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吳三桂降清是否真心?

王瑜瑜


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收到他父親的來信,要他歸順於李自成,吳三桂也同意了,但去北京的路上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李自成關押了起來,連家也抄了,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小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搶走,吳三桂一氣之下舉起劍把桌子砍成兩半,併發誓與李自成勢不兩立,於是吳三桂立即返回了山海關,寫信給了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利用勾結清軍來打擊李自成的起義軍。

李自成攻入北京


吳回到山海關後,聯繫清軍並打開山海關,和清軍一起打敗了李自成,並奉多爾袞的指示向西一路追剿李自成殘部。後來康熙削藩時說過:反賊吳三桂無路可走時來歸順於我大清,世祖順治帝也接受了他的降表,並讓他繼續統率他的軍隊。

吳三桂與陳圓圓


吳三桂還向大清朝廷奏上了三患二難,吹捧自己對南明勢力的追剿,並要求緬甸王交出了流亡緬甸的南明永曆皇帝,殘忍的將其及皇子宮人幾十人全部絞死,表示對大清的忠心,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已經降了清。

然而,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吳三桂聯清抗李或聯清復明,在當時的情形下,以吳三桂的能力難以支撐局面,吳三桂為了一己私利而選著了聯合大清,並致信於多爾袞:本國於北朝通好二百年有餘,今無故遭國難,爾部應惻然念之,選派精兵,三桂自率本部,合兵以抵宮門,滅流寇於宮廷,表大義與中國,我朝則之報北朝,以裂地為酬-《清世祖實錄》

致信中只提到了聯合清軍打擊李自成,以割地為報酬,而未提及降清之事。自山海關之戰後,吳三桂曾派人與李自成議和,讓他快點離開京城,吳將扶持新帝登基。這樣看來吳三桂卻並未降清。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


但足智多謀的多爾袞卻沒有讓他進京“復明”,而是令他西進追擊李自成,當時的吳三桂勢單力薄只能聽從多爾袞調遣,最終成為大清的藩屬。

吳三桂的這些所作所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是何原因,都說明他是一個極其虛偽自私的小人,歷史罪人的帽子是永遠摘不掉了。


歷史探索公元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引清軍入關,並且從遼東一直打到了雲南,為清軍的南下入關和掃蕩明朝的殘餘勢力開啟了方便之門,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在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三桂的這段故事吧!在1644年的時候,李自成看重了北京城的重要性,所以借勢帶領的農民軍正往在攻打北京的路上。當時的崇禎帝看到這局勢真的不妙了,心理想啊!這李自成真的要來掀我的鍋蓋了,不行我可要好好想個法子才行。

在當時情況危急的情況下,崇禎帝就想到了那時還有點可靠勢力的吳三桂!他打仗還不錯,人看起來還是有點可靠的,所以就下詔,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將寧遠地區劃進了他的勢力管轄之內。

那時候的吳三桂見到王帝竟然給自己這樣的賞賜,心理高興的不得了。於是就全軍出擊趕往北京老巢城援救崇禎帝。那時的他連著趕了16天的路才到達山海關,不過在他的抵達河北的豐潤的時候,就聽到了崇禎帝自殺了。

哈哈!我想那時候的吳三桂心理肯定會有“十萬個***”。因為連趕了這這麼多天的路程,結果還是來晚了。更不性的還有,居庸關的總兵也都投靠了李自成。使得吳三桂只得無奈的退出了山海關。

此後吳三桂就一直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但是吳三桂這個人的也是受到過儒家思想的洗禮過了的,所以在但時的觀念指導下“清軍是異類”。所以剛開始吳三桂這個人的投降偏向還是李自成,他又不是傻子,所以不想留下什麼千古罵名。

可是後來的一件事情讓吳三桂徹底的偏向了清軍。因為當時李自成的手下竟然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那就是去毒打吳三桂的老爸、並且還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

你想想看啊!如果你是三桂你會怎麼想?會不會和三桂一樣呢?不過那段歷史現在也是離我們相當久遠了,現在的我們也是無從考究。對於吳三桂是否真心的投降?那件事情過了之後就沒有後悔藥了。


悅讀038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的“漢奸第一人”,人們對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引清兵入山海關和帶頭髮動三藩之亂兩件事上,卻很少去細究1644年動盪的歷史關口吳三桂的艱難抉擇和內心劇變。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頓時成了沒媽的孩子,何去何從成了擺在這位關寧鐵騎最高統帥面前的最急迫問題。拋開為君父崇禎皇帝報仇的政治立場先不談,做為明末將領軍閥化的產物,此時吳三桂所考慮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還有的就是手底下一幫將士的前途去向。應該說,李自成一開始出的牌還是比較的老道,闖王一方面讓吳三桂父親吳襄給兒子寫勸降信,除了以父子之情動搖吳三桂外,潛臺詞也意在提醒他你老爸和全家都在我手裡,不聽招呼就宰了他們;另一方面派人帶著白花花的銀子犒賞吳三桂的軍隊,伸出了一根最實際的橄欖枝。會來事的闖王笑臉、黑手雙管齊下,吳三桂確實也如李自成所料開始率軍往北京開拔,一切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但行軍的半道上,發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浪漫故事——衝冠一怒為紅顏!聞聽愛妾陳圓圓被大順權將軍劉宗敏霸佔的吳三桂一氣之下打開了山海關,引來10萬八旗鐵騎殺向宿敵李自成……寫到這裡,小編只能說:你們想多了!一個陳圓圓即使再怎麼入吳三桂的眼,難道還能抵得上京城裡他老爹吳襄一大家子血親?陳圓圓事件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一個投降李自成後利弊得失判斷的重要信號。大順軍進北京後,隨即推廣開了以往在起義歲月對付明朝親王、官紳和地主的那一套辦法——打土豪、分田地,對城內的官僚地主集團進行了大規模的瘋狂“拷餉”,逼他們交出田產財富。按照這樣的階級劃分,吳三桂豈不是榜上有名的“黑五類”!況且吳三桂還沒有正式投降你李自成就這樣對我的小老婆,以後交出了兵權還會有我吳三桂的好果子吃?

思慮再三的吳三桂決定重回“大明山海關總兵”的立場,轉而扯起“為君父崇禎皇帝報仇”的大旗,與清軍談判。對,你沒看錯,是——談!判!!吳三桂一開始是指望著清軍和李自成血拼,默默得看他們打成殘血再由自己的關寧鐵騎收拾殘局,明朝奇蹟般地復活!即使結果沒有這樣理想,自己仍然可以聯合清軍消滅李自成,大不了事成之後割點土地、送點財寶,讓復活的明朝與清朝共存。這回,是吳三桂想多了!多爾袞摸打滾爬幾十年,怎麼會像一個土老帽一樣傻傻得任由你擺佈?一場大戰下來,李自成一夜回到解放前,吳三桂關寧鐵騎殘血,默默看兩方表演的多爾袞抓住他們兩敗俱傷的時機成了最大的贏家。

隨後的吳三桂能和多爾袞談判的籌碼越來越少,隨著局勢的變化,一步步得由“明臣”變成了“漢奸”,多年後平西王在昆明殺死了最後一個南明政權的首腦永曆帝,吳三桂最終滑向歷史的最深淵,成為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鐵桿漢奸”。

求評論求轉發,*竹山的清溪澗*堅持原創!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評論!


劇透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剃了金錢鼠尾辮,親自跪在多爾袞面前高呼萬歲,拿著清朝的俸祿,幫助清朝殘酷鎮壓南明人民的反抗,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然後在昆明將其勒死。然後受封為清朝的平西王,幫助清朝穩定西南邊境。

然後現在拋出問題,吳三桂是否降清?這就好比網絡上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所謂到過某老師自述:作為一個日本業界泰斗一樣的人物,她宣稱自己還是個處子。。。

這已經不是要不要臉的問題了,而是在不斷侮辱觀眾的智商。

就算曲線救國,吳三桂也不用拿著自己幾百萬同胞的性命做投名狀吧!

所以,吳三桂是真正的降清,比舅舅祖大壽更加徹頭徹尾的投降。所以,他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假降清呢?甚至想要聯清復明呢?

因為吳三桂在明末清初幹了幾件事:

打擊李自成,並對農民起義軍趕盡殺絕;在消滅李自成集團十幾年後,吳三桂又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讓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藉著清朝的手最終實現光復明朝的目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在李自成集團從西安雄赳赳氣昂昂前往北京時,宣府、大同等地的軍隊相繼投降,崇禎可用的勤王之兵只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和5萬吳軍,但是在接到勤王命令後,吳三桂不是星夜兼程,而是閒庭信步,以一天十幾裡地的速度馳援京師,要知道,吳軍騎兵居多。果然,走到路上,京師城破,崇禎自縊的消息傳來,吳三桂馬上調轉馬頭,回到山海關。

如果他真的是為了大明社稷,那為什麼不支援京師。如果對崇禎不滿意,為何南明這麼多皇帝,他一個也不扶持?

唯一能解釋吳三桂的行為的就是一個詞:“軍閥”。

從明朝滅亡前,到滅亡後,再到投降清朝,吳三桂都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之所以不支援北京,是因為這5萬人是他折騰的資本。沒有投降李自成是因為李自成追餉屠殺了他的全家,投降清軍是因為清朝開出的條件甚是優厚,比在明朝和李自成集團好太多了,所以吳三桂才會死心塌地。

因為吳三桂和清朝的配合如此默契,清朝也樂於封其為平西王,使其掌管雲貴地區。

而為什麼吳三桂又扯旗造反,反清復明了呢?良心發現了?

不是,導致吳三桂狗急跳牆的,是康熙皇帝的撤藩令,吳三桂本來想做做樣子,結果被康熙假戲真做,吳三桂感覺到了深深的戲弄,所以,吳三桂揭竿而起。

按說清朝立足不穩,吳三桂口號鮮明,深得民心,但是吳三桂犯了兩個致命錯誤,直接導致他的本質暴露無遺。一是止步岳陽,飲馬長江,給了清軍從容反撲的時機;二是兵敗如山倒時匆忙稱帝,將其軍閥的短視暴露無遺,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

說白了,他從來就沒有想過恢復大明。他的有奶便是孃的性格,決定了誰給好處多,他就給誰賣命,至於封建倫理,一邊待著去吧!
所以,吳三桂是降清的鐵桿漢奸!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社稷,而是為了自己!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就好比有人問汪精衛親日是不是曲線救國一樣可笑,吳三桂是不是漢奸歷史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證明了,為啥這麼說,作為明朝降將,不管吳三桂投降是出於什麼目的,假設我們的本意是好的,假設他是迫不得已投降清朝。那麼可以,他完全可以放棄權利做一個閒人,我想這樣的要求多爾袞不會不成全吧。

可是事實上吳三桂可是一點都沒有放棄對更高權利的追求,投降滿清後他帶著他的關寧鐵騎,這個當初明朝最好的部隊,轉過身來攻打那個對他不薄的朝廷,一直從北方打到雲南。他在對南明作戰方面可謂是相當賣力,也為滿清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你從他的這些表現看得出他是曲線救國嗎?國就是被一大群吳三桂這樣的漢奸給滅的。

而且吳三桂平定了雲南,幾乎是摧毀了永曆政權,此時的永曆帝敗走緬甸,從政治上來說已經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也不可能興風作浪。當時滿洲主義都沒有再追究永曆帝,但是吳三桂卻拼命上書要求清廷徹底殲滅永曆帝,吳三桂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覺得吳三桂從打下雲南後就打算把雲南建設成自己的獨立王國,假如永曆帝不徹底消滅,那麼永曆帝也許會再糾集一些人馬犯邊,那麼首當其衝的肯定是雲南,這是吳三桂不想看到的,所以這也就堅定了吳三桂要徹底剷除永曆帝殘餘勢力的決心。

永曆帝被俘以後,滿清朝廷是要求吳把永曆帝押解到北京的,可是吳三桂怕路上發生變節,所以決定在雲南處死永曆帝父子,最後用弓弦勒死了這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所以你還能說吳三桂投降滿清是為了救國嗎?


高宗1986


有這方面的原因。

吳三桂起兵發佈檄文,開宗明義就用極大篇幅申明,說當初自己是借兵剿賊並與攝政王多爾袞約定條件,主要是借兵十萬,剿滅闖賊恢復明王朝正統之後,割地做酬。但入關後的清政權背棄了諾言。

當時,康麻子對檄文各條都給予批駁說明,但唯獨沒有正面回答這最大的一條,顯然是無法回答。

附:

《奉天討滿檄文》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悞(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


四川達州


吳三桂降清在當時更可能的狀況是形勢所逼。根據正史記載,吳三桂接到崇禎帝詔令後,並無故意遷延,而是立刻奉詔勤王。他之所以行動遲緩,是因為要顧及把關外人民拖家帶口一同遷入關內。這種仁義之舉,倒真正拖慢了吳三桂一軍的步伐。北京陷落後,吳襄等吳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縱使自己前往北京歸順李自成,有可能一去無回,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復仇”,或可死中求生。就這樣,吳三桂來個忽然回擊,打跑了替李自成鎮守山海關的唐通,與明朝原山海關總兵高第一起,宣佈討伐李闖,恢復大明。而後的一切,“借兵復仇”變為“藩王相報”,吳三桂終成滿清鷹犬。導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淪為民族罪人。

而廣為流傳的版本則不見得有多少真實性:北京崇禎帝上吊後,吳三桂已經完全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並親自率兵馬往北京方向進發,欲“覲見新主”。中途,他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掠,又聞其父吳襄被拷打拘贓,登時大怒,衝冠一怒為紅顏,帶兵掉頭撲轉山海關,首先擊敗老同事唐通,然後聯合另一個老同事高第,舉兵宣佈反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其實,在崇禎帝死之後的幾年間,社會上從未有過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傳聞。所以,當時和稍後嚴謹的史家,如谷應泰、張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吳三桂降闖之說。乾隆時期修成的《明史》,是清朝官方欽定史學著作,只講吳三桂對李自成“欲降”,突出他因愛妾陳圓圓被劫所生的憤恨,並不講他投降過李自成。

真正大肆宣揚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說的,是爆發“三藩之亂”後的康熙時期。當時,為了暴露吳三桂的“大奸大惡”以顯示其發動叛亂的非正義性,康熙帝在詔旨中大罵吳三桂“委身從賊”,目的完全是政治宣傳。清方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吳三桂塑造成一個反覆無常、惟利是圖的道德小人。

其實,只要看過多爾袞在順治元年(1644年)擊敗李自成後向小皇帝所上的報告,就可以明顯見出吳三桂根本沒向李自成降過:“李自成於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隨自永平返據山海關。”


國家人文歷史


吳三桂,以現代的眼光看,毋庸置疑是一個大漢奸、賣國賊,誰要是敢為其翻案,恐怕得被唾沫淹死,所以筆者今天不打算為其翻案。

影視劇中吳三桂形象

在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殺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從此清朝開始了征服全國的征程,在南方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也在清兵的步步緊逼中逐步走向滅亡。吳三桂身為明臣,卻率兵投敵,幫助敵國攻打自己的國家,不僅如此,還親手將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永曆皇帝用弓弦勒死在昆明街頭,如此反覆無常、寡廉鮮恥之人早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拉回到1644年,崇禎皇帝剛剛上吊,吳三桂剛剛領清兵入關之後,我們會發現那個時候,大明的臣民們不僅沒有將吳三桂視為大漢奸,反而將他比作哭秦廷的申包胥,將其視作大英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大明的臣民們都瞎了還是是非不分呢?

申包胥哭秦廷

答案都不是,這要從當時的形勢和臣民對於國家意識的認知來說了。

大家都知道,明末明朝面對的兩個主要敵人,一個是“虜”,指的是關外的滿清,另一個則是“寇”,指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西北、四川等地的農民起義軍。明朝一直在這兩個勢力之間竭力平衡,猶如走鋼絲一般,隨時都有從高空摔下的危險,“虜”和“寇”同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1644年,踩了十七年鋼絲的崇禎皇帝終於掉下去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自盡,“寇”瞬間超越了“虜”成為了朝廷最大的仇人,古人心中的國就是君,誰殺了我的皇帝誰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敵,於是此時,李自成成了整個國家的公敵。

此時,京城失陷,達官貴人們紛紛改換門庭,投入了大順王朝的懷抱,河北、山東等地也成了李自成的地盤,當北京陷落、崇禎自盡的消息傳到南京時,整個南方震動,但又無可奈何,一方面無可戰之兵,另一方面鞭長莫及。

1644年崇禎自盡後的形勢

而此時山海關的吳三桂率領著清兵入關,在山海關一片石擊敗前來的李自成大軍,清兵和吳三桂的山海關明軍一同將李自成趕出北京,從明朝臣民的角度來看,吳三桂雖然藉助了“虜”兵,但是他趕跑了國家公敵李自成這個“巨寇”,為君父崇禎盡忠盡孝。

山海關戰役

也許有人覺得筆者是在為吳三桂洗白,其實學術界很多大家都對此事做過考證,當時明朝臣民特別是南京朝廷對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一舉動是何看法?據考證,1644年五月二十八日,南明弘光皇帝登基之時,明朝決定晉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併發銀、米等作為賞賜。

之後,弘光皇帝在著急閣臣商議與滿清關係之時,還專門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事進行了討論,最終的結論可以歸納為四個字“仗義購虜”,“購”通“媾”,即媾和,而且在這之前加了“仗義”兩個字作為定語,由此可見,南明朝廷此時並未將其看作“漢奸”,反而認為吳三桂此舉是出於忠義。

後來在南明朝廷派遣出使清廷的使團,還有一個任務是當面嘉獎吳三桂,並帶給吳三桂賞銀和詔書,這也證明了南明當局對吳三桂此舉的肯定。

南明使團馬紹愉致吳三桂書信,信中有“借清兵退逆賊”字句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一種奇怪現象,除了古人對於國家認同點的侷限之外,也與滿清的偽裝有關,清兵入關之後不僅沒有著急南下搶奪明朝殘存的領土,而且率兵西征打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這就給了南明朝廷一個假象,認為清兵入關並不是要來搶奪天下,而是真的來為大明、為崇禎皇帝報仇來了,清廷的偽裝也讓南明政府產生了誤判。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隨著清朝對大順進攻的告一段落,清兵隨即南下,南明弘光政權僅僅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土崩瓦解,而吳三桂也作為清廷的走狗對漢族同胞進行屠殺和鎮壓,最終成了一個盡人皆知的大漢奸。


天涯看點歷史號


我們在評判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永遠只根據事實的情況,而不大可能根據當事人的心理活動。

畢竟,歷史太過於複雜。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所寫的那樣:“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所以,看一個人,評判一件事,我們只能看事實。

回到提問上來,吳三桂降清是否真心?當然不是真心的,而是經過了多次的權衡之後的選擇。

當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之後,吳三桂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歸降大順軍。但當吳三桂率軍行至永平時,聽聞李自成在京城向官吏追贓助餉,其父也在其中,並受到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佔為己有,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打敗明降將唐通,揮師佔領山海關。

與大順軍後,吳三桂只能向清軍尋求合作。順治元年四月十五日,吳三桂派副將楊坤、遊擊郭雲龍攜帶書信拜見睿親王多爾袞,表示“當開山海關大門以迎大王,大王一入關門,則北京指日可待,願速進兵”。二十日,吳三桂派人送信催告,請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二十一日,清軍來到山海關門前,吳三桂親自出城迎接。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軍向山海關進發,攻打吳三桂。二十一日上午,戰鬥打響。經過一晝夜的激戰,吳軍戰力不支。吳三桂炮轟包圍圈,從間道直馳清營,拜見多爾袞。多爾袞經過親身考察,反覆斟酌後,決定清軍馬上入關。吳三桂剃髮稱臣,“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為誓”,表示誓死效忠。多爾袞吩咐吳三桂,讓他的軍隊以白布系肩,與農民軍相區別。吳三桂返回後,立刻下令打開山海關東大門、南北水門,迎清軍入關。激戰至中午,吳軍敗勢漸露,清軍突然加入戰爭,衝入農民軍陣中,與吳軍兩頭夾攻。李自成大將劉宗敏負傷,農民軍驚散潰逃,李自成當時立馬山崗之上,見敗局已定,下令軍隊撤退。

由此可見,吳三桂降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倪說歷史


不少的史書典籍在記載有關吳三桂的內容時,或將其視為引滿洲人入關的漢奸;或將其感性化的視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有情男兒。但是這些解釋卻都沒有繞開一個事實的前提,那就是其最終投降了崛起於東北地區的滿洲人政權。那麼其投降滿清的心理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不少人認為,正是吳三桂誘使清軍進入山海關,從而打了剛攻佔北京不久而立足未穩的大順農民軍一個措手不及。那麼我們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如果吳三桂堅守山海關不投降滿清,是否清軍就不會入關呢?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迎清軍入關)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時的滿清政權已不再是起事之初的由諸部族拼湊而成的武裝,而是由訓練有素的輕重步騎兵、炮隊、火槍隊等構成的強大軍事集團。並且擁有著充足而穩定的後勤保障。而明王朝在當時可抗衡滿清的部隊卻已屈指可數。即使是被視為明朝在遼東的主力吳三桂部,也苦於兵力捉襟見肘,而僅能龜縮於防禦工事當中。另一方面,即使吳三桂堅守山海關,可是由關外進入關內的通道又不只山海關一條,所以無論如何吳三桂的投降與否,其實都不能起到左右清軍行動的作用。
那麼問題又來了,吳三桂為什麼偏偏選擇了此刻向清軍投降呢?以往觀點都認為是吳三桂的家眷遭到了農民軍的欺辱,尤其是其寵愛的女人陳圓圓被農民軍將領霸佔的現實,激怒了吳三桂從而使其轉向農民軍的對立面。
(農民軍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夾擊下陷入潰敗)
但是其實這種解釋又充斥一種常人所謂的“賭氣”的感情化元素。吳三桂畢竟也是一個久經各種陣勢的政治家,這決定了其對於問題的考慮顯然還應向遠處著手,即是自身既得政治地位等的穩固。但是農民軍對其態度的表裡不一已經深深讓他感受到,如果投降李自成不僅現有地位不保,甚至還會遭到殺身之禍。在滿洲人虎視關口的逼迫下,吳三桂投降清軍也可算是權衡時局利弊所作出的決定。或者說,對於投降清朝的決定上,主動權並不在吳本人身上,而恰恰是握在滿洲人手中的。大時局之下的小人物,顯然也是難以逃脫於時局的左右了。
即使後來吳三桂企圖通過拼命攻城略地,甚至追到緬甸勒死了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來證明自己的“忠心”,但滿清也並未放鬆對其的警惕。並在新皇帝康熙登基後不久發動了對其割據雲南的勢力的清算運動。在“二次反叛”可能獲得的利益的引誘與刺激下,其再一次發動了叛亂戰爭,也在刀劍的搏殺中將自己連同後代送入了命運的深淵。因此吳三桂投降清朝的心理真假與否,其實都是建立在其個人利益衡量的基礎之上的。這時再論其真假,顯然是隔靴搔癢之舉了。
(吳三桂再次發動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