重的話題,沉重得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面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簡單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

有些回答簡直是答非所問,不正面回答問題,而在一個勁地分析這個揚州十日到底存不存在。

其實,這個並沒有太多疑問。

明清爭鋒的六十多年時間裡,從努爾哈赤的後金時代算起,從遼東半島殺人算起,到皇太極數次遣兵入關劫掠,再到多爾袞定鼎北京,那些殺人放火的事兒還少了?

揚州城破之後,多鐸挾血屠之餘威,過江摧壓南京城,發聲恫嚇,說:“昨大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雲巢野史編《兩都愴見錄》《南都》,見胡慕椿輯《鄉國紀變》第一冊。)

看看,這左一句“攻城屠戮,妻子為俘”、右一句“維揚可鑑”,足知揚州慘禍是實。

也正是在揚州血屠的震懾下,南京守備勳臣忻城伯趙之龍為首的眾多勳戚大臣心驚膽裂,力排眾議,獻城降清。

趙之龍說:“揚州已破,若不迎之、又不能守,徒殺百姓耳!惟豎了降旗,方可保全。”

形勢不由人,眾人大多默認了此議。

清軍由此兵不血刃地從洪武門進入大明故都南京。

千千萬萬南京軍民也因此得以保全,而趙之龍等人卻被釘上了恥辱架,永生不得翻身。

還有,從南京城逃出的首輔馬士英到了杭州,聯合當地士紳,議請潞王朱常淓監國。

而等清軍兵臨杭州,朱常淓也是震怖於揚州之禍,奉表降清。

清軍不但輕鬆拿下杭州,還通過朱常汸,順利招降了浙東地區的明藩王及湖州、嘉興、紹興、寧波、嚴州等各府州官員。

朱常淓降清,真的使杭州百姓免遭類似揚州百姓的屠戮之禍。

好了,不多說了,回到本題題面:史可法如果殺身成仁,不抵抗清軍,會有揚州十日屠嗎?——很明顯,應該不會,南京、杭州二城的結局就是現實的答案。

但是,也應該看到,因為南京、杭州兩地的不戰而降,使得殘明的抗清武裝一下子出現了大分裂,天下的紛爭更加劇烈及更加暗無天日。

而揚州慘禍和之後的江陰八十日城守,都曾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起明朝遺民同仇敵愾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鬥志。

而像朱常淓等人的投降,也並未能讓清軍免除他們一死。清廷把他和先他被擒的弘光帝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全部殺害。

將現代詩人田間的一首詩獻給有朱常淓投降行為和思想的人,也許比較合適。

假如我們不去打仗,那麼敵人殺死了我們,還要用刺刀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哪,這是奴隸!(田間:《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覃仕勇說史


揚州十日也是我們不願意回顧的歷史之一,對於史可法的做法,邏輯文史姨在主觀上還是能理解的,但更令人感動的是揚州百姓身上那些不輸於史可法的氣節。

在攻又攻不出防又防不住的情況下,史可法的氣節令人稱讚,而更為尷尬的是這期間有不少明將領紛紛投敵,史可法的揚州城也只能讓各家的壯丁充當額外戰鬥力了。

我們大膽而扯淡的推測一下,如若史可法投降,或許揚州城的百姓不至於被殺,而無知的百姓為了活命也大可聚集起來把史可法送出城去。

但是,他們沒有!史可法毅然決定向滿清展示一下中華士大夫的氣節,而百姓也能和史可法連成一條心,共抵外敵。

在清兵的大炮和士兵的衝擊下,揚州城還是失手了。

多鐸敬佩史可法與揚州百姓的氣節,但在敬佩之外更多的是憤怒以及他們無處釋放的獸性。於是在招降史可法失敗後,多鐸頒佈了一個血腥的命令。

屠城!示威!

於是慘案就這麼發生了…

所以要和滿清死磕到底是不是史可法,而是整個揚州城人民。他們在大地當前時表現出的那種大無畏和血性,實在令人欽佩!


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松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


邏輯文史游


如果你認為揚州十日是因為軍民抵抗激烈而導致的,那我只能認為閣下沒有氣節。假如遭遇外敵,你是選擇抵抗到底,還是直接投降保全。這個問題顯而易見是要抵抗的,清軍在當時對於大明百姓來說就是侵略者,也就是說面對侵略者我們勢必是要抵抗的,不抵抗可能失去的還會更多。就像抗日戰爭時期一樣,這麼多百姓加入抗戰大軍,其實如果願意的話,他們大可當一個良民。但是你不抵抗,我也不抵抗,誰來抵抗?沒有抵抗就意味著我們要永遠受侵略者奴役,是該跪著生,還是應該站著死,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揚州十日其背後無論漢人如何做,滿清都勢必要如此做的。面對數量遠遠多於自己的漢人,清軍不得不通過這種方式來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何況當時還要推行剃髮易服的奴役政策,如果不採取殺雞儆猴的策略,估計滿清難以做到快速的推行。揚州十日是一場有計劃的屠殺,包括在中原地區其他大大小小的屠殺活動,都是有計劃和組織的。清軍入關不是為了所謂的拯救華夏地區,而是為了拿下華夏地區,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敵人的土地,所以他們是搶、是侵略。這不像李自成起義,因為那是是內鬥。

而近幾年一直有人懷疑揚州十日的存在,依稀記得我初中歷史課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清朝時,就刻意的講述了那段歷史,眼睛裡是帶著淚花的。揚州十日是絕對存在的,否則不會有這麼多的記載。清朝統治下,曾經刻意去淡化那段歷史,將其刻畫為是由於漢人抵抗強烈,所以導致了較大傷亡。更有一種說法就是參與這場屠殺的,是投降的明朝將士。這道傷疤本來不願意揭開,但是看到這麼多人抨擊說揚州十日是明粉虛構的,我知道我們需要了解那段歷史,否則淡忘是有可能的。


銘記歷史、發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記住那些苦難背後我們所犯的錯誤,不要去重蹈覆轍。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而不是說記住這些歷史是為了挑起仇恨。有時候我們只要分析的好,未免苦難經歷不會成為苦難輝煌!


小司馬遷論史


漢奸言論!

照題目的邏輯,是不是如果當年咱們的軍民不抵抗,日本那群畜生就不會屠殺我們三十萬無辜的同胞?

無論如何,在面對入侵時,能站出來抵抗到最後,這才是民族大義,才是民族骨氣。這種沒腰骨的論調,實在不堪。

再說,即便史可法不抵抗,滿清也不會“文明入城”。而且別忘了,後來滿清在漢奸孫之獬的提議下,逼迫漢人削髮易服。期間漢人的反抗遭到滿清瘋狂的鎮壓,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歷史要讀


或許吧,但這個想法不可取,而應被人唾棄。

史可法作為南明的將領,率軍抵抗清軍是分內之事,難不成敵軍打過來軍隊不反抗還先投降不成?這樣的話要軍隊何用?

而且問題的邏輯有些問題,似乎是因為史可法的抵抗導致清軍屠殺,但關鍵在於,史可法不抵抗,清軍就一定不屠殺嗎?主動權掌握在清軍手裡,史可法抵抗不抵抗只是清軍的一個由頭而已。

我們在觀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時候,不能簡單地以現在的上帝視角去看,而需要注重立場,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看,比如岳飛抗金,在現代來說,這是我國民族的內部征戰,但放在岳飛的立場,他就是在抵禦外侮,是民族英雄。

史可法守城殉國,其實在當時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揚州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守了不到一天,他真正留下來的是歷史的意義。

如果投降,史可法自能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慷慨赴死,他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意義呢?站在他的立場上,他向後世子孫詮釋了一種精神,為國犧牲的精神。

不論在哪個年代,我們所推崇的應該是那些秉承氣節的人,而不是識時務的俊傑,如果人人都像洪承疇那般識時務,一旦爆發戰爭,那都不用打了,都投降算了。


平沙趣說歷史


會的,只要滿畜實施“剃髮易服”中國人必定抵抗,捍衛華夏衣冠,揚州十日還是會發生。

揚州十日: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1]揚州之屠,[2]是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3]。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4] 在文字獄盛行的清朝時期,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著清軍入主漢地之後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5]“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6],揚州十日才廣為世人所知。[5] 除《揚州十日記》之外,還有《揚州城守紀略》[7]《明季南略》[8]等諸多史書記載屠殺事件,然皆遠不及《揚州十日記》詳細。

中文名 揚州十日

外文名 Yangzhou massacre 時間 1645年5月20日—5月29日

地點 南直隸揚州府揚州城

傷亡人數 超80萬人

因為頭髮與衣服搞大屠殺的也只有這些滿畜生做過,以現在滿畜對待這段歷史的態度(剃髮易服是為了民族融合,奴狗哈比是民族融合的功臣,文字獄是為了維護中國人平穩的生活,抵抗滿畜野蠻侵略是分裂分子,滿人奠定中國領土您們都應該感謝滿畜生全然無視滿畜生對各族人的迫害),很容易想到滿畜生會把屠刀揮舞到我們頭上。滿畜生犯的滔滔罪行,筆筆血債,不敢忘,也不會忘。

以中學歷史地圖冊為基準,所有天朝政權的直接控制區和羈縻區總和。範圍分別是:

東:庫頁島以東,包含北方四島(自古以來:唐安東都護府和明奴兒干都司)。 朝鮮半島東段按照朝韓實際控制線(自古以來:漢四郡),西段按照漢江為界(自古以來:唐安東都護府),朝鮮半島西南部飛地(自古以來:唐安東都護府熊津都督府)。 臺灣島、釣魚島、赤尾嶼(自古以來:地球人都知道),琉球群島(自古以來:抗日戰勝後琉球政府請求內附)。

南:海洋部分為九段線(自古以來:地球人都知道)。 陸地部分為越南北部、中部沿海地區(自古以來:漢交趾郡、日南郡),越南中部、北部轄區和老撾中北部轄區(自古以來:唐安南都護府),緬甸克欽邦大部、實皆省東部、曼德勒省北部、撣邦大部(自古以來:明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西南:克什米爾地區東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北,包含錫金、不丹和藏南地區全部(自古以來:明烏斯藏軍民萬戶)。

西北: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北岸以南(自古以來:唐北庭都護府),鹹海西岸以東北岸以南,烏茲別克斯坦中、東部,土庫曼斯坦中、東部,阿富汗中、北部(自古以來:唐安西都護府),伊朗東北部(自古以來:唐安西都護府波斯都督府)。

北:葉尼塞河、鄂畢河上游(自古以來:唐安北都護府堅昆都督府),北海(貝加爾湖)以北(自古以來:唐安北都護府),外興安嶺以北,具體界限待定,至少包括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薩哈共和國中、南部(自古以來:唐安東都護府、明奴兒干都司)。


寒心永存


據說多䭞曾對史說過,只要史投降,就不屠城史拒絕了,明知是雞蛋碰石頭也幹了,造成數十萬揚卅人慘遭殺害。如果史能捨身成仁,要求放過百姓,也可能歷史會重寫了,不過這只是個假設而已。二戰期間日本鬼子進犯菲律賓,當時的駐菲律賓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知道不是日本鬼子的對手,選擇棄城,在棄城之前他宣佈馬尼拉是不設防的城市,日本鬼子進城以後未進行大規模屠殺,如果麥明知雞蛋碰石頭,硬拼的話後果如何,看官們自己去想吧!


荒草313


的確,如果不抵抗就不會惹惱清軍,自然就不會有後面的屠城。但如果這個問答就此打住,豈不成了投降有理抵抗有罪了,那南京大屠殺是不是也倒要怪中國軍隊的抵抗了?事實上,戰爭中大規模屠殺平民的行為永遠是殘忍的和受到譴責的。這就好比兩個家庭打架,比較強壯的那個男人打到了對方家裡,把對方的男人打倒了還不算,又以對手家的老婆孩子父母姐妹等曾經給對手提供茶飯或者吶喊加油為理由,把老弱婦孺全殺了。被打的人在對方家裡是老公兒子孩子的爹啊,人家怎麼就不能幫一把了?連黑社會都知道,“禍不及妻兒”。被入侵的一方軍民合力抵抗是天經地義,所以,被抵抗決不能作為屠殺平民的藉口。


紅塵醉愛2019


提問有傾向,似乎把揚州屠城的原因歸罪於史可法了。難道遇到外敵入侵就不能堅決抵抗?史可法也算一個民族英雄,他的抵抗精神不能否定。至於,歷史上的屠城規模究竟有多大,這裡不必考慮進去。單說史可法,是沒有任何錯誤的。民族的血性,民族的精神任何人不能詆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