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修改25稿後再登臺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修改25稿後再登臺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劇照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修改25稿後再登臺

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劇照

中國藝術報記者 怡夢

今年是宋慶齡誕辰125週年。6月26日至28日,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將作為“2018年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劇目在長安大戲院上演。這部作品以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為背景,圍繞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婚姻,展現了宋慶齡的情懷抉擇。

該劇首演於2011年,至今已上演45場、修改25稿。此次復排上演,由程派青衣遲小秋扮演宋慶齡,梅派青衣王怡、張馨月扮演宋美齡、宋藹齡,由馬派老生朱強扮演孫中山、奚派老生張建峰扮演宋子文、譚派老生譚正巖扮演張太雷。劇中,革命歷史與家族親情、個人命運相交織,主演陣容也是行當齊全、流派紛呈。

“以程派塑造宋慶齡這個沉穩、大氣、美麗、端莊的女性形象是非常契合的,但她除了女性形象,還是一個具有革命底色的政治形象。 ”扮演過蔡文姬、祝英臺等女性角色的遲小秋表示,塑造宋慶齡,唱腔不僅要有程派的動人,還要有現代性,需要在程派的表現基礎上創新。

“她和姐妹、兄弟、母親的情感交流,和她堅持的政治主張在表達方式上不同。在女性情感之上還要體現革命者之情,但又不同於江姐那一類女共產黨員形象的鏗鏘。 ”除了唱腔上的揣摩,遲小秋查閱了許多文字和影像資料,潛心思考怎麼把宋慶齡的習慣動作轉化成舞臺造型,力求呈現這位偉大女性的分量。

在瞭解歷史的過程中,張建峰認為,宋慶齡個人魅力的核心是尊重每一個人,無論她和孫中山、和她的姐妹,還是和民眾交流都能讓人感受到這種尊重。宋子文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張建峰扮演宋子文,更多表現了二姐宋慶齡的抉擇在他身上的迴響。劇中的重要情節是宋美齡、宋子文和母親輪番勸宋慶齡參加蔣宋婚禮,都被宋慶齡拒絕,宋子文從一開始勸宋慶齡,到後來理解了她的堅持,被她的情懷打動,轉而勸母親,內心變化頗具表現空間,“說出來的臺詞和心裡的臺詞可能是不一樣的,有時候說‘你去吧’ ,要帶著‘你別去’的內心感覺去說” 。

譚正巖飾演的是張太雷——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共青團的創始人之一。起初譚正巖覺得,這個人物正直、智慧、帥氣,這樣一位傑出的革命者,舞臺表現上設計一些功夫應不為過,所以在表演張太雷被捕的情節中,譚正巖設計他和反派有一場激烈的打鬥,但演起來後覺得不對,他是教書人身份,身著長衫和反派對打,不像張太雷,於是收斂了對抗性,以更程式化的打鬥來處理。譚正巖坦言,歷史人物是他不敢輕易觸碰的,演得不夠,就不是那個人,演過了,又可能會給人物抹黑,故而在塑造的過程中十分謹慎。

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由老旦演員沈文莉扮演。“倪桂珍這個老旦形象和以往現代戲中不同,她不是《紅燈記》裡李奶奶那樣的革命老太太,她是一個大家出身的老太太,又不是傳統戲中的老夫人形象。 ”沈文莉表示,為了演好這位母親,唸白節奏、人物行動都經歷了反覆琢磨,比如勸宋慶齡,一勸、二勸不成,生氣、發火要到什麼程度;在現代戲中表現內心活動,一般不像傳統戲那樣使用複雜的程式動作,在聽宋慶齡自道內心歷程時,做母親的一個抬頭、搖頭可能代表了很多意思,希望通過造型的細小變化傳達給觀眾豐富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