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鋼琴曲《少女的祈禱》

泰克拉·巴達爾切弗斯卡(1834——1861),這是一個大多數音樂愛好者都陌生的名字,但是,只要一提到鋼琴曲《少女的祈禱》,便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有意思的是,《少女的祈禱》不是音樂會曲目,可以說不能等大雅之堂,但它那青春靚麗的樂聲卻是無處不在,無論在商場裡還是在咖啡廳,都能聽到它熟悉的旋律。和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門德爾松、舒曼這些個大師的名字相比,巴達爾切夫斯卡的名字太微不足道了,她的名字甚至在音樂史上都沒能留下一個位置,但我們有不得不承認,就巴達爾切夫斯卡來講,僅此一首《少女的祈禱》就足夠啦。


《少女的祈禱》創作於19世紀中葉的1856年,這個時期正值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高峰時期,肖邦、舒曼、李斯特、門德爾松等一大批光輝耀眼的名字為鋼琴寫了一批鋼琴作品,像門德爾松的49首“無詞歌”,開闢了鋼琴小品的新領域,與這個時代風格截然不同是,巴達爾切夫斯卡是以其獨特的風格使得這首鋼琴曲風行於世界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巴達爾切夫斯卡是一位波蘭青年鋼琴手,她出生在1834年的波蘭華沙,1861年就去世了,才活了27歲,鋼琴小品《少女的祈禱》是她在22歲時在華沙寫成的,她還創作過一些其他的鋼琴曲,但都已經被淹沒了,只有這一首《少女的祈禱》使她一舉成名天下知。

鋼琴曲《少女的祈禱》

《少女的祈禱》鋼琴曲譜

《少女的祈禱》這首美麗的鋼琴曲是基於一個美麗的主題用變奏曲的形式寫成的。它既無華麗的外表又無深刻的內涵,卻具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行板彷彿描寫一位純潔的少女獨自跪在教堂的神壇前,低著頭誠摯禱告的模樣。少女對未來的遐想飄散在肅穆的教堂中,一抹陽光穿透彩色玻璃照著她未經世事的臉龐,祈禱的主題曲再次響起,人們也透過少女清澈的眼眸望見了神的應允。關於少女到底在祈禱什麼?誰也不知道,在縹緲的旋律中,人們只知道作曲家巴達爾其切夫斯卡只活了27歲,同樂曲中的少女一樣走向了永恆。

巴達爾切夫斯卡去世時,這首曲子已經風靡世界整整5年了,她在世時是否因為這首曲子的流行而風光一時,這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在她身後已經流傳一百多年,卻已成為事實,就這一首樂曲,就足以告慰她在天之靈了。

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敬請點贊並給予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