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探路生態補償,呵護碧水東流

“共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設美麗長三角。”日前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生態環保聯控化是重要議題。會議指出,要在建設生態屏障、改善區域水環境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協同性,建立健全跨區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治機制,打造與世界級城市群相適應的自然生態、人居環境和區域風貌。

聯防聯治汙染,皖浙攜手探路已多年。2012年起,在財政部、原環保部指導下,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實施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億元對賭水質”的制度設計,一時間從新安江畔傳向全國,成為新聞熱點,並被社會持續關注。

6年多來,試點已開展兩輪。今年4月,由原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編制的《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績效評估報告(2012-2017)》通過專家評審。該報告顯示,試點實施以來,新安江上游水質為優,連年達到補償標準,並帶動下游水質與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新安江上下游堅持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倒逼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實現了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多贏

5月30日,黃山市屯溪區,細雨霏霏,霧氣籠罩下的新安江風光,如同水墨畫卷。然而,連綿下雨,上游漂來的腐爛水草增多。當日下午,屯溪區城管局水上中隊隊長王駿和同事們冒雨從江心洲碼頭上船,往湖邊水利樞紐一路巡查打撈水草及其他垃圾。王駿說,近年來中隊裝備大為改善,現有打撈船18艘,巡航距離增至13.4公里,覆蓋面更廣。

重點河面打撈是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後開展的常態化工作之一,護一江碧水東流。新安江發源於黃山市休寧縣境內的六股尖,幹流總長359公里,三分之二在黃山市境內,平均出境水量佔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近七成。新安江上游水質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千島湖水質的好壞,關乎長三角生態安全。

時光回溯到2011年11月。財政部、原環保部等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設置補償基金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3億元、皖浙兩省各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

省際之間從未有過的“億元對賭水質”模式由此開啟,關於“誰會賠付”備受關注。水質是最好的答案。試點績效評估報告顯示,根據皖浙兩省聯合監測數據,2012年至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為優,千島湖湖體水質總體穩定保持為Ⅰ類,營養狀態指數由中營養變為貧營養,與新安江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評估專家組認為,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來,上下游堅持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倒逼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試點呈現出從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從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三個轉變”

——黃山市推進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投入資金120.6億元,實施汙染治理、生態修復項目225個;全面推行河長制,設立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

試點啟動伊始,我省就把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一號工程”,並在市、縣政府分類考核中,把黃山市單獨作為四類地區,加大生態環保、現代服務業等考核權重。“這一決策,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堅定了我們保護生態的信心和決心。”黃山市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兩輪試點以來,中央財政及皖浙兩省共計撥付補償資金39.5億元。黃山市推進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投入資金120.6億元,實施農村面源汙染、城鎮汙水和垃圾處理、工業點源汙染整治、生態修復工程等項目225個,並設立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促進產業轉型和生態經濟發展。

該市不斷探索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新機制,在第一輪試點中做到垃圾保潔、河面打撈、網箱退養等“六個全覆蓋”,幹流兩岸風貌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整治、工業企業轉型發展、城鄉汙水處理“四個強力推進”;第二輪試點中,全面推行河長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定期舉辦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等。源頭控汙,該市近6年來累計關停汙染企業170餘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優化升級項目超過500個;近3年來共否定外來投資項目180個,投資總規模達160億元。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績效評估專家組組長郭懷誠認為,第二輪試點呈現出從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從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三個轉變”。

通過經濟手段懲罰水質惡化的地區、獎勵水質改善的地區,促進水環境進一步改善

——借鑑新安江試點經驗,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今年起全省實施

積累新安江試點經驗後,我省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2014年落地大別山。從當年起,省級設立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資金2億元。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我省從今年起再邁大步伐,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在全省推廣。《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今年1月1日起實施,借鑑新安江試點經驗,採取“水質對賭”模式。辦法明確,在全省建立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將跨市界斷面、出省境斷面和國家考核斷面列入補償範圍,實行“雙向補償”。

一季度全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結果日前出爐。全省共產生汙染賠付金6800萬元,生態補償金4900萬元。其中,汙染賠付金支出較多的市是安慶、滁州、合肥、六安,分別支出1350萬元、500萬元、450萬元、450萬元。生態補償金收入較多的市是阜陽、淮北、亳州,分別收入550萬元、450萬元、450萬元。

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實施,通過經濟手段懲罰水質惡化的地區、獎勵水質改善的地區,以此督促各市進一步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促進水環境進一步改善。按照6月2日在上海召開的長三角區域水汙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三次工作會議要求,我省將和滬蘇浙一起堅持上下游聯動、水岸聯治,有效治理水汙染,加強水源地協同保護,確保流域水體水質持續改善,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喝到好水、放心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