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彼得林奇《戰勝華爾街》讀後感——本是投資狂客,聊表心跡於斯

戰勝華爾街意味著要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投資業績。

而每一個投資者天性裡都渴望成功,

這一點是路人皆知,

只不過有時這目標在某些人心中逐漸淡忘而成為為投資而投資的犧牲品,

或者換句話說成為投資的奴隸或者金錢遊戲的玩物。

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被玩,

除非自願接受被玩。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一定要足夠獨立,

甚至得有點桀驁不馴,

即使不會表面顯露出來,

也會在內心裡不斷重複這項法則。

只有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會成功。

投資也不例外。

彼得林奇先生不斷重複道,

股市值得長期投資。

確實如此,

不過前提條件是經濟增長處於一條穩定可預期的上升通道,

當然不排斥偶然停滯甚至於倒退,

但總體上有往上趨勢,

若沒有向上趨勢,

那人類社會就真得反省自身了,

畢竟人類一旦失去進取之心,

便會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而股市正是經濟的晴雨表,

經濟不垮,

股市不倒,

投資不泯。

雖然每個人都渴望成功,

即使並非每個人都如此,

但至少渴望一個穩定生活基礎,

但可悲的是這個世界上註定成功者是少數的,

大多數註定被歷史淘沙般淘掉,

但也不必過於悲觀,

畢竟雖然每一個人註定死亡但也不見得每一個人整天都愁眉苦臉杞人憂天。

幸好這社會越來越開放,

知識傳播也越來越頻繁,

每個人面臨的學習機會也逐漸差不多,

就看自己的份兒再加上些微好運氣,

也不似不可能複製成功,

即使不是照搬原樣,

但至少這學習過程就有收穫了。

多多少少對投資有一番自己初步的瞭解,

也許投資天賦也需要一點,

即使只是百分之一。

彼得林奇先生並非模型先生或者量化先生,

當然最近世界上最賺錢的基金經理詹姆斯西蒙斯先生年收入幾十億美金,

打敗傳奇投機大亨索羅斯先生,

甚至股神巴菲特先生。

這份收入足以讓每一個人豔羨不已,

西蒙斯先生是一個數學天才,

也曾拿到數學界最高獎項(凡勃倫獎),

他專門僱傭一些自然科學家整天推算模型,

預測哪怕幾秒鐘後各有價證券的走勢,

然後採取壁虎式投資策略,

各個擊破,

頻繁操作,

見好就收。

當然,

這隻能證明模型思維並非一無是處,

畢竟一些機構性特徵或者客觀規律還是有的,

要不完全隨機性世界肯定不是人類居住的地方,

即使隨機性規律也是規律,

甚至人類思維會給它強加上一些似有非有的規律。

量化思維肯定不是最高境界,

因為一旦有了模型,

傻瓜也會操作,

那樣全世界投資家就拼傻了事了,

相較之下,

定性思維和把握大勢的能力更為重要,

當然也是最為困難的,

因為這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只要看看彼得林奇的滿頭銀髮就知道了。

也許要每天看報表,

甚至上千家公司的財務報表,

也許要實地走訪各上市公司,

不辭辛勞並樂在其中,

也許要緊密聯繫各公司高管(散戶這方面就難說了),

密切關注一些基本面信息。

反正這個社會信息量太多太雜了,

需要自己好好過濾一番,

怎麼練就那種超神準的把握力,

讓時間老人作證發言吧。

彼得林奇先生基本上通過一些常識性東西,

或者一些感性東西,

甚至於一些直覺來把握股市。

他甚至通過列舉孩童炒股或者理髮逛街發現投資機會的這些類似例子來闡明自己的一些切身體悟。

我覺得萬事要不得複雜,

越簡越好,

畢竟大道無形,

人生本來就是做減法的而不是做加法的,

最後誰都會兩手空空,

來去自如。

越簡單的常識越不會出錯,

越清晰明白的知識越可靠,

最好連傻子也會,

但是連聰明者也學不會。

當然知而不知比無知要強上不知道幾千萬倍,

畢竟否定的否定一定跟“肯定”不是同一層次的東西。

彼得林奇先生無疑是勤奮敬業的,

也正因此犧牲不少,

畢竟他最後也是因為要多點時間陪家人決定辭職的。

投資不易,

投資要花心思,

不過話說回來,

哪件事不是需要全身心付出,

畢竟成功需要熱情和持之以恆的專注。

股神巴菲特先生就是如此的,

他那般專注和定力,

他那般冷靜和理性,

他那般韌勁和堅守,

肯定並非簡簡單單一個人能夠做得到的。

投資就是要近乎瘋狂般熱愛並付出,

最好嫁給投資這項偉大的事業。

即使半途而廢也是急流勇退的勇者之一,

畢竟曾經的人生壯麗就那麼一瞬。

戰勝華爾街,

雖說是每一個熱衷於投資的投資人的夢想,

但其實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外在敵人,

但凡成功人士最大缺點便是無法戰勝自我,

所以練就強大的自我始終是要事。

這點品質放之四海而皆準,

畢竟但凡任何事業都是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做出的,

而不是抽象的實體。

或許借用格雷厄姆先生的“市場先生”概念,

每一個投資者就是跟“市場先生”較勁,

不管是表面屈從還是正面對抗,

但戰勝“市場先生”的前提往往就是戰勝自我,

或許“市場先生”就是你自己的化身或者臆想,

就如宗教往往是人類頭腦裡的自我觀念的集中表現。

索羅斯先生的反身理論其實談的差不多也是這個事情,

就是不僅僅外部事實影響你的看法,

即便你的看法也會通過匯合其他人想法而影響外部事實的進展,

而戰勝自我其實是哲學反身難題的具體表徵,

故而戰勝自我談何容易,

要不全世界成功者比比皆在。

即使如此,

外部事實往往有時過於僵硬,

所以靈活變通也是十分必要。

畢竟“黑天鵝”事件也不是沒有,

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那將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了。

而根據數理統計基本理論卻恰恰是小概率事件一定會發生,

只要存在足夠多樣本並容許給以足夠多的時間觀察。

每一個樣本的實現路徑往往不是唯一的,

歷史並不會精確重複,

真所謂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有時往往投資風格就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品性,

到底是中庸型溫和型慢熱型還是激進型爭取型暴躁型,

這在一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或者投資原則便可以看得出來。

也許性格決定成功的道理就在這裡吧。

凡事講人性,

投資也不例外。

人性中貪婪恐懼是永遠的二元性糾結,

它只會暫時隱匿,

但不會消亡。

正像人性中虛榮之心也不會消亡,

即便你如聖人。

說到底每個人都會固執己見,

至少不會完全繳械,

奴隸逼急了也會綁架奴隸主。

只是這個臨界值隨時變化並調整著。

也許每人的心理閥值不一。

但無論如何,

形勢一向嚴峻,

悲天憫人的性格不可無,

決絕的態度同樣不可無。

一往無前,

堅定走自己的路,

即使世界毀滅。

這樣說雖有點過分,

卻往往需要十足勇氣去面對,

而這往往得單獨承擔。

投資人一定是孤獨的,

孤獨決策,

孤獨走完每一段歷程,

孤獨到老,

不到金盤洗手,

不論成敗。

鏈接:https://xueqiu.com/3136790196/1074032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